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在海外建的兩個國家

2021-02-13 張氏在線

點上面"張氏在線"加入張氏家族!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張氏在線」,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張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共建文明家族!

潮汕人敢於闖蕩、善於經商,在商界成就卓著,名揚海外。眾所不知的是,潮汕人對於如何治國安邦更是有天然的優勢。

歷史上,潮汕張氏曾在海外建立過兩個國家,不僅國人毫不知情,連很多潮汕人都不知道這些歷史!!!我們來看看有哪兩個國家是潮汕張氏建立的:

「飛龍」國

張璉(照片不詳),饒平人,明朝嘉靖年間生於饒平縣上饒烏石村下倉,「飛龍」國開國君主。生年不祥,亡於1563年。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起義軍領袖張璉因不滿朝廷腐敗,張璉殺死族長,投奔大埔鄭八、蕭晚義軍。鄭八死後,被推為首領。於三十九年五月武裝起事。在柏嵩關歃血為盟,自稱「飛龍人主」,國號「飛龍」,年號「造歷」。於烏石埔築圍城為大本營。他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等主張,四十年聚集義軍10餘萬人,展開反明鬥爭。

「飛龍」廟

張璉的起義震動了明朝廷。四十一年六月,明朝遣都督劉顯、參將俞大猷率官兵20萬分6哨圍剿。張璉部傷亡慘重,遂率餘部由雲霄河引航出海,聯合海上武裝力量,繼續對抗明朝政府。以後輾轉南下,奪佔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自立為國王,佔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墾殖為漁,稱番舶長,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華裔移民均依附他。

「飛龍」廟

據日本人藤田豐八博士考查,三佛齊島、舊港等地出現很古碑,上鐫記「飛龍」年號。經鑑定是張璉當時的國號。今三佛齊客家人有講饒平客家話的,均為明朝期間隨同張璉去的。

張璉起義的事件雖然失敗,但他對後來潮州戲劇風俗的影響相當大。據考明嘉靖年間就有以祭祀禮儀為主要特徵的潮劇廣場戲,饒平民眾為紀念起義失敗的「飛龍人主」張璉,在饒洋鎮烏石村建飛龍廟,每年六月初六演劇祭祀(《明史·阮通志》)。梁啓超先生在其《飲水寶文集》中稱他是中國殖民八大偉人之一。

納土納王國

明朝末年,潮州人張杰緒(照片不詳),在納土納島(安波那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19世紀張杰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

納土納群島一些比較早的華人家譜記載:清兵入關後消滅了南方的南明政權,在廣東沿海島嶼上堅持抗清的幾百殘兵和幾百家不服滿清統治的漁民逃到了南洋的一個小群島上——荷蘭人後來命名的納士納群島。

納吐納群島在當時不過是一塊蠻荒之地,華人來到這片土地上劈荊斬棘,將它開拓建設成一方樂土,納吐納群島成為華人的一個獨立的土邦。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納土納島首領(也算是國王)張杰緒去世後,內部發生紛爭,荷蘭人乘機滅了張氏王國。印尼獨立出荷蘭後,納土納島群島未能獨立出印尼,現在成了印尼的領土。

送給朋友們! 喜歡的,請點 👇👇👇

相關焦點

  • 源遠流長閩侯張氏
    在閩侯的張氏多為「鳳池張」,屬於「清河張」支系。始祖張睦為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末隨閩王王審知入閩。唐乾寧四年(897年),王審知奏請朝廷授張睦為三品官,領榷貨務。官邸建在福城鳳池坊(今鼓樓區仙塔街城守前路24號),自此張睦子孫後裔以「鳳池」為堂號。後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延鈞繼承閩王位,王族內訌,國事日非,張睦之子張廊、張廡、張膺、張賡,遂謝事隱居。
  • 儒林張氏家廟
    在赤西村建有宗祠。   六子諱恭,傳上方房,居張林上庫、內坑上方,駟行等地,九世有分居同安濠山板橋者,又有從板橋再徙晉江潘徑,路廈、洪塘、清透、柯坑、伍堡、岑張、後洋、上厝、金門沙美及臺灣者。板橋、潘徑皆建有宗祠,金門沙美仍存明張廷芳所修的族譜,記其始祖「允三公由駟行航海人滄江而居金砂」的歷史。   七子諱敬,傳同安房。
  • 漳臺張氏的「德遠堂」
    這裡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張氏宗廟———「德遠堂」,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是閩南著名的僑鄉之一,也是不少臺灣同胞的祖家。這裡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張氏宗廟———「德遠堂」,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德遠堂」建在塔下村頭的一個山坡上,坐北朝南,佔地約6畝左右。
  • 張氏家譜——張氏文化
    張氏家譜,各地張氏      張氏家譜大全包羅了各省各地的張氏族譜,如山東張氏家譜,山西張氏家譜,湖北張氏家譜,河南張氏家譜,河北張氏家譜
  • 菏澤:張氏字輩整理
    :太文孔克凌,雙永朝培九,錫光德化廣,蘊玉保金良牡丹區安興鎮張氏族譜,洪端本興永先九朝忠信傳家令得大啟世澤延長,國泰民安仁政志遠牡丹區南何樓,俺家累輩是,立建首仁義,報孝中慶輝東明>鄆城思敬堂張氏:念翼秉師爾作、念功元為友、純修勤繼述、萬方維懷德、儒訓冠慶詠、安廷錫桂明。
  • 野河張氏節孝坊\大賀莊影壁
    野河張氏節孝坊\大賀莊影壁 2020-07-01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譜研究——浙江省張氏家譜藏地分布——張氏文化
    藏地:浙江餘杭縣文管會鈔本   浙江富陽·富春張氏宗譜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清)張起嵩等重修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活字本 二冊   浙江富陽·富春王洲張氏宗譜不分卷  浙江鄞縣·鄞南華山張氏宗譜六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民國)謝作庸 張為殉等纂修 1922年中國國家貞忠堂木活字本六冊   浙江鄞縣·甬上青石張氏宗譜四卷 藏地:北京圖書館 吉林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浙江省圖書館
  • 張氏家族簡介
    張氏祖庭華夏張氏祖庭,坐落在張氏發源地的河北清河縣,此處每年召開世界張氏肯親大會,來自海內外的30多個國家的張氏子孫參加了2009年第四屆世界張氏肯親大會。清河縣張氏園區建設了一殿兩園。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鑑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 張氏堂號大全!!
    守銘堂、世銘堂、二銘堂、兩銘堂、一本堂、雙桂堂、三桂堂、三阜堂、三篋堂、三鳳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益堂、四其堂、四益堂、五知堂、六順堂、六箴堂、九思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百世堂、萬石(dàn)堂、萬青堂、選青堂、貽忠堂、貞忠堂、忠恕堂、忠文堂、忠孝堂、椎孝堂、思孝堂、思成堂、思存堂、思敬堂、思益堂、思則堂、思本堂、敦(惇)本堂、大本堂、篤本堂、知本堂、施本堂、報本堂、植本堂、植根堂、建本堂
  • 大陽張氏,曾經的「原平第一家」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張氏在線」,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張氏宗親交流!而大陽張氏就達11人、20多部,其中有張允中《治襄錄》,張棣《甓齋學古文集》《詩賦偶存》和《遣病枝譚》,張維《存心事天圖說》,張健《耘皋老人古文遺集》和《官餘適志草》,張晉《燕山詩集》和《明遠堂文稿》,張濯《念貽堂文稿》,張曾《古今體詩稿》《古豐識略》《歸綏識略》和《石礬詩集》,張震《東墅詩錄》、《霜紅龕集注音辨訛》,張璳《勸諭恆言》,張守仁《聞見困知一得錄》等。
  • 全國張氏家譜總匯
    張氏家譜主要宣揚愛國主義、耕讀傳家、內外和諧、明辨是非等精神,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優良家風家教、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家譜也是區別血緣親疏遠近重要依據。確定血緣遠近親疏,一般看世系、班輩(派語)等。尋根的方法一般包含尋找自己老家附近同派語的人、尋找自家的族譜、在貼吧及其他網絡工具發布尋根信息等內容。
  • 山西省臨汾市魏村鎮羊舍張氏宗祠
    羊舍村張氏祠堂,位於羊舍村中古佛廟(今村委會)西百餘米處,佔地500平方米。是羊舍村張氏家族供奉祖先、保存家譜和舉行家族重大活動的聖地,俗稱「家廟」。始建於明末清初,由主殿、東西廂房和門樓、門房組成。張氏祠堂由於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極左路線的影響,與村中關公廟(俗稱老爺廟)、娘娘廟、佛廟、菩薩廟、觀音廟、元代戲臺、文昌閣、牌坊樓等文物古蹟一樣,沒有逃脫「破四舊」的毀壞。慶幸的是目前張氏祠堂還保留有主堂、門樓和門房,但已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後牆坍塌,已成危房。
  • 全國張氏字輩總匯
    閱讀本文前,請你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張氏在線」,再點擊「關注」,這樣你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張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共建家族新文明!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老張集一帶字輩:之(奉)、如(學)、兆(懷)、宗(仁)、文(德)、南(殿、中)、修(廷、念)、九(興、家、永、克)、心(錫、金)、三(傑、立、漢)、敬(俊、建、子)、治(明)、國(全)、良(多)、相(福)、祝(民)、富(耀)、貴(友)安(瑞)、邦(昌)、崇(振)、才(宏)、欽(圖)、開(道)、廣(遠)、尚(繼)、孝(聖)、禮(祖)、義
  • 中國張氏、北京張氏年度座談會暨《漁陽太守張堪》出版通報會」在...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張揮文化委員會(中國張氏)、北京張揮文化發展中心(北京張氏)年度座談會暨《漁陽太守張堪》出版通報會日前在京舉行,活動以「對接歷史,服務現實,繼承祖德,報效國家,凝思聚智,繼往開來」為主題,與會人員就「根祖文化」、「文化自信」、「人民信仰」、「家風家訓」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 縉雲姓氏之張氏
    三國蜀諸葛亮賜南蠻酋長龍祐那為張氏。張氏望出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襄陽、洛陽、河東、始興、馮翊、平原、河間、魏郡、蜀郡等廿三郡。1996年上東山全村583人,其中張氏約佔90%;東裡733人,其中張氏約佔50%。其餘各地屬散居,人數不多。三、漕頭張氏據漕頭張氏族人提供材料,本支張氏亦系唐代張九齡後人,世居曲江。唐末,因黃巢造反,避亂而徙居金陵。
  • 這才是張氏家族
    張氏祖庭華夏張氏祖庭,坐落在張氏發源地的河北清河縣,此處每年召開世界張氏肯親大會,來自海內外的30多個國家的張氏子孫參加了2009年第四屆世界張氏肯親大會。清河縣張氏園區建設了一殿兩園。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鑑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 瓦片來自豐州張氏古厝?(組圖)
    燕山村村民從屋頂取出瓦片浮橋吳氏宗祠發現的瓦片意外坍塌牽出百年古厝的怪事●追蹤 瓦片來自豐州張氏古厝? 村民說,不知浮橋吳氏與豐州張氏宗親是否有親戚淵源? 浮橋街道新步社區一座古厝為吳氏家族所有,其屋頂卻用張氏宗祠瓦片(詳見早報18日A20版報導)。昨天,有讀者報料稱,這些瓦片可能來自南安豐州的一座張氏古大厝,兩座古厝會不會有什麼淵源? 猜測 兩宗族或有親戚淵源?
  • 張氏分支——張氏文化
    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則臣力不足。」愴然有決色。     襄子去之,臥三日,使人謂之曰:「晉陽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對曰:「死。」張孟談曰:「左司馬見使於國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從事。」
  • 己亥年張氏祭祖大典:逾5000名海內外張氏後裔聚首清河
    海內外張氏後裔向始祖揮公上香。張鵬翔攝中新網邢臺5月2日電 (張鵬翔 李鐵錘)28日,來自海內外155個代表團、79個張氏宗親組織,逾5000名海內外張氏後裔聚首河北省清河縣華夏張氏祖庭,己亥年張氏祭祖大典敘親情。
  • 臺駘、臺駘廟與張氏先祖
    再起祭祀之事,並且建廟,流傳至今,應該是起於晉平公知道自己得病的原委之後。最初的臺駘廟應該是建於晉國統治的中心和汾、洮流域。  關於晉平公創建臺駘廟的位置,史書沒有記載。近幾年,侯馬市在維修臺王寶殿、獻殿和廟院的工程中,不斷發現元、明之前的建築構件。這說明元明時期,這裡曾是香火旺盛的場所。而且又發現一塊唐代造像碑截鋸而成的柱礎,說明唐朝臺駘廟已在此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