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標題下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如您需更多中醫名方查詢,請滑至文章最後掃描微信二維碼。
別名:地柏、巖柏草、石柏、山扁柏、細葉狼雞、紅雞草、並草、垟柏、發治草、孔雀毛、高腳紅蘿蔔、夾韋草、土黃連、石金花、帥石草、石掌柏、巖柏枝、四葉菜、巖花、石松柏、千步還陽、百葉草、百葉卷柏、傷寒草、曲蘭草、軟雞草、撥雲草、黃疸卷柏、爛皮蛇、金花草。
性味:味辛、微甘,性平。
歸經:歸肝、膽、胃經。
入藥部位: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 Hieron.的全草。
形態特徵:根莖灰棕色,屈曲,根自其左右發出,纖細,具根毛。莖禾稈色或基部稍帶紅色,高10-40cm,徑1.5-2mm,下部不分枝,疏生鑽狀三角形葉,貼伏於上,上部分枝羽狀,全形呈卵狀三角形。葉多扭曲皺縮,上表面淡綠色,背面灰綠色,二型,枝上兩側的葉為卵狀披針形,大小近於莖上葉,貼生小枝中央的葉形較小,卵圓形,先端尖。孢子囊穗少見。莖質柔韌,不易折斷;葉質脆,易碎。氣微,味淡。以體整、色綠,無泥雜者為佳。
地柏枝的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
外用:適量,研末敷;或鮮品搗敷。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晾,切段,乾燥。
地柏枝的功效主治功效:止血,清熱,利溼。
主治:用於肺熱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發熱,小兒驚風,溼熱黃疸,淋病,水腫,水火燙傷。
地柏枝的配伍1、治肺熱咳血:地柏枝、豬鬃草各30g。水煎調白糖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肺癆咳血及浮腫:巖柏枝、地柏枝、側柏各9g。折耳根30g。煨水服。(《貴州草藥》)
3、治髒毒下血:地柏枝與黃芪等分,末之。米飲服二錢。(《本草圖經》)
4、治跌扑重傷:巖柏枝、鳳尾草根、豬鬃草根、腎蕨各15g,抱石蓮3g。煨水服,用酒為引。(《貴州草藥》)
5、治哮喘:石柏45g,鐵角蕨根30g,豬肝、蜜糖各60g。水煎燉,服湯食肝。(《江西草藥》)
6、治頭暈目眩:每500g茶葉中放(巖柏葉)30g,泡茶常服。(《陝西中草藥》)
方一:地柏枝適量,麻油適量
用法:研細末,麻油調塗
主治:湯火燙傷(輕度者)
方二:地柏枝120克,鮮麥芽60克,白酒少許
用法:水煎,去渣,加白酒少許,分2次,早、晚飯前服;第二劑加大黃60克,水煎加白酒服;第三劑不加大黃;第四劑加大黃(每隔1日加大黃)。連服5劑。服藥期間忌酸、辣、芥菜、蘿蔔、油膩、煎炸食物
主治:單腹脹便閉。
方三:地柏枝30克,側柏炭、棕炭、西草炭各10克,白茅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日
主治:胃、十二指腸出血、鼻衄、咯血
方四:地柏枝適量。
用法:烘乾,研細末,幹灑傷口,加壓止血。
主治:外傷出血。
方五:地柏枝50克,茵陳30克,梔子10克,丹參30克,敗醬25克 用法:剖開洗淨,和韭菜汁搗爛,熱酒衝服,日服1次,連服6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五~七日。
主治:黃疽型肝炎
方六:地柏枝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兒驚風。
方七:地柏枝20克,鵝不食草3克,辛夷6克,蒼耳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五~七日。
主治:鼻旁竇炎
推薦:更多 民間中草藥 健康資訊,長按手指掃描下方二維碼了解↓↓↓↓↓
老祖宗們留下的偏方,很多簡單且實用!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用得著的時候,那就存起來吧,同時也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們,相信它的真的能幫到大家的!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網際網路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點個在看,一起為健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