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學加關注!
昨日上午,在福州第三中學舉辦75周年校慶慶典之際,福州三中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軟體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惠民的到來,更是為校慶帶來了濃濃的師生情和同學誼。
在福州三中校慶慶典大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校友會校友,以及學校教師藝術團、話劇團、舞蹈隊、合唱團的師生同臺奉獻了一場溫馨而又誠摯的演出盛宴。由校話劇團表演的情景劇《一筆成圓》更是將演出氣氛推向高潮,不僅深深感染了全場,也讓坐在觀眾席第一排的情景劇主角原型——1966屆校友、中科院院士林惠民感動不已。
慶典大會結束後,海峽教育報記者採訪了林惠民院士,聽他講述自己的三中情緣和成長之路。
情景劇結束後,林惠民院士上臺發言。
情景劇《一筆成圓》由福州三中教務處主任李棽、團委書記兼任德育處副主任陳原、校心理教研室主任鍾俏麗等人主演,傾情講述了當年的林惠民同學在池伯鼎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克服重重困難,相信知識,堅持信念,最終考取大學,取得非凡學術成就的感人故事。
林惠民1947年生於福州,1963年考入三中。高中期間,他和另外兩位數學成績突出的同學每周都會去恩師池伯鼎(時任數學教研組組長)家裡,接受輔導。
劇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催淚的鏡頭:那個年代,經濟困難,池老師生日當晚,師母煮了兩碗太平面,家裡只有一個鴨蛋,池老師捨不得吃,都讓給了正在長身體的學生。
「池老師風趣,開朗,在學業上給我們了很多指導,在生活上也對我們關懷備至。」林惠民回憶起恩師,語氣裡充滿感恩。那個鴨蛋的香氣至今似乎仍存留在頰齒之間,久久不去。
林惠民院士與校友合影。
1963年參加福州市初中數學競賽,1964年參加市高中數學競賽,林惠民兩次都拿了二等獎,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為學校爭了光。
「我們班當年牛人很多,林惠民是『學霸』中的『學霸』。我們想了好幾天都解不出來的難題,他往往只用幾分鐘就搞定了。」
「很多難題,我們一個解法都算不出,林惠民經常能給出好幾種算法,不服不行啊!」
……
11月18日當天,前來參加校慶的同窗們對記者說起林惠民當年的軼事,神情中有佩服,也有懷念。
優異成績的背後除了天資聰穎,還有林惠民對數學超乎常人的熱愛和付出。劇中有一個細節,讓校友們深切感受到了少年林惠民對數學是如何的痴迷和執著。颱風天來臨前夕,風大雨急,窗戶啪啪作響,林惠民仍堅持留在池老師家中學習,因為「解不出這道題,回家睡不著」。
「我從小就覺得數學很有趣,解出題目很有成就感,解答的過程也很好玩。」林惠民告訴記者,他家住在三坊七巷中的塔巷。塔巷旁邊有一家新華書店,他小時候經常進去翻看數學書,常常看得入了迷,捨不得回家,但「新書太貴了,很少能買得起」。
好在塔巷附近還有一家舊書店,一本書售價1-2毛錢,還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少年林惠民一有時間就去淘書,數學辭典、名家寫的數學入門讀物、超出現階段學習內容的課本……只要是跟數學相關,他都儘量省出錢來,收入囊中。沒幾年,家裡就堆了高高一摞的數學書籍和練習本子。即使在上山下鄉那幾年,林惠民依靠這些精神食糧,沒有中斷對數學的熱愛和追求。
1977年,因為曾經獲得的數學競賽榮譽和池伯鼎老師的大力推薦,30歲的林惠民得以報考福州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專業,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
那時電腦剛興起,林惠民不知道軟體是什麼,也不了解計算機編程為何物。但憑著對數學的熱愛和一份恆心,林惠民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培養了對軟體領域的喜愛。後來,他來到中科院軟體所讀博士,1999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同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習編程,連續加班幾天幾夜是常有的事,遇到瓶頸和失敗也是家常便飯。」 林惠民表示,做科研,要吃得了苦,百折不撓,才能有所斬獲。
此外,學會獨立思考也很重要。他說:「探索科學領域,很多東西都是未知的。沒有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怎麼想,只能靠自己去突破,得耐得住寂寞。」
校慶當天,三中還舉行了院士雕塑揭幕儀式。雕塑包含了1946屆校友王乃彥、1952屆校友梁敬魁和1966屆校友林惠民三位院士的主要研究成績和個人生平。造型獨特的三座灰色雕塑佇立學校求知湖畔,背靠古榕樹,枕著一池碧波,靜靜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們奮發前行,勇攀高峰。
聽聞母校多年來學科競賽成績亮眼,今年全國信息學奧賽,學弟閆書弈更是奪取全國第一名的好成績,刷新了福建學生十幾年來的獲獎記錄,林惠民欣慰地笑了。
「我們只是拋磚引玉,期盼母校今後能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也希望師弟師妹們努力學習,早日實現個人理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更大的貢獻!」林惠民表達了這樣的期許和祝福。
2016年,林惠民院士返校交流,與邵東生校長(右)、林曉楓書記(左)合影。
文/圖 羅菊熙
(來源:海峽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