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民,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77年12月參加高考,以高分被福州大學數學系計算機軟體專業錄取。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長期從事並發理論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設計並實現了世界上第一個通用的進程代數驗證工具;與國際同行、英國Hennessy教授合作提出,並獨立發展了傳值並發進程的「符號互模擬」理論;解決了π-演算和時間自動機的有窮公理化問題。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中畢業10年後高考,30歲上大學,40多歲從事研究工作,5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如今年近70的林惠民院士仍舊有幹勁。這個身量並不高大,用軟糯的福建口音慢悠悠跟你講話的「老人家」,自帶沉穩篤定的氣質。他說得很輕,很淡,無論是動蕩坎坷的求學之路,還是意義非凡的科研成果,他都只歸功於運氣和努力的疊加。
30歲參加高考,這個年紀放到今天難以想像,於1977年文革後恢復高考的那一代人而言卻是驚喜。1966年,林惠民高中畢業,恰逢文化大革命,高考取消,他兩次上山下鄉,1972年因照顧獨生子女,回城當工人。 1977年恢復高考,林惠民立即去報考,但當時報考有很多限制,歲數大的人需要開書面證明,證明有一定專長才能報考。
「我沒什麼特長,只能報數學。」1963年秋至1964年夏,在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學上高一期間,林惠民和兩位同學每周都會去恩師池伯鼎(時任數學教研組組長)家裡學習高中數學。「還好,1963年參加福州市初中數學競賽,1964年參加福州市高中數學競賽,都拿了二等獎。」
因為這兩個獎勵和池伯鼎老師的推薦,林惠民得以報考福州大學數學系。當時福州大學數學系只招兩個專業:應用數學和計算方法。計算方法是機密專業,林惠民有親戚在臺灣,就不能報,他報了應用數學專業。但是1978年初,拿到的錄取通知顯示是數學系軟體專業。林惠民不知道軟體是什麼,直到入學報導才知道是計算機編程。「這個專業是臨時增加的,因為這個偶然性,我這輩子就搞計算機軟體了。」回憶當年的情景,林惠民依舊覺得機會的到來出乎意料。
大學期間,林惠民養成了很好的自學習慣。大一、大二每周18個課時,大三、大四每周14個學時,專業課開設有限,大部分課餘時間泡在圖書館,不明白的地方就和同學討論。對比現在的學生,一周20多個學時的課程,林惠民擔心學生「跟著老師走的太多,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時間都沒有。」
(林惠民(右一)和大學同學合影)
大學畢業後,林惠民留在福州大學任教。兩年後因為發展需要,他直接來到中科院軟體所讀博士(有論文發表可以跨過碩士直接考博士)。即使是在讀博期間,也不同於現在學生的提前規劃人生,早早認定專業方向;林惠民對軟體領域的喜愛是在慢慢接觸中培養的,而且他從未想過要換。「我覺得這個專業挺好,我越接觸越喜歡,沒什麼需要我做改變的。」
(林惠民(右一)和大學同學合影)
在中科院軟體所博士畢業以後,1986年9月-1987年12月,林惠民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計算機科學基礎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起因僅僅是愛丁堡大學的一個教授來中科院做講座,報告過程中林惠民向教授提問、交流,「我對他很感興趣,他對我也很感興趣。我的博士論文跟教授研究的方向契合,本科期間我還就這個方向發表過論文,他邀請我畢業後一定去愛丁堡。」
當時愛丁堡大學計算機科學基礎實驗研究室是世界上最好的計算機基礎研究室之一,聞名業界的三位教授都在那裡,其中一位後來獲得了圖靈獎。這樣好的科研環境,吸引著全世界各地的年輕學者,也深深影響著林惠民,「我真正看到了這個領域最好、最強的,我博士論文研究的方向就是他們開拓出來的。相比之下,我們的基礎就差很多,那裡用到的一些數學工具,如λ-演算,我們國內沒有。」
因為差很多,林惠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他們講的一些東西我聽不懂,必須重新學。」 當時林惠民的心情相當複雜,「第一,我有做下去的衝動,有一股很大的力量推著我往上走,那是學科發展到最快的階段自身激發出的活力。第二,我明白自己確實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第三,我也感到有自信,這些科學家是聰明人但並不是超人,他們的思維和創新背後有一個強大的邏輯,他們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在林惠民的辦公室內,整齊地擺放著8束花,有的已經完全乾枯,有的尚有生機。這是搬到這棟辦公樓的9年來,他每一年收到的教師節鮮花(有一年教師節他剛好出國開會)。林惠民收藏這些鮮花的理由相當樸實:「這是學生的心意。」
他也從不要求學生幾點來工作,幾點走。「我讀書時也沒被這麼要求過,每個人生活節奏不同,寬鬆點挺好,要想知道學生的學習和工作狀況,跟他交談就行了。」
雖然已經年近70,這學期每周四下午,林惠民都會準時地來到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教1—209教室來給國科大研一的學生上《並發數據結構與多核編程》的課程。他說,「我很喜歡和學生相處,我年紀大了,不能記住100多個學生中的每一個,但我覺得他們對這門課感興趣,講的時候非常注意學生的表情和反饋。希望不僅傳授知識,還能傳授給他們做學問的方法。」
林惠民的課堂是非常受歡迎的,院士光環之外,學生感受更多的是他淵博知識與親和力。這門課的學生李昕元說,「我很喜歡上林院士的課,他有很多精彩的觀點,跟大家互動也多,課間去向他提問,他都會很耐心地解答。」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謹以此文向林老先生致敬。
本文來源於:趙建國
本文僅做學術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