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真正創新在於滿足患者剛性需求

2020-12-22 金融界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趙學毅

見習記者林娉瑩

「微芯過去專注於腫瘤、代謝病和免疫性疾病三大治療領域原創新藥的研發。隨著新冠疫情暴發以及新的研究中心落地,我們在上述三大領域的基礎上,開始拓展中樞神經和抗病毒領域。」就疫情給公司帶來的新變化,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在證券日報社主辦的第四屆新時代資本論壇「上市公司領軍者分論壇圓桌二:疫情防控與產業復甦」上如是說。

在魯先平看來,布局抗病毒領域對於創新藥研發企業有著重要的意義。他表示,「從SARS冠狀病毒到MERS冠狀病毒,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病毒,包括此前一直存在的HIV病毒和流感病毒,它們在科學上被統稱為RNA病毒。也就是說,最近幾十年真正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威脅的公共事件,都是由這類RNA病毒引發的。這就從科學的角度上,為我們指明了需要攻克的新方向,也是作為一個原創新藥研發企業,真正需要去聚焦的部分。」

魯先平強調說,「我們說的原創新藥,一定是在某個領域的治療手段是革命性的,作用機制是最新的。而且這個『新』不僅是『中國新』,更要是『全球新』,這才是原創新藥的核心競爭力。真正的創新在於滿足患者的剛性需求。微芯今年的業績比預期要理想,因為在這種極端的公共衛生事件下,患者剛性的需求真正體現出來了。」

2019年8月份,微芯生物登陸科創板,是科創板首家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根據微芯生物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86億元,同比增長44.68%;實現淨利潤3842.68萬元,同比增長84.48%。

魯先平表示,新冠疫情為醫療行業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諸多有益的改變。「作為一個堅持原創新藥的企業,我們還在堅持做口服藥。在醫療行業有個通識,藥品能夠口服就不做肌肉注射,能夠肌肉注射就不做靜脈注射。此次疫情帶來了一個關於口服藥的突出變化是,患者不需要去醫院排隊拿藥,通過九州通這樣的企業送藥上門,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用藥問題。」

他進一步表示,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固定藥物,但根據規定,醫療機構一次只開給患者一個星期的用量。這一條款本來是為了規範處方藥使用,卻給不少需要長期服藥的慢病患者造成了一些困擾。疫情改變了上述狀況,一次處方藥量可在遵循醫囑的條件下延長至1個月、2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極大地減少了患者去醫院排隊拿藥的頻率。

「這些改變為行業和社會帶來諸多好處,以前不合理的地方正在被逐步糾正,相信未來醫藥行業會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魯先平說。

相關焦點

  • 微芯生物與海正藥業達成戰略合作
    ,本合作旨在為中國患者快速提供創新機制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微芯生物仍然是該產品的所有者和生產者。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先生和海正藥業總裁李琰先生共同在現場籤署了合作協議,標誌著雙方就建立長期穩固、互惠互利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邁出裡程碑式的一步。
  • 深圳特區四十載風華正茂,微芯生物二十年創新有為
    在微芯生物創始人、董事長魯先平博士看來,這片充滿包容、公平、創新的沃土滋養了一批各行各業的領軍企業和優秀企業家,而他們用自己的創新拼搏開創了令世界矚目的「深圳速度」。微芯生物,正是創新創業隊伍中的一員。
  • 微芯生物:「天真」科學家與遲到18年的「納斯達克」|科創板一周年
    中國第一批海歸科學家聞風而至,帶著一腔熱血和高科技歸國創業,魯先平是其中一員。他於2001年3月21日創辦微芯生物,致力於在中國做原創新藥的研發,深耕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腫瘤、代謝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專注原創新分子實體藥物研發,致力於為患者提供安全、優效、可承受的創新機制治療藥物。當時的魯先平只30 多歲,風華正茂的他處於黃金創業期。
  • 「創新藥第一股」董事長這樣看待公司...
    「其實美國很多生物技術公司估值遠高於微芯。」近日,國內原創新藥的先鋒、小分子原創新藥的弄潮兒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與證券時報副總編輯成孝海面對面深度對話時,獨家回應了公司估值問題,並表示,未來幾年,我國一半仿製藥企業將被迫調整,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轉型研發原創新藥,而微芯希望藉助資本的力量跑出中國原創新藥加速度。深圳最新一期政府公報顯示,魯先平被深圳市政府批准授予2018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市長獎」。
  • 2020深圳BT(生物技術)產業領袖峰會開幕
    姚新生表示,傳統中藥複方製劑產品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於政府通過政策引導,推進「官、產、學、研」相互結合,保證產品質量,轉變觀念,清醒認識今後無論藥品是什麼形式,要想上市銷售,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必須按照國際共識,通過科學研究達到有效、安全、新穎、穩定和可控五大基本條件。
  • 創新做引擎臨床是方向!
    11月18日,在2020深圳BT(生物技術)產業領袖峰會的「領航—生物技術創新論壇」上,深圳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分享了這樣一組數據。這組數據道出了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醫藥產業的尷尬——一直在模仿,很少能超越。魯先平認為,這是因為2010年以前,宏觀政策制約了醫藥核心競爭力的建立和行業發展。
  • 生物科技怎樣創造「明日世界」?他們說:要人才,還要這樣的人才!
    生物醫藥產業又應如何創新和迭代升級?6月28日,由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長三角商會組織聯席會議理事會為指導單位,上海新滬商聯合會主辦,每日經濟新聞為戰略合作媒體的第二屆長三角民企發展大會順利召開。會上,新滬商聯合會輪值主席、源星資本董事長卓福民,源星資本管理合伙人金炯,藥明康德集團聯席執行長胡正國,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北科生物董事長胡祥、微芯生物科技董事長魯先平,瑞博生物科技董事長梁子才等多位行業權威,圍繞「生物科技帶來明日世界」主題展開演講和圓桌討論。
  • 科創板「青睞」創新藥械上海聯影醫療、微芯生物等浮出水面
    基於筆者對生物醫藥行業的理解,在此篩選出了一批契合科創板定位和標準的醫藥公司,它們極有可能是潛在受益者,尤其是醫療器械企業中的上海聯影醫療、微創醫療和創新藥企業中的微芯生物、南京傳奇等幾家公司最具代表性。
  • 微芯生物原創糖尿病新藥雙洛平上市申請(NDA)獲得受理
    深圳2019年9月19日 /美通社/ -- 2019年9月19日,由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股票代碼:688321)自主研發的治療2型糖尿病的1類原創新藥西格列他鈉(Chiglitazar Sodium;商品名:雙洛平®/Bilessglu®)上市申請(NDA)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受理
  • 創投、基金輪番減持 股價大跌的微芯生物癥結在銷售
    這家創新藥企是上市即高光的典範。2019年8月15日,微芯生物登陸科創板首日暴漲5倍,最高價觸及125元/股。不過,現在微芯生物的股價已經下滑至38.81元/股,市值159億元,回撤幅度近70%。(界面新聞)   微芯生物(688321.SH)上市一年多來股價已腰斬。這家創新藥企是上市即高光的典範。
  • 微芯生物實控人:沒撤回科創板IPO材料,流程一切按部就班
    針對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材料傳言,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芯生物)及其保薦券商安信證券雙雙作出否認。7月17日,微芯生物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魯先平回復澎湃新聞記者稱,沒有撤回IPO材料,上市流程一切按部就班。
  • 微芯生物:淡馬錫旗下Vertex累計減持約325萬股
    每經AI快訊,微芯生物(SH 688321,收盤價:44.73元)12月4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於2020年12月3日收到LAVOne、Vertex 的《關於股份減持結果的告知函》,上述減持計劃期間已屆滿,LAV One 未實施減持,Vertex在上述減持期間共計減持約325萬股,
  • 微芯生物與諾禾致源聯手,推動西奧羅尼與伴隨診斷產品的同時獲批
    記者|金淼10月9日,科創板上市公司微芯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北京諾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籤署《微芯生物-諾禾致源伴隨診斷產品開發合作框架協議》。該框架協議主要內容為,諾禾致源將為微芯生物開發西奧羅尼針對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伴隨診斷檢測方法,並為其提供臨床試驗樣本的檢測服務。如果臨床試驗的結果符合預期,兩家公司將共同推動西奧羅尼與該伴隨診斷產品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同時獲批。
  • 再鼎醫藥杜瑩:做研發和創新首先考慮患者的需求
    中證網訊(記者 潘宇靜)近日,在第二屆「CSCO—再鼎臨床腫瘤新進展高峰論壇」上,再鼎醫藥董事長兼執行長杜瑩博士表示,作為做研發、做創新藥的企業,首先想到的是滿足患者沒有滿足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市場的回報隨著患者的需求相應帶來。
  • 微芯生物投資價值分析:專注於first-in-class的創新藥先鋒
    前言微芯生物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專注於新靶點發現的原創藥企業,公司已經上市和即將上市的三大品種都是 first-in-class 級別。公司作為科創板第一批通過審核的上市公司,也是科創板第一家創新藥「硬科技」公司,上市後已經經歷了充分的調整,目前市值已經回到 200億以內,即使不考慮早期項目和研發平臺的價值,也已經處於低估狀態。我們認為,市場對微芯生物的解讀還有諸多不充分之處,因此本報告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答。
  • 微芯生物跌近12% 在國海證券平安證券唱多聲中下跌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8日訊 微芯生物(688321.SH)今日跌11.92%,收報39.83元。昨日晚間,微芯生物發布股東減持股份計劃公告,稱公司股東LAV One (Hong Kong) Co., Limited(以下簡稱「LAV One」)、Vertex Technology Fund (III) Ltd(以下簡稱「Vertex」)因自身資金需要,自本減持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即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6月27日)擬通過集中競價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