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上海三林濱江南片地區控詳規劃及城市設計

2021-01-15 上海熱線

圖2 區位圖

黃浦江兩岸地區綜合開發,承載著城市功能轉型的重要使命,陸家嘴、世博、前灘等地區的規劃建設,形成了濱江地區高效集約、複合利用的多種模式,留下了不同時期城市建設風貌的印記。三林濱江南片作為浦江沿岸從城市核心功能向郊野生態區域過渡的重要節點,積極探索超大城市近郊濱江地區開發建設的新範式,成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營造新時代海派風貌的實踐區。

更新前的三林濱江南片地區,是一個用地功能交錯混合、基礎設施落後,存在安全隱患大的城中村。2013年底,地區相關規劃工作正式啟動,歷經專題研究、結構規劃、城市設計、控規編制、導則指引等多個環節。最終,法定控制性詳細規劃於2019年全部完成,各項建設工作有序展開。

規劃以「生態功能集聚區、轉型發展示範區、海派文化展示區」為建設目標。發展規模上,明確生態用地不少於65%;空間結構上,中部為完整連續、指狀滲透的生態綠地;涵林路以東地區以地鐵站點為核心構建公共空間網絡,依託河道綠網劃分為南中北三片居住組團,各組團內以鄰裡中心為核心形成生活圈;耀龍路以西是以探索新海派風貌為特色的三林灣區和小鎮,濱江地區為保留的辦博期間建成的民居文化區。

圖3 功能分區圖

圖4 空間結構圖

「更生態、更韌性、更海派」

的生態示範社區

01

生態為基,修復綠色本底

(1)堅守生態底線,錨固綠色架構

規劃運用GIS技術,疊加各影響因子,對生態敏感性和城市適建性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形成生態適建性分析。其中,明確生態用地不小於65%,保留三林北港、三林塘港、小黃浦、浦江河等現狀水系及綠色斑塊,構建生態骨架。

規劃留足450米生物遷徙廊道及城市風廊,並與沿江生態間隔帶相銜接。從動植物棲息地的規模需求出發,最大程度保障生態斑塊規模,限定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生態斑塊規模不小於20公頃,保證完整、連續。城鎮功能板塊規模不大於40公頃,與生態結構有機嵌入。

圖5 生態與建設空間結構圖

(2)限定人為擾動,保育生態核心

規劃形成生態保育區、生態緩衝區、城鎮建設區三個層次的空間管控。其中,圍繞城鎮組團劃定生態緩衝區,避免人類活動幹擾生態保育區;在生態保育區布局內、中、外三級慢行環路體系,把人類活動限制在有限路徑內,降低生態擾動,地區三級慢行網絡與黃浦江濱江慢行系統貫通,實現與市級綠道系統的充分銜接。

圖6 地區生態層次與慢行網絡

02

韌性為骨,保障城鎮安全

(1)藍綠空間複合利用,構築海綿社區生活圈

依託社區公共空間體系,整合海綿設施,使藍綠空間兼具公共活動和雨水管理功能。以雨水公園為核心,設置社區公共服務和教育設施;結合綠地設置旱溪,並以此為脈絡組織社區慢行活動系統。

圖7 海綿系統和公共空間體系結合設置

(2)充分利用潮汐動能,促進水系循環

三林濱江南片地區河網密集,但南北向水系連通較少。規劃引入南北向的三林灣水系,連通三林北港和三林塘港,並對河道線形、駁岸進行自然化處理,增加沿岸溼地系統空間。同時利用黃浦江潮汐動能,加強地區水動力,實現良性的水文循環,有效應對雨洪災害。

圖8 地區水系雙循環系統

03

海派為魂,展現時代風貌

(1)疏密有致,合理確定開發強度高度

三林濱江南片地區不以建設一片現代化摩登的高樓大廈群為目的,而是希冀呈現一座有故事、有歷史、有上海特質的海派城鎮,規劃有序控制開發強度、密度和高度,濱江區域形成疏密有致的特色空間。其中,濱江第一界面留給生態空間,打造疏朗開敞的綠色岸線;西部三林灣小鎮,以高密度、中低高度的街區形態,探索新時代海派城鎮特色風貌;東部社區則依託地鐵站點開發,形成高強度、多層次高度的宜居社區。

(2)擇水而居,精心塑造灣區濱水空間

由於黃浦江防汛高度的要求,浦江沿岸地區的設計地平標高較高,面臨著「見水不親水」的空間困境,本次規劃結合三林灣營造親水公共空間,通過對於濱水空間的設計管控,塑造新時代擇水而居的生活圖景。

對於三林灣區整體空間尺度而言,通過建築基準高度和建築塔樓高度,勾勒起伏有序的天際線,形成景框效果;在灣區凸岸則布置特色建築,提高空間的辨識度。

通過高貼線率,保障濱水界面的連續性,控制建築界面連續度在25-50米之間,統一又富於變化。此外,底層建築立面鼓勵採取高通透率或騎樓、懸挑等形式,進一步提升空間活力。

圖9 整體空間尺度

圖10 濱水界面尺度控制

(3)兼收並蓄,深入刻畫海派建築風貌

三林灣屬於大尺度濱水公共空間,在建築風貌管控理念上借鑑外灘兩岸建築風貌的呈現,強調大尺度濱水建築要體現海派建築的對比融合。同時,結合大量建築層面的專題研究,提煉不同時期的海派建築特點,在灣區形成「一灣三岸」的風貌分區,體現傳承與創新。

針對細節,規劃基於大量海派建築層面的研究成果,聚焦建築重點處理界面,提鍊形成了控規層面需重點管控的立面分段、轉角形式、底部空間、屋頂樣式四個方面要素,營造統一協調、富於變化的海派建築風貌。同時,可較好地與後續建築方案的風貌管控有效銜接。

圖11 建築重點處理位置控制要素和內容

「動態藍圖」的探索和嘗試

三林濱江南片地區規劃歷時6年多,在長周期、複雜多變的推進過程中,三林濱江南片地區的規劃編制擺脫了傳統技術藍圖式的工作思路,依託區域平臺開發機制,積極探索過程型、服務型規劃設計管控方式,形成了全過程、全流程的管控目標、策略、內容與成果。

規劃團隊與開發平臺公司緊密合作,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規劃服務。在設計、招商、建設、管理多個環節,同一級與二級開發主體、各層級設計單位、施工單位進行及時溝通協調。最終以控規及附加圖則為平臺,形成規劃、建設、實施全流程設計管控內容。以城市設計明晰空間關係,以設計導則提升空間品質,以建設指南進一步保障實施落地,確保規劃控制內容的層層落實。

圖12 全流程設計管控

生態人居、蓄勢待發

按照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要求,三林濱江生態示範社區本著「生態、安置、市政先行」的原則,全面開展建設工作,相應的動遷工作已基本完成,中央生態綠地、動遷安置房、相關市政基礎設施及配套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已初具形象。未來該區域即將變成上海又一片大型開放式生態休閒公共綠地,成為徐浦大橋下的沿江「綠肺」。目前,綠地內規劃面積約6公頃的綠化一標段已建設完成,將首先作為「市民林」向公眾開放。

三林畫卷徐徐鋪展,生態建設蓄勢待發。上海三林濱江南片地區,將不斷探索超大城市宜居生活的生態化範式。

圖13 地區建設實景(2019)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規劃上海SUPDRI 作者: 責任編輯:顧銘

相關焦點

  • 不以建設高樓大廈為目的 三林濱江南片地區要做有故事有歷史的海派...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2月18日報導:三林濱江南片地區是黃浦江沿岸從城市核心功能向郊野生態區域過渡的重要節點,規劃總用地面積4.47平方公裡。地區整體規劃於2013年底正式啟動,更新前,這裡是一個用地功能交錯混合、基礎設施落後,存在安全隱患大的城中村。
  • 雅加達綠色城市規劃設計
    雅加達綠色城市規劃設計 admin 2018-01-23
  • 深圳多家城市規劃企業謀求上市,蕾奧規劃、奧雅設計已過會
    今年以來,奧雅設計、蕾奧規劃、交通中心、深水規院共計4家企業均遞交了IPO申報材料。截止本文發稿,奧雅設計、蕾奧規劃已成功過會,交通中心、深水規院已問詢。 規劃設計業務與城鎮化率有著直接的聯繫,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城市規劃的行業規模也在同步增長。由於部分規劃設計人才從國家、省級的規劃院等體制內出來後開始自主創業,規划行業的企業數量也在增加。
  • 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導則試運行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首都「一核兩翼」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街區控規中更是提出「副中心質量」的城市建設高品質要求。近期,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會同通州區政府組織編制完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導則(規劃管理版)》。
  • 「規劃」金山:「上海灣區」將這樣打造城市海岸線!
    詳↓金山區產業規劃圖打造「上海灣區」城市品牌金山地處上海西南門戶,傍海而生,23.3公裡長的濱海岸線,尤其是7.2公裡長的生活岸線,是上海稀缺的城市海岸線,濱海地區也是金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金山以濱海地區為核心區域,打響「上海灣區」城市品牌,旨在進一步提升金山發展的辨識度和影響力。把「上海灣區」作為金山城市品牌,既是對金山濱海地區功能定位的延續、深化和提升,又著眼於灣區特徵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能夠有效涵蓋「建設成為產城融合樣板城市、濱海花園城市、門戶節點城市」這一目標。
  • 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新一輪規劃出爐 :文化生態值得期待
    據悉,新一輪控規調整,著眼於完善城市功能分配,引入多種功能的混合,重點豐富高品質生活性服務、綜合公共活動等功能,加強文化娛樂、體育、醫療、國際教育等功能的導入,注重綜合開發對城市形象、品質和活力的提高,打造功能複合、文化多元、生態優先、創新引領的綜合性城市副中心。
  • 城市規劃師資料:城市公園規劃設計
    1、城市公園規劃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的城市公園規劃設計,充斥著簡單化的功能空間,一些雖經刻意處理,但不免陷入圖案式的平面安排與雕塑式的體量表現中,新的外貌掩蓋了地方風格,過於追求建築形式的「美」,而忘卻了使用者的實際需要,較少有使用者的行為和生活介入,因此得不到使用者的認同,當然也就達不到設計的最終目標。
  • 普陀區真如城市副中心最新規劃建設方案出爐
    今天,普陀區召開真如城市副中心新聞發布會,首發真如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方案。新一輪控規調整,著眼於完善城市功能分配,引入多種功能的混合,重點豐富高品質生活性服務、綜合公共活動等功能,加強文化娛樂、體育、醫療、國際教育等功能的導入,注重綜合開發對城市形象、品質和活力的提高,打造功能複合、文化多元、生態優先、創新引領的綜合性城市副中心。
  • 上海啟動鄉村振興規劃,9個區「地毯式」搜索鄉村建築元素
    記者從上海市規土局最新獲悉,上海將在本月上旬完成全市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和符號的全面提煉,作為開展鄉村振興規劃建設試點的前提。  9區傳統民居,不同「角色擔當」  今年3月,上海正式啟動了9個涉農區的鄉村建築和文化特色「地毯式」調研,來自同濟大學、上海大學、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3支專業團隊深入鄉村普查、測繪。
  • 未來城市是什麼模樣?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景觀控制規劃(草案...
    這意味著在杭州,有越來越多的市民正在成為「城裡人」,他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模樣,也都有著自己的憧憬,但未來城市究竟是什麼模樣,大家未必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從11月24日起至12月23日,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景觀控制規劃(草案)進行公示,公示內容包括規劃範圍、景觀格局控制、高度秩序控制等。
  • 全國規劃精英匯聚南京 為棲霞山片區規劃獻策
    點評專家包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劉青昊,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城市設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王引,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五合國際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雲偉。
  • 慕尼黑城市規劃:拒絕城市黑箱子
    這是由名為「慕尼黑論壇」的城市規劃組織發起的活動,城市規劃專業人士和市民代表將在他們的組織下,對數個位於城市邊緣的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中午12點半,離預定開始時間還有5分鐘,包括組織者在內,集合地點稀稀拉拉站了10來人,當記者以為參與者寥寥時,出乎意料之外,隨後幾分鐘內,圍著圍巾、戴著絨帽、撐著各式雨傘的人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
  • 新鄉關堤鄉城市設計規劃發布!規劃學校8所、醫院1所
    一、控制性詳細規劃部分1、用地規模:建設用地1045.77公頃,人口容量9.67萬人2、公共配套設施(1)教育設施:規劃學校8所。(2)文化設施:鄉鎮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活動站各1處。(3)醫療衛生設施:醫院、鄉鎮衛生院各1處,衛生服務站6處。
  • 「規劃」徐匯:將濱江西岸打造為城市標誌
    今天,徐匯區委書記鮑炳章做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欄目,他說:「十四五」期間,徐匯要加快濱江地區建設,讓徐匯濱江、上海西岸變成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詳↓中心體系規劃圖將西岸打造為城市標誌徐匯最大的優勢在於資源稟賦的集中,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科研資源、高端人才、綜合交通樞紐都凸顯了徐匯靜態的資源優勢。徐匯要依託本身的優勢,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產出更大的效應。
  • 2020中國城市生態廊道規劃與景觀環境設計研討觀摩會
    會議時間:2020年7月17-18日會議地點:中國·上海·上海建滔諾富特酒店主辦單位:北京中外友聯建築文化交流中心、《規劃師》雜誌、《風景園林》雜誌支持單位: AECOM環境規劃設計公司、Sasaki規劃設計公司
  • 豐臺,「南中軸地區」規劃設計 進行第二次階段性匯報
    本報訊(記者 李潔思)6月5日,市規劃國土委會同東城區、豐臺區召開南中軸地區詳細規劃設計方案徵集第二階段規劃設計情況匯報會,5家設計團隊在第一階段對概念性規劃研究範圍的規劃研究基礎上,重點對詳細規劃設計範圍進行規劃設計
  • 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導則今起試行 155平方公裡統一管控
    以落實《城市副中心控規》和各專項規劃為前提,以實現「副中心質量」為目標,《規劃管理版導則》是城市副中心「街區控規+深化方案+設計導則」規劃編制和管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介紹,此次發布的《規劃管理版導則》將副中心155平方公裡作為一個統一整體進行管控。
  • 武漢市完成漢江灣、宗關、歸元西、湖北日報等11個城市片區規劃
    完成江漢區航空小路片、礄口區漢江灣1135片、礄口區建一路西片、礄口區宗關鐵橋片、漢陽區冷凍機廠混合功能住區片、漢陽區四新方島片、漢陽區鋼絲繩廠片、漢陽區歸元西片、漢陽區漢鋼片、武昌區湖北日報院區、武昌區省六建公司片等11片城市設計並通過審查,超額完成年度目標。目前,全市已形成城市設計方案的項目,佔中心城區一、二級管控分區面積的比例約97%,基本實現全覆蓋。
  • 常州高鐵新城完成總體規劃和核心區城市設計
    9月23日,常州市政府召開常州高鐵新城規劃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會上,常州市副市長蔣鋒介紹說,常州高鐵新城目前已經完成56平方公裡總體規劃和10平方公裡核心區城市設計,總體建設時序是:「一年打好基礎,三年基本成形,五年展現風貌」。
  • 規劃未來城市發展,雪梨大學城市規劃碩士推薦
    在當今,城市規劃是一個面臨多種挑戰的職業,想要城市的可持續化管理,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就需要具有高素質並且具有前瞻性思維的城市規劃者的努力。在澳洲,有不少頂尖大學都開設了城市規劃專業。課程從初級課程開始學習,受到澳大利亞規劃學院(Planning Institute of Australia,簡稱PIA)的專業認可,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名站在城市和地區可持續化發展和管理挑戰最前沿的城市規劃者,畢業生可在政府、房地產開發商或相關非盈利組織工作,綜合社會、環境及經濟等因素,指導城市和區域的更新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