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參加高考,以高分被福州大學數學系計算機軟體專業錄取,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博士學位,現為中科院軟體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並發理論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設計並實現了世界上第一個通用的進程代數驗證工具。與國際同行(英國Hennessy教授)合作提出並獨立發展了傳值並發進程的「符號互模擬」理論,解決了π-演算和時間自動機的有窮公理化問題。他,就是我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林惠民院士。
林惠民,1947年11月生於福建福州。作為福州市普通職工的獨子,父母一直很重視對他的教育。他天性頑皮,儘管也熱愛學習,成績拔尖,但並不把讀書太當回事,也從未因為成績突出受到過什麼表揚,還因為有臺胞親戚,一度還成為社會關係複雜的孩子。他就讀於當時的名校——鼓樓第一中心小學、福州三中,他考上名牌大學幾乎沒有懸念。然而,1966年 「文革」開始,6月中旬廣播裡傳來了高考推遲半年的消息,不久高考被正式廢除。1969年,他到閩北山區建寧縣插隊,體驗到了農村生產方式的落後和農民生活的艱辛。1972年12月,因為獨生子女得以回到父母的身邊,成了福州最大的重工業工廠——八一磷肥廠的一名工人。由於戶口問題沒得到解決新招入的幾十名知青只能在各個車間打雜,大多是三班倒的重體力活。戶口「解凍」後,他被正式分配到了機修車間,當銑工,負責加工各種齒輪以及在工件上開槽,他的幾何和三角知識派上了用場。1975年,廠開辦「七二一」工人大學,廠裡知道林惠民數學底子好,讓他教數學。此前,他曾利用業餘時間在福州大學旁聽過日語課,於是便到省圖書館外文部借了一本日本專科學校用的微積分教材,翻譯成中文當課本。
1977年秋天,傳來要恢復高考的消息。開始他以為這是針對在校生的,沒有在意。後來的消息說「老三屆」學生也可以參加高考,這讓他喜出望外——想不到離開中學11年了,還能有機會考大學。考試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他也是事後才知曉:當時,十九中考場的監考官發現我用了不到一半的時間就做完了數學試卷,懷疑出現洩題,便將這個情況報告給了時任省高招辦數學科評委會主任的池老師。池老師立即趕到現場,從窗戶外看到「出問題」的是我,立即打消了監考官的疑慮。他說,「這是我的學生,他早就可以當這些考生的老師了」。
晚來的人生春天依然美麗,依然燦爛無比。他沒有辜負池老師的期望,以358分外加數學附加題20分的高分報考福大基礎數學專業,卻陰差陽錯被軟體專業錄取,原來基礎數學有保密要求,他的社會關係影響又「發揮作用了」。正是這一讓他當年一頭霧水的改變,卻成就了一名中國計算機學界的翹楚。當時軟體班招了30個學生,他是唯一的「老三屆」,30歲,班裡年齡最小的才15歲,他「一個頂倆」。大學4年,他的所有科目成績全優,畢業被系裡留下當助教。兩年後,他以同等學力考取中國科學院計算所九室唐稚松先生的博士研究生,邁進了從小嚮往的科學殿堂,成就了他的傳奇人生。
關注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