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民院士:遲到了13年的大學夢

2021-02-19 投必得學術

林惠民,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77年12月參加高考,以高分被福州大學數學系計算機軟體專業錄取。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長期從事並發理論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設計並實現了世界上第一個通用的進程代數驗證工具;與國際同行、英國Hennessy教授合作提出,並獨立發展了傳值並發進程的「符號互模擬」理論;解決了π-演算和時間自動機的有窮公理化問題。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中畢業10年後高考,30歲上大學,40多歲從事研究工作,5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如今年近70的林惠民院士仍舊有幹勁。這個身量並不高大,用軟糯的福建口音慢悠悠跟你講話的「老人家」,自帶沉穩篤定的氣質。他說得很輕,很淡,無論是動蕩坎坷的求學之路,還是意義非凡的科研成果,他都只歸功於運氣和努力的疊加。

30歲參加高考,這個年紀放到今天難以想像,於1977年文革後恢復高考的那一代人而言卻是驚喜。1966年,林惠民高中畢業,恰逢文化大革命,高考取消,他兩次上山下鄉,1972年因照顧獨生子女,回城當工人。 1977年恢復高考,林惠民立即去報考,但當時報考有很多限制,歲數大的人需要開書面證明,證明有一定專長才能報考。

「我沒什麼特長,只能報數學。」1963年秋至1964年夏,在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學上高一期間,林惠民和兩位同學每周都會去恩師池伯鼎(時任數學教研組組長)家裡學習高中數學。「還好,1963年參加福州市初中數學競賽,1964年參加福州市高中數學競賽,都拿了二等獎。」

因為這兩個獎勵和池伯鼎老師的推薦,林惠民得以報考福州大學數學系。當時福州大學數學系只招兩個專業:應用數學和計算方法。計算方法是機密專業,林惠民有親戚在臺灣,就不能報,他報了應用數學專業。但是1978年初,拿到的錄取通知顯示是數學系軟體專業。林惠民不知道軟體是什麼,直到入學報導才知道是計算機編程。「這個專業是臨時增加的,因為這個偶然性,我這輩子就搞計算機軟體了。」回憶當年的情景,林惠民依舊覺得機會的到來出乎意料。

大學期間,林惠民養成了很好的自學習慣。大一、大二每周18個課時,大三、大四每周14個學時,專業課開設有限,大部分課餘時間泡在圖書館,不明白的地方就和同學討論。對比現在的學生,一周20多個學時的課程,林惠民擔心學生「跟著老師走的太多,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時間都沒有。」

 (林惠民(右一)和大學同學合影)

大學畢業後,林惠民留在福州大學任教。兩年後因為發展需要,他直接來到中科院軟體所讀博士(有論文發表可以跨過碩士直接考博士)。即使是在讀博期間,也不同於現在學生的提前規劃人生,早早認定專業方向;林惠民對軟體領域的喜愛是在慢慢接觸中培養的,而且他從未想過要換。「我覺得這個專業挺好,我越接觸越喜歡,沒什麼需要我做改變的。」 

 (林惠民(右一)和大學同學合影)

在中科院軟體所博士畢業以後,1986年9月-1987年12月,林惠民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計算機科學基礎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起因僅僅是愛丁堡大學的一個教授來中科院做講座,報告過程中林惠民向教授提問、交流,「我對他很感興趣,他對我也很感興趣。我的博士論文跟教授研究的方向契合,本科期間我還就這個方向發表過論文,他邀請我畢業後一定去愛丁堡。」

當時愛丁堡大學計算機科學基礎實驗研究室是世界上最好的計算機基礎研究室之一,聞名業界的三位教授都在那裡,其中一位後來獲得了圖靈獎。這樣好的科研環境,吸引著全世界各地的年輕學者,也深深影響著林惠民,「我真正看到了這個領域最好、最強的,我博士論文研究的方向就是他們開拓出來的。相比之下,我們的基礎就差很多,那裡用到的一些數學工具,如λ-演算,我們國內沒有。」

因為差很多,林惠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他們講的一些東西我聽不懂,必須重新學。」 當時林惠民的心情相當複雜,「第一,我有做下去的衝動,有一股很大的力量推著我往上走,那是學科發展到最快的階段自身激發出的活力。第二,我明白自己確實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第三,我也感到有自信,這些科學家是聰明人但並不是超人,他們的思維和創新背後有一個強大的邏輯,他們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在林惠民的辦公室內,整齊地擺放著8束花,有的已經完全乾枯,有的尚有生機。這是搬到這棟辦公樓的9年來,他每一年收到的教師節鮮花(有一年教師節他剛好出國開會)。林惠民收藏這些鮮花的理由相當樸實:「這是學生的心意。」

他也從不要求學生幾點來工作,幾點走。「我讀書時也沒被這麼要求過,每個人生活節奏不同,寬鬆點挺好,要想知道學生的學習和工作狀況,跟他交談就行了。」 

雖然已經年近70,這學期每周四下午,林惠民都會準時地來到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教1—209教室來給國科大研一的學生上《並發數據結構與多核編程》的課程。他說,「我很喜歡和學生相處,我年紀大了,不能記住100多個學生中的每一個,但我覺得他們對這門課感興趣,講的時候非常注意學生的表情和反饋。希望不僅傳授知識,還能傳授給他們做學問的方法。」

林惠民的課堂是非常受歡迎的,院士光環之外,學生感受更多的是他淵博知識與親和力。這門課的學生李昕元說,「我很喜歡上林院士的課,他有很多精彩的觀點,跟大家互動也多,課間去向他提問,他都會很耐心地解答。」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謹以此文向林老先生致敬。

本文來源於:趙建國

本文僅做學術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進行刪除。

相關焦點

  • 林惠民院士憶高考:遲到了13年的大學夢
    林惠民1977年12月參加高考,以高分被福州大學數學系計算機軟體專業錄取。
  • 中科院院士林惠民回母校了!他在福州三中這樣深情寄語家鄉學子~
    昨日上午,在福州第三中學舉辦75周年校慶慶典之際,福州三中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軟體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惠民的到來,更是為校慶帶來了濃濃的師生情和同學誼。在福州三中校慶慶典大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校友會校友,以及學校教師藝術團、話劇團、舞蹈隊、合唱團的師生同臺奉獻了一場溫馨而又誠摯的演出盛宴。
  • 晚來的春天燦爛奪目——林惠民院士的傳奇人生
    1977年12月參加高考,以高分被福州大學數學系計算機軟體專業錄取,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博士學位,現為中科院軟體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
  • 【高考40年】發展成為了院士的是哪些大學的哪些畢業生?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勵建書81屆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81屆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平安82屆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國良85屆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83屆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學東86屆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建峰86屆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羅民興83屆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景益鵬84屆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清華大學13人王浩
  • 2020年海南省院士創新平臺授牌儀式在海南大學舉行
    11月7日上午, 2020年海南省院士創新平臺授牌儀式在海南大學舉行,新認定的33家院士創新平臺正式掛牌運營。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彭金輝出席授牌儀式並講話。省領導及有關單位負責人向2020年度海南省院士創新平臺依託單位授牌。董勤喜在會上致辭。他表示,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開局之年,海南省院士創新平臺的建設,對整合智慧力量、加強智庫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連續14年!院士助力大學夢想,30名新生獲「鄧文中獎學金」
    金秋九月,丹桂飄香在這放飛理想、收穫希望的季節裡又一批大學新生將踏上逐夢之路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獎學金名單中,較以往多了一名藝術類學生的名字,對此,鄧文中院士表示,希望家境清寒的孩子們也可以擁有並實現自己的藝術夢。
  • 何質彬院士到茂名市田家炳中學作「航天夢·中國夢」航天科學報告會
    茂名網訊   12月25日上午,在茂名市田家炳中學東校區階梯會議室,我國知名的航天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何質彬院士受邀為學校師生作「航天夢·中國夢」專題報告會。何質彬院士激情洋溢地作題為《中國夢,航天夢》的航天科學報告會,從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輝煌成就;中國航天強勢崛起,讓世人矚目驚嘆;秒殺軟肋,決勝制高點;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快成長為國之棟梁四個篇章,結合時政熱點、科研前沿
  • 河南冒名上大學案2年不開庭,索賠13元都這麼難?
    2003年,她被人偷竊了大學的入學機會,2016年,河南周口官方做出了調查,2017年這個倔強的34歲考生再戰高考,終於圓了自己的大學夢。如今,她已經畢業,卻因超齡不能報考在編教師。兩年前,她向冒名者索賠13元,到現在為止,案子還沒有開庭。偷竊一個人的人生,需要賠多少錢?王娜娜案給出了一個尷尬的答案。
  • 看皇家學會院士怎麼說!
    在近日舉辦的雁棲湖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林惠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表示,雖然從任意的規範說明中自動生成程序的問題不可判定,但可以通過讓計算機與人交互的方式生成程序,也可以在某些特定領域自動生成程序,讓計算機代替人完成軟體開發過程中不需要創造性的工作。第三次工業革命通常被認為是由計算、通信和軟體來驅動,正在給人類生活和工作方式帶來巨大的變化。
  • 農家女被頂替上大學,16年後變36歲農村婦女再圓大學夢現實嗎?
    看到的一則激動人心的消息,16年前山東農家女孩被別人頂替上大學,16年過去了,她曾經報考的大學如今發布聲明,會配合她完成大學夢!於是她就被迫開始了打工生涯,接下來的16年,她因為沒有上大學,只能做流水線和餐廳服務員等底層工作,飽嘗了學歷低的心酸痛苦。
  • 大學上課遲到的奇葩理由:「夢到老師在講課,忍不住多聽了一會」
    大學的生活總會是多姿多彩的,但是你知道在大學中會有很多奇葩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如何應對遲到這個問題。小編真的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想睡懶覺的學生做不到的。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這種奇葩的理由,簡直要笑死了。
  • 看圖說故事--1977年恢復高考,院士的準考證
    一場遲到10年的考試,實實在在地改變了那一代乃至幾代人一生的命運,也改變了國家與民族的歷史進程,開啟了一個新時代。裴鋼院士裴鋼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同濟大學校長。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裴鋼1977年參加高考,1978年初考入瀋陽藥學院(今「瀋陽藥科大學」)。
  • 夢見趕車遲到、乏力、撥不通電話?|「焦急夢」系列解析
    今天,我們決定給大家說說這類「焦急無助夢」的一些心理學解析。希望大家通過觀察釋夢師如何解夢,逐漸破除對於夢的一些誤區,了解夢的原理;甚至更進一步,嘗試去理解自己的夢境,和深層的自我進行溝通。(註:由於夢者提供給的信息有限,且每個人的經歷、環境、個性有別,因此夢中指代的意象亦不盡相同,以下解析並非唯一標準答案。)
  • 無錫再增一名院士!江南大學陳衛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江南大學陳衛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 這標誌著江南大學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突破。陳衛教授,1966年出生,中共黨員,博士生導師。
  • 黃維院士:我的中國夢是打造中國的先進材料研究創新創造旗艦
    為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前夕,我們專訪了高校科研工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請他談談高校科技創新、科研人才培養的看法。作為中國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的奠基者,黃維院士一直奮戰於科研一線。
  • 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趙竹青)2017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今日正式對外公布。這次院士增選工作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增選工作於2017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1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新當選院士中有3名女性。
  • 東華大學副校長俞建勇當選中國工程院士
    東華大學副校長俞建勇當選中國工程院士 2013-12-20 13:05:12 來源:中國紡織報 12月19日,從中國工程院傳出消息,中國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選工作已順利結束
  •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入駐抖音 他是中國最大年齡「深潛院士」
    「大家好,我是汪品先,同濟大學教授,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今天起我就正式入駐抖音。人類對於海底的了解還不如月球的背面,海洋到了200米以下,海水都變成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因此它就神秘......。」
  •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W. Eric Wong教授到軟體所交流
    7月24日下午,應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邀請,美國德克薩斯大學W. Eric Wong教授訪問中科院軟體研究所,並作了題為Program debugging with effective software fault localization的學術報告。學術報告會由林惠民院士主持。程序調試是可靠和可信軟體開發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全國排名13!西湖大學開始發力,「5年超越清華」指日可待?
    從數據上看,2020年我國在《自然》《科學》上發表論文高校的數量從2019年的53所增長到了63所;從各大高校在《自然》《科學》上發布論文的數量來看,中國科學院大學排名第一,清華北大緊隨其後,2018年才成立的西湖大學躍居第13,實力非常強勁,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