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 區位圖
黃浦江兩岸地區綜合開發,承載著城市功能轉型的重要使命,陸家嘴、世博、前灘等地區的規劃建設,形成了濱江地區高效集約、複合利用的多種模式,留下了不同時期城市建設風貌的印記。三林濱江南片作為浦江沿岸從城市核心功能向郊野生態區域過渡的重要節點,積極探索超大城市近郊濱江地區開發建設的新範式,成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營造新時代海派風貌的實踐區。
更新前的三林濱江南片地區,是一個用地功能交錯混合、基礎設施落後,存在安全隱患大的城中村。2013年底,地區相關規劃工作正式啟動,歷經專題研究、結構規劃、城市設計、控規編制、導則指引等多個環節。最終,法定控制性詳細規劃於2019年全部完成,各項建設工作有序展開。
規劃以「生態功能集聚區、轉型發展示範區、海派文化展示區」為建設目標。發展規模上,明確生態用地不少於65%;空間結構上,中部為完整連續、指狀滲透的生態綠地;涵林路以東地區以地鐵站點為核心構建公共空間網絡,依託河道綠網劃分為南中北三片居住組團,各組團內以鄰裡中心為核心形成生活圈;耀龍路以西是以探索新海派風貌為特色的三林灣區和小鎮,濱江地區為保留的辦博期間建成的民居文化區。
圖3 功能分區圖
圖4 空間結構圖
「更生態、更韌性、更海派」
的生態示範社區
01
生態為基,修復綠色本底
(1)堅守生態底線,錨固綠色架構
規劃運用GIS技術,疊加各影響因子,對生態敏感性和城市適建性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形成生態適建性分析。其中,明確生態用地不小於65%,保留三林北港、三林塘港、小黃浦、浦江河等現狀水系及綠色斑塊,構建生態骨架。
規劃留足450米生物遷徙廊道及城市風廊,並與沿江生態間隔帶相銜接。從動植物棲息地的規模需求出發,最大程度保障生態斑塊規模,限定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生態斑塊規模不小於20公頃,保證完整、連續。城鎮功能板塊規模不大於40公頃,與生態結構有機嵌入。
圖5 生態與建設空間結構圖
(2)限定人為擾動,保育生態核心
規劃形成生態保育區、生態緩衝區、城鎮建設區三個層次的空間管控。其中,圍繞城鎮組團劃定生態緩衝區,避免人類活動幹擾生態保育區;在生態保育區布局內、中、外三級慢行環路體系,把人類活動限制在有限路徑內,降低生態擾動,地區三級慢行網絡與黃浦江濱江慢行系統貫通,實現與市級綠道系統的充分銜接。
圖6 地區生態層次與慢行網絡
02
韌性為骨,保障城鎮安全
(1)藍綠空間複合利用,構築海綿社區生活圈
依託社區公共空間體系,整合海綿設施,使藍綠空間兼具公共活動和雨水管理功能。以雨水公園為核心,設置社區公共服務和教育設施;結合綠地設置旱溪,並以此為脈絡組織社區慢行活動系統。
圖7 海綿系統和公共空間體系結合設置
(2)充分利用潮汐動能,促進水系循環
三林濱江南片地區河網密集,但南北向水系連通較少。規劃引入南北向的三林灣水系,連通三林北港和三林塘港,並對河道線形、駁岸進行自然化處理,增加沿岸溼地系統空間。同時利用黃浦江潮汐動能,加強地區水動力,實現良性的水文循環,有效應對雨洪災害。
圖8 地區水系雙循環系統
03
海派為魂,展現時代風貌
(1)疏密有致,合理確定開發強度高度
三林濱江南片地區不以建設一片現代化摩登的高樓大廈群為目的,而是希冀呈現一座有故事、有歷史、有上海特質的海派城鎮,規劃有序控制開發強度、密度和高度,濱江區域形成疏密有致的特色空間。其中,濱江第一界面留給生態空間,打造疏朗開敞的綠色岸線;西部三林灣小鎮,以高密度、中低高度的街區形態,探索新時代海派城鎮特色風貌;東部社區則依託地鐵站點開發,形成高強度、多層次高度的宜居社區。
(2)擇水而居,精心塑造灣區濱水空間
由於黃浦江防汛高度的要求,浦江沿岸地區的設計地平標高較高,面臨著「見水不親水」的空間困境,本次規劃結合三林灣營造親水公共空間,通過對於濱水空間的設計管控,塑造新時代擇水而居的生活圖景。
對於三林灣區整體空間尺度而言,通過建築基準高度和建築塔樓高度,勾勒起伏有序的天際線,形成景框效果;在灣區凸岸則布置特色建築,提高空間的辨識度。
通過高貼線率,保障濱水界面的連續性,控制建築界面連續度在25-50米之間,統一又富於變化。此外,底層建築立面鼓勵採取高通透率或騎樓、懸挑等形式,進一步提升空間活力。
圖9 整體空間尺度
圖10 濱水界面尺度控制
(3)兼收並蓄,深入刻畫海派建築風貌
三林灣屬於大尺度濱水公共空間,在建築風貌管控理念上借鑑外灘兩岸建築風貌的呈現,強調大尺度濱水建築要體現海派建築的對比融合。同時,結合大量建築層面的專題研究,提煉不同時期的海派建築特點,在灣區形成「一灣三岸」的風貌分區,體現傳承與創新。
針對細節,規劃基於大量海派建築層面的研究成果,聚焦建築重點處理界面,提鍊形成了控規層面需重點管控的立面分段、轉角形式、底部空間、屋頂樣式四個方面要素,營造統一協調、富於變化的海派建築風貌。同時,可較好地與後續建築方案的風貌管控有效銜接。
圖11 建築重點處理位置控制要素和內容
「動態藍圖」的探索和嘗試
三林濱江南片地區規劃歷時6年多,在長周期、複雜多變的推進過程中,三林濱江南片地區的規劃編制擺脫了傳統技術藍圖式的工作思路,依託區域平臺開發機制,積極探索過程型、服務型規劃設計管控方式,形成了全過程、全流程的管控目標、策略、內容與成果。
規劃團隊與開發平臺公司緊密合作,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規劃服務。在設計、招商、建設、管理多個環節,同一級與二級開發主體、各層級設計單位、施工單位進行及時溝通協調。最終以控規及附加圖則為平臺,形成規劃、建設、實施全流程設計管控內容。以城市設計明晰空間關係,以設計導則提升空間品質,以建設指南進一步保障實施落地,確保規劃控制內容的層層落實。
圖12 全流程設計管控
生態人居、蓄勢待發
按照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要求,三林濱江生態示範社區本著「生態、安置、市政先行」的原則,全面開展建設工作,相應的動遷工作已基本完成,中央生態綠地、動遷安置房、相關市政基礎設施及配套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已初具形象。未來該區域即將變成上海又一片大型開放式生態休閒公共綠地,成為徐浦大橋下的沿江「綠肺」。目前,綠地內規劃面積約6公頃的綠化一標段已建設完成,將首先作為「市民林」向公眾開放。
三林畫卷徐徐鋪展,生態建設蓄勢待發。上海三林濱江南片地區,將不斷探索超大城市宜居生活的生態化範式。
圖13 地區建設實景(2019)
本文來源:規劃上海SUPDRI 作者: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