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里雲要做流批一體?

2020-12-15 InfoQ技術實驗室

流批一體已經從理論走向實踐,並在2020年迎來落地元年。

短短 5 年,Apache Flink(下稱 Flink)從一個突然出現在大數據舞臺的「萌新」系統,迅速成長為人人皆知的流計算引擎。

在伴隨 Flink 發展掀起的這波實時計算浪潮裡,阿里是國內走得最前、做得也最多的一個,「流批一體」是它的新賽道。今年雙 11, Flink 流批一體開始在阿里最核心的數據業務場景嶄露頭角,並抗住了 40 億條/秒的實時計算峰值。

這是第一次有網際網路超級大廠真正在核心數據業務上規模化落地流批一體技術。同時,這也意味著 Flink 在阿里的發展已經進入第二個階段,從全鏈路實時化進階到全鏈路流批一體化。

恰逢 2020 年 Flink Forward Asia 大會召開之際,InfoQ 對 Apache Flink 中文社區發起人及阿里雲實時計算負責人王峰(花名莫問)、阿里雲實時計算團隊資深技術專家楊克特(花名魯尼)、天貓大數據負責人黃曉鋒進行了獨家專訪,希望從多個角度更完整地還原 Flink 流批一體在阿里落地的過程和背後的技術挑戰,並深入探討這個新賽道對於阿里雲的價值和未來發展方向。

從理論到落地

流批一體的技術理念最早提出於 2015 年,它的初衷是讓開發人員能夠用同一套接口實現大數據的流計算和批計算,進而保證處理過程與結果的一致性。隨後,大數據廠商/框架們如 Spark、Flink、Beam 等,都陸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雖然實現方式各不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流批一體的思想已經在業界得到廣泛認可。

然而,流批一體要真正從理論走到落地,尤其是在企業的核心數據業務場景規模化落地,往往面臨技術和業務的雙重挑戰。在莫問看來,這也是為什麼流批一體出現的很早,廠商落地案例卻不多見。

從技術層面來看,流計算和批計算從計算方式、支撐模塊、資源調度策略到流程規劃等都存在差異,不管是批流一體還是流批一體,都有不少技術問題要解決。這其中關乎研發資源投入,但大前提是需要有一個統一的計算引擎。雖然 Spark 是最早提出流批一體理念的計算引擎之一,但由於其本質還是基於批(mini-batch)來實現流,在流計算語義和延遲上存在硬傷,難以滿足複雜、大規模實時計算場景的極致需求,因此目前很多廠商的數據業務還是選擇將流和批分開來做,流用 Flink、批用 Spark。這就導致前面說的大前提無法滿足,在核心場景落地流批一體更加無從談起。

從業務層面來看,如果企業有非常重的歷史包袱或者在流批一體架構下不能取得足夠多業務價值,那它也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做流批一體的改造和落地。

但對於阿里來說,恰恰是在技術和業務兩個因素共同推動之下,流批一體才得以在雙 11 核心業務場景正式亮相。

技術上,阿里 2019 年收購 Flink 的創始公司 Ververica 後,投入近百名工程師到 Flink 技術研發和社區工作中,在 Flink 基於流實現批計算的能力上做了非常多工作,其中有一些特性優先在雙 11 落地,後續也會全部推進到社區裡。

業務上,今年大促期曾經面臨離線和實時數據統計口徑不一致的問題,這類潛在問題會影響廣告、商務甚至公司運營決策,這是真正的「秒秒鐘幾百萬上下」,強電商屬性和大業務體量倒逼著流批一體技術必須在阿里核心業務落地,方能解決痛點。

莫問提到,當前流批一體已經在許多業務場景成為剛需,而不是一個技術噱頭。這次雙十一就像一場「轉正」考試,意味著在阿里巴巴業務場景中流批一體技術從理論走向落地,同時也標記著 Flink 在阿里開始從全鏈路實時化步入全鏈路流批一體化的新階段。

路走對了,就不怕遠

2015 年,針對搜索推薦業務做新的大數據計算引擎選型時,阿里雲實時計算團隊對流批一體的技術方向就已經有初步設想。

在經過深度調研、可行性驗證和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推演之後,團隊最終決定引入 Flink。魯尼表示,雖然當時 Flink 整個系統還不是特別成熟,但團隊認為 Flink 以流計算為核心的設計理念更符合未來數據計算實時化發展的大趨勢。在阿里內部有一句土話,叫「路走對了,就不怕遠」,從後續這幾年的發展情況來看,Flink 確實進展順利,甚至超過團隊當時的預期。

當然,從初步設想到實現相對完善的流批一體能力,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從技術本身演化的角度來看,Flink 經歷了流批一體 API 從無到有、從有到更優兩個階段。在早期的 Flink 版本中,Flink 的流和批無論在 API 還是在 Runtime 上都沒有達到徹底的統一。但從 1.9 版本開始,Flink 加速在流批一體上進行完善和升級,Flink SQL 作為用戶使用的最主流 API,率先實現了流批一體語義,用戶只需學習使用一套 SQL 就可以基於 Flink 進行流批一體的開發,降低了開發的門檻。

最初 SQL 實現流批一體的做法是將流作業和批作業分別翻譯成 Flink 底層的兩個原生 API,包括處理流計算需求的 DataStream 和處理批計算需求的 DataSet,相對來說有些簡單粗暴,當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包括開發鏈路過長導致迭代效率不高等。因此 Flink 社區又對底層架構做了一些重構,並引出了 DAG API,Flink 分布式運行層針對 DAG 做了一系列優化,包括增加流批一體的調度器、可插拔的 Shuffle 插件等。這樣一來,Flink 的分布式運行層也開始逐漸形成了流批一體的 DAG 描述能力和調度執行能力。

目前 Flink 的流批一體方案仍然在持續改進當中。雖然現在開發者已經可以很方便地基於 SQL API 來執行流批一體作業,但 SQL 並不能解決所有需求。一些邏輯特別複雜或定製化程度較高的作業還是需要繼續使用 DataStream API。DataStream API 雖然能更加靈活地應對流計算場景的各種需求,但卻缺乏對批處理的高效支持。

因此,Flink 社區在完成 SQL 流批一體升級之後,從 1.11 版本開始投入大量精力完善 DataStream API 的流批一體能力,在 DataSteam API 上增加批處理的語義,同時結合流批一體 Connector 的設計,讓 DataStream API 能夠在流批融合場景下對接 Kafka 和 HDFS 等不同類型流批數據源。在剛剛發布的1.12版本中,大家就可以體驗到 DataStream 流批一體的原生支持。接下來流批一體的迭代計算 API 也將被引入到 DataStream 中,進一步解鎖一系列機器學習場景。

此外,在當前 Flink 主版本中,不管是 SQL 還是 DataStream API,在流批一體概念上都還是流計算和批計算功能的結合體。用戶雖然只需要編寫一套代碼,但需要在代碼中選擇使用流的方式跑,還是批的方式跑,執行模式比較單一。但有些業務場景已經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流批混合,需要在批和流之間自動切換,Flink 也將在後續支持更加智能的流批融合場景和動態切換能力。

當然,流批一體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最終還是業務落地的問題,Flink 的流批一體能力也是通過大規模業務鍛造出來的。

雖然選型之初,阿里雲的技術團隊看中的就是 Flink 優秀的流計算能力,但當時這個能力並未經過大規模線上業務驗證。為了快速試錯,團隊決定開闢一個 Flink 的內部分支(即後來為大家熟知的 Blink),最大目的是快速增加當時急缺的功能並在線上業務驗證,這也是在業務早期的選擇。

經過團隊一年的努力,基於 Flink 的搜索推薦實時計算平臺成功支持了 2016 年的搜索雙 11,保證了搜索推薦全鏈路實時化。在這之後,Flink 開始在阿里集團內部服務於更多實時數據業務,在更大規模的業務場景驗證並優化其流計算能力和穩定性。2017 年,Flink 成功支持了全集團雙 11 的實時數據業務,包括 GMV 大屏等最核心的數據業務場景。

在實時計算能力經過充分驗證之後,團隊開始補充和完善 Flink 的批計算能力,並在搜索推薦的索引構建、機器學習特徵工程和樣本生成等業務場景中進行驗證。

經過大規模作業驗證之後,團隊對 Flink 的流批一體能力更加有底,也是在這個時候,團隊開始醞釀 Blink 的開源。後面的進展很多人都已經有所了解:2018 年 12 月阿里宣布開源Flink 的內部分支 Blink;2019 年 1 月起,阿里逐步將內部在 Blink 沉澱的能力推回 Flink 開源社區;到 2019 年 11 月發布的 Flink 1.10 版本前瞻,Blink 全部功能都已經進入 Flink。2020 年雙 11 天貓營銷決策核心系統的這場「大考」,Flink 流批一體技術又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錘鍊。

流批一體的雙 11「大考」

在莫問看來,Flink 流批一體技術從最初應用於搜索推薦場景,到今年雙 11 在天貓核心數據業務落地,升級的是業務的重要程度,而不是簡單的計算規模。

在流計算場景上,天貓大數據團隊已經跟實時計算團隊配合了很多年,但之前一直沒有在批計算場景上線。魯尼透露,天貓的批處理作業優先級在集團內屬於級別最高的那一檔,因此在架構升級上會更慎重。

天貓分析場景下的報表大部分分為實時和離線兩種,商家、小二、管理層通過實時數據和歷史數據進行不同維度、不同時間周期的比對,從而對當前的活動情況作出判斷,這些數據是業務決策的重要判斷依據。

以前天貓整體的數據架構使用的是 Lambda 架構,數據分析需求基於流、批兩套計算引擎產出,這種分離的架構不僅會帶來兩套開發成本,也導致數據邏輯和口徑難以對齊。另外,產品搭建數據報表的時候,過程繁瑣,容易出現問題。這些痛點促使天貓大數據團隊開始調研流批一體的技術方案。

流批一體的技術方案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跨引擎的流批一體,比如更早以前 Storm 和 Spark 結合使用,批交給 Spark 執行,流交給 Storm 執行;另一種就是一個引擎本身就具備流批一體的能力,比如 Spark 和 Spark streaming、Flink 等。鑑於 Flink 的流計算能力已經在阿里集團內部經過大規模業務應用的驗證,以及 Flink 流批一體技術的不斷成熟,天貓大數據團隊決定嘗試基於 Flink 的流批一體能力升級技術架構。

除了計算層,團隊也調研了存儲層的流批一體方案,最終確定雲原生實時數倉 Hologres 可以滿足天貓點查和 OLAP 分析這兩個場景的需求。團隊首先設計了一個 POC 流程對整套方案進行可行性驗證,發現這套方案是 work 的,的確能對研發效能和數據質量帶來了比較大的提升。

黃曉鋒告訴 InfoQ,從決定在雙 11 大促中規模化使用 Flink 流批一體到最終落地,天貓大數據團隊和實時計算團隊並肩作戰了 5 個月,整個改造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關鍵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設計。首先需要拆解和梳理天貓實際情況,完成流批一體模型的統一。然後需要在平臺這一側把源數據打通,實現用戶只寫一套代碼,平臺自動翻譯成Flink Batch任務和Flink Stream任務,同時寫到一張Holo表,完成計算層表達的統一。第二個階段是落地。流批一體需要依賴離線的調度,因此需要對MaxCompute平臺做一定程度的打通。第三個階段是優化。包括語義層表達的優化,比如以前寫的趨勢圖邏輯可能針對流場景做了針對性優化,但在批上面不起作用甚至可能存在問題,這些特殊場景需要做語義對齊;也包括性能的優化,以保證在雙11可以達到性能目標。第四階段是穩定性。由於整條鏈路改動比較大,雙11場景對穩定性的要求又特別高,因此團隊重點展開了數據全鏈路的壓測,以保證Flink本身流批計算性能、Hologres的查詢性能和上層BI層的查詢性能,都能夠滿足雙11的QPS訴求。在整個過程中,團隊也遇到了幾個核心挑戰。

其中一個挑戰來自性能。這是流批一體第一次大規模使用,不同系統的數據打通做的還不是非常完備。比如 MaxCompute 和 Flink 之間的數據中轉是通過 Tunnel 管道的方式來做的,但在規模化應用的過程中才發現 Tunnel 有連接數的限制,會極大地影響規模化推廣。後來團隊通過在 Flink 這一層做相應的優化,先一次性讀取再在 Flink 內部做分發,極大地降低了連接數並優化了讀取性能,問題得以解決。

另一個挑戰來自流批一體的語義統一。在某些場景下,開發人員對流批語義的理解和 Flink Runtime 翻譯出來的流批一體語義之間存在差異,可能會導致同一套 SQL 跑出來的流批結果跟業務理解的不一樣,比如對於 Index Join 和 Primarykey Join 的處理方式在流批上面的差異。後來兩個團隊聯合修復了這個問題。

除此之外,天貓大數據團隊也聯合 Hologres 開發團隊對 Hologres 進行了非常深度的優化,包括優化器、排隊機制、數據 Shard 的劃分規則、計算層的數據 shuffle 機制都做了針對性的優化。

事實上,Flink 流批一體成功落地雙 11 天貓核心數據場景,不僅更好地提升了開發團隊成員的技術能力,在業務上的實踐效果也非常喜人。

時效性上,面對 58.3 萬筆/秒的交易峰值和上億/秒的無線流量洪峰,天貓的所有任務都達到了秒級延時,整個實時計算集群峰值 TPS 達到 40 億條/秒。同時,集群資源利用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批任務可以錯峰執行。

準確性上,流批任務的業務口徑做到了完全一致,數據質量問題不復存在,成為大促期間重要的業務雷達。流批模型也實現了完全統一,產品搭建效率提升 400%。

靈活性上,流批一體實現了多個計算處理模式也只需要撰寫一套代碼,需求迭代效率提升 2 倍,大促當天緊急需求承接效率提升 5 倍。同時,實時數倉+OLAP 場景結合,也使得變更成本大幅下降,能更好地滿足分析師按需取數場景的需要。

在黃曉鋒的整體規劃裡,Flink 流批一體成功落地雙 11 天貓核心數據場景,僅僅只是走出了陽光大道的第一步。接下來,天貓大數據團隊計劃繼續探索存儲層的流批一體,而在更長遠的未來,團隊希望推動流批一體往「湖倉一體」方向去演進,並把經過內部打磨的技術架構和平臺,如 DataPhin、QuickBI、Flink、Hologres 整合的場景,輸出到雲上服務更多外部用戶。

下一個規模化落地場景什麼時候到來?

阿里在核心數據業務上真正規模化落地「流批一體」無疑給業界開了個好頭。

近幾年,大數據領域逐漸開始擁抱「融合」(或所謂「一體化」)演進的新方向,不管是今年剛成為熱議話題的「湖倉一體」,還是更早提出的「流批一體」,其實都是這一思路的階段性成果。對於新的技術思路,大眾在一開始肯定會有質疑和觀望情緒。莫問表示,團隊希望通過這次成功打樣的案例向業界證明,Flink 流批一體是真正能夠落地核心業務並為業務創造價值的。這或許能讓更多企業和團隊打消觀望情緒,並使 2020 年成為流批一體落地的元年。

在黃曉鋒看來,流批一體將成為阿里集團內部數據技術升級的新賽道。因為天貓的業務體量和業務場景的複雜度,在整個集團裡非常具有代表性,Flink 流批一體在天貓業務上的成功應用,會推動整個集團在流批一體這個賽道上的投入,也會推動更多業務去升級到流批一體架構,以解決業務上的痛點。

除了在阿里內部推動更多業務落地 Flink 流批一體,莫問提到,未來還會將更多精力和焦點放在開源社區。下一步,阿里雲實時計算團隊會把在阿里業務場景下打磨出來的核心技術積累,在 Flink 未來的 1 到 2 個版本中逐步推回開源社區,讓更多企業都能夠用上 Flink 流批一體的能力。

當然,在 Flink 流批一體推廣和大規模落地的道路上也充滿挑戰。

流批一體技術本身的挑戰在於,原來是一個單一引擎解決單一問題(批或者流),現在需要一個引擎同時解決流+批的問題,如果未來流和批的概念逐漸淡化,那麼引擎本身就需要具備針對不同場景和需求智能化選擇流批模式的能力,這在技術上是非常大的挑戰。不過魯尼認為,機遇和挑戰是一併存在的,如果用戶能夠把更多精力從選擇引擎、維護引擎中解放出來,就可以更專注於業務本身,既能加快迭代效率也能利用流批一體引擎的靈活性解鎖更多有價值的業務場景。

另一個挑戰在於改變用戶的心智,莫問表示,流批一體需要用戶轉變原來固有的流批分離的思維模式,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企業在做相關的決策時肯定會更加謹慎,需要逐步試點和推進。另外,當前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離線計算團隊和實時計算團隊是兩個獨立的團隊、兩套獨立的體系,如果要做流批一體,就需要兩個團隊密切合作和共建,組織架構上的挑戰不亞於技術上的挑戰。但莫問相信,只要方向對了,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據了解,目前 Flink 社區中字節跳動、快手、小米等幾家頭部公司都已經開始探索基於 Flink 的流批一體架構,或正在規劃當中。

展望 2021 年,Flink 流批一體或將迎來快速發展期。隨著更多大型網際網路公司成功落地並向業界輸出經驗,相信會推動更多中小企業選擇跟進和嘗試流批一體架構。

延伸閱讀:

阿里云為什麼要做多模資料庫?-InfoQ

關注我並轉發此篇文章,私信我「領取資料」,即可免費獲得InfoQ價值4999元迷你書,點擊文末「了解更多」,即可移步InfoQ官網,獲取最新資訊~

相關焦點

  • Flink流批一體在阿里雙11首次落地的背後
    「流批一體」,Flink 十年磨一劍接下來讓我們從技術角度聊一下「流批一體」大數據處理技術的發展歷程。這要從開源大數據技術的鼻祖 Hadoop 開始談起,10 多年前 Hadoop 作為第一代開源大數據技術出現,MapReduce 作為第一代批處理技術解決了大規模數據處理問題,Hive 的出現更是讓用戶可以用 SQL 的方式進行大規模數據的計算。
  • 為什麼做作業系統是阿里雲邁入2.0的必選項?
    這個系統又被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雲釘一體,第二個部分是雲端一體。阿里雲2.0架構雲釘一體,並不是一個新詞,早在今年6月的阿里雲峰會上,張建鋒就提出了這個概念,意思是要把釘釘與阿里雲進行深度融合,形成「雲釘一體」的作業系統。企業可以利用釘釘平臺,在上面任意選取和構建新的應用,為組織的數位化賦能。
  • 馬云為什麼要做阿里雲?阿里雲在國際競爭中,有什麼優勢?
    正如馬雲說到:阿里巴巴現在做的事,基本都是做未來。今天我們重點說說阿里巴巴的阿里雲!一、什麼是阿里雲?阿里雲是全球領先的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科技公司,為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開發者和政府機構提供服務。阿里雲客戶超過230萬,付費用戶達76.5萬。其實說白了,就是為企業提供數據與技術服務。
  • Hologres+Flink流批一體首次落地4982億背後的營銷分析大屏
    簡介:本篇將重點介紹Hologres在阿里巴巴淘寶營銷活動分析場景的最佳實踐,揭秘Flink+Hologres流批一體首次落地阿里雙11營銷分析大屏背後的技術考驗。藉此之際,我們將陸續推出雲原生實時數倉雙11實戰系列內容,本篇將重點介紹Hologres在阿里巴巴淘寶營銷活動分析場景的最佳實踐,揭秘Flink+Hologres流批一體首次落地阿里雙11營銷分析大屏背後的技術考驗。
  • 構建技術中臺——基於SQL的批流一體化ETL
    批是流的特例 還是 流是批的特例?1.從批的角度看,流是多個批次一份一份的進行。無限個這樣批次構成整個流處理流程,類如SparkStreaming的處理模式;2.從流的角度看,批是流的有限流處理。RDD 彈性數據集是分割為固定大小的批數據,自動容錯、位置感知、本地計算、可調度可伸縮等眾多重要特性。RDD 提供了豐富的底層 API 對數據集做操作,為持續降低使用門檻,Spark 社區開始開發高階 API:DataFrame/DataSet,Spark SQL 作為統一的 API,掩蓋了底層,同時針對性地做 SQL 邏輯優化和物理優化。
  • 阿里巴巴公布「雲釘一體」戰略:阿里雲與釘釘全面融合
    巴巴公布「雲釘一體」戰略:阿里雲與釘釘全面融合新浪科技訊 9月27日晚間消息,阿里巴巴公布新一輪戰略部署:將釘釘升級為大釘釘事業部,與阿里雲全面融合,並整合集團所有相關力量,確保「雲釘一體」戰略全面落地。
  • Gartner最新報告:阿里雲進入全球資料庫領導者象限
    11月24日,國際知名行業研究機構 Gartner 公布 2020 年度全球資料庫魔力象限評估結果,阿里雲首次挺進全球資料庫第一陣營——領導者(LEADERS)象限。「阿里雲擁有豐富的資料庫種類覆蓋度和完善的產品布局,為用戶提供了多種關係型和非關係型資料庫產品,還提供了混合雲環境部署,同時集成了備份、數據遷移與同步等能力。」Gartner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
  • 阿里雲「雲網絡3.0」:構建應用、雲、邊一體網絡
    雲網融合、雲網協同、網絡雲、雲網絡、雲邊一體……隨著網絡與雲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產業生態鏈上的重要玩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和各自的雲網發展規劃,以求佔據產業先機。  以三大運營商為例,中國電信發布了雲網融合戰略和雲網融合白皮書,提出「網是基礎、云為核心、網隨雲動、雲網一體」。中國移動表示,正在大力推動網絡雲化部署,NFV網絡雲伺服器規模已達6萬臺。
  • 阿里雲實時大數據解決方案,助力企業實時分析與決策
    使用阿里雲Databricks數據洞察構建Hadoop生態的批流一體實時數倉除了Hologres+Flink構建實時數倉,很多公司正在使用Hadoop生態引擎構建大數據分析平臺,並且已經在成熟地使用離線數據倉庫。阿里雲Databricks數據洞察可以基於Hadoop生態構建批流一體的實時數倉,對企業現有架構進行升級,滿足實時分析決策的要求。
  • 輕量化AI服務 阿里雲機器學習PAI DSW 2.0 & Alink商業版重磅發布
    DSW2.0是藉助阿里雲ECS,Docker和Kubernetes等雲原生技術,能夠在幾分鐘內幫用戶完成環境搭建,相對DSW1.0開放更高的開發權限,滿足各個層面客戶的使用需求。雲原生架構DSW藉助阿里雲ECS,Docker和Kubernetes等雲原生技術,能夠在幾分鐘內幫用戶完成環境搭建。
  • 阿里雲os作業系統到底是做什麼的?
    上周,阿里雲OS聯合五家手機廠商推出六款新品,並正式改名為阿里巴巴行動作業系統,此外還宣布投資10億人民幣支持開發者做App。阿里雲OS重生後,不僅沒有被降級到ROM,甚至還在手機系統前寫上了阿里巴巴集團的名字,並由現任CEO陸兆嬉親自管理。阿里此舉出乎很多人意料,那麼阿里雲OS到底是什麼?
  • 阿里雲AIoT雲端一體重磅新品 國內首款安消一體機評測報告
    並且消防法也有相關規定,任何人不得佔用、堵塞消防通道,違反規定不僅要接受罰款,還將承擔沉重的法律責任。因此低成本、智能化的方式監管、解決消防通道佔用問題成為了當下企業及監管部門的剛需。為此,阿里雲AIoT推出了安全消防輕量級套裝——阿里雲AIoT安消一體機,該產品基於阿里雲AIoT雲端一體化視頻接入能力,快速對接存量攝像頭及NVR等視頻設備,並通過自研人工智慧算法對視頻進行AI分析,自動巡查區域內安防、消防類隱患及事件。通過AI大腦聚合和去重後,將需要處理的事件通過釘釘等方式通知到責任人,輕量化快速實現安防消防自動報警檢測體系。
  • 阿里雲網站改版升級 邁出2.0時代「雲端一體」第一步
    阿里雲2019版官網(左)和2020新版官網(右)這次改版具體做了哪些調整,這些調整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邏輯,整體來看,可以總結為重新定義了雲計算的三個「一站式」。阿里雲2020版官網企業類商品樓層重新定義「一站式」生態在新版官網首頁裡,阿里雲豐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被放在了核心位置,導航上也能看到更加豐富的生態內容,這一舉動也呼應了阿里雲2.0的落地目標之一——讓阿里雲十年集成的324個行業解決方案
  • 阿里雲網站全新啟航,重新定義2.0時代的「一站式上雲」
    所謂的阿里雲2.0願景,在阿里雲官網做出了怎樣具體的落地?對於千萬用戶而言,阿里雲2.0升級能否繼續為各行各業帶來更多上雲普惠?以下是我們為您帶來的觀察和解讀。官網首頁布局風格變化阿里云為什麼要這樣做?還記得今年4月份嗎?阿里集團放出狠話,三年再投給阿里雲2000億,用於阿里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大力投資數字新基建,這是阿里雲2.0戰略的核心基礎。總而言之,阿里雲官網改版和2.0戰略背後透傳的意思,還是要把「盤子」繼續做大。
  • 對話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不能說阿里雲完全不做 SaaS」
    阿里雲有很大一個不同,就是自己是有最佳實踐的。它在阿里巴巴自己的業務裡面經受了很多鍛鍊。哪怕你今天有一個非常好的技術,比如說人工智慧,如果沒有一個產業的實踐,沒有自己業務的嘗試,要去憑空做一個非常高質量的雲,變成一個數字經濟體的基礎,我認為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今年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大的決定——阿里整個經濟體的所有的 IT 設施,所有的數據中臺,全部要遷移到阿里雲上去。
  • 阿里雲的雲計算到底是做什麼的,和我們的生活有哪些關係?
    目前阿里雲要在城市、人居、製造、汽車四大物聯網領域的核心技術重點發力。另外,當前,圍繞阿里雲Link物聯網平臺生態規模初具規模,相信,阿里有能力加速物聯網普及,促進整個產業發展和落地。 早在2017年,馬雲就指出物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未來。
  • 阿里雲要給醫院配個「實習醫生」 機器要做人類助手
    今天上午,阿里雲在雲棲大會·深圳峰會宣布推出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同期發布的還有用可視化的拖拽方式讓開發者使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機器學習平臺PAI2.0。阿里雲總裁胡曉明現場介紹了ET醫療大腦如何輔助醫生判斷甲狀腺結節點,大屏上投出的視頻演示顯示ET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在甲狀腺B超影像上圈出結節點,並給出良性或者惡性的判斷。
  • 國內雲排名:百度第四、華為第二,阿里雲繼續榜首
    具體來說,以雲計算為基礎,人工智慧為抓手,聚焦重要賽道,基於百度大腦等領先AI能力匯聚為「智」,與業內率先提出的AI-Native服務架構打造新一代「雲」,「雲智一體」成為百度智能雲的獨特競爭優勢。
  • 3年2000億還不夠、再招5000名工程師,正在變厚的阿里雲
    在雲和釘釘等產品帶來的移動、在線政務之前,教育局要了解這些信息一是流程緩慢,二是無法直接接觸家長,而現在卻可以快速觸達教育活動涉及的多方,且調查數據上傳後可以很快就分析出來。 除政務部門外,上交所、太平洋保險、立白等機構和更廣大的中小企業也基於「雲釘一體」的基礎設施開發了數百萬種企業應用。
  • 阿里雲總部開工 杭州三墩要做中國的西雅圖
    事實上,在以阿里雲總部為中心的雲谷小鎮,菜鳥供應鏈金融、杭州雲谷學校等阿里大項目相繼落戶,蘑菇街、挖財、51信用卡等11家獨角獸和網際網路公司已經籤約入駐。  阿里雲總部正式動工  阿里雲總部由阿里巴巴集團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