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張氏在線"加入張氏家族!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張氏在線」,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張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共建文明家族!張氏家譜,記載張氏家族的內部資料,一般由本族長者或事業有成者發起、闔族齊心方能編修成功。衡水市故城縣鹽廠村:張氏字輩:玉華寶守新、孝訪忠良賢。支祖:張學顏族譜主要分為家族淵流、家規祖訓、人丁生卒葬歿等篇章,單列的人物傳記主要記載在科技、教育、文化、商貿等等方面取得成績的族中子弟。
張氏家譜主要宣揚愛國主義、耕讀傳家、內外和諧、明辨是非等精神,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優良家風家教、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家譜也是區別血緣親疏遠近重要依據。確定血緣遠近親疏,一般看世系、班輩(派語)等。尋根的方法一般包含尋找自己老家附近同派語的人、尋找自家的族譜、在貼吧及其他網絡工具發布尋根信息等內容。
譜牒加深了豪門大族與庶族寒人之間的鴻溝,使世家大族內部嫡庶尊卑關係得以強化。它用血緣關係的紐帶模糊了階級意識,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維持和鞏固。但是,家乘、譜牒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文獻價值。就張姓的家乘、譜牒而言,它記錄了張姓諸家族的氏族來源、世代系統、人物傳記、遷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孫繁衍和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不失為研究家族史、社會史的重要原始資料。
在修撰譜牒之風相當興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張姓這樣的大姓氏,也應該有家乘、譜牒的修撰,只是因為時間久遠,沒有能夠保留下來。現在我們可以考知的張姓家乘、譜牒,有唐朝人張太素的《敦煌張氏家傳》20卷,此後又有《曲江張氏家譜》一卷。
宋元明清諸代,各地的張姓家譜不斷修撰,以至於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修續家譜。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張浚等人修纂的《張氏統宗世譜》有18卷,後來又擴展到2l卷,並附有《文獻》l1卷,卷帙極為豐富。這部譜書將當時全國各地的張姓家族的有關情況全部收入,書中還附有《張氏古今遷居地理圖》17幅。這是張姓的一部極為重要的譜書。民國時期,張姓聚族修續家譜之風方興未艾,建國後一些地方也有續修家譜的情況。
先祖爺自山西洪峒縣遷居以來,就定居在山東省金鄉縣城西南八裡張大莊。據碑文記載,近五百年,曾歷經修譜,雖幾經波折,僅倖存一部老譜,尚有不足之處,現全譜子孫芃衍昌盛,局部村莊世代有紊亂現象,據此全譜共同議決,譜當接修。老幼聞之無不歡欣鼓舞,齊聲贊曰:當接老譜,永垂後世,是以為序。(摘記)
族 規
忠貞報國家,尊敬孝父母,友愛待兄弟,信義交朋友。
恭敬嗣師長,和睦待鄉鄰,同姓不開親,異姓不亂宗。
節儉持家務,德義結婚姻。忍讓不爭強,守身以自潔。
族 訓
勤奮好學,自立自強。勤勞繼世,德行育人,清正自律,忠孝傳家。
族 風
善良為本,親善為根,友善為樂,慈善為榮。
家規祖訓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為運,勤勞立身。
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開銷如常,吃著相似。
三槐世第,及至於今,英才輩出,卓爾不群。孝悌為先,忠信為本,惟耕惟讀,恩澤子孫。不奢不侈,顆粒成廩,婚喪從儉,持家以勤。嫁女擇媳,勿尚重聘,積德行善,不惟俗倫。自強自立,處事以忍,廣結賢良,不謀非分。當差有事,尊上寬仁,努力進取,友朋謹慎。勿以誘善,禍及自身,勿以親惡,招惹公忿。酗酒無度,傷其身心,聚眾賭搏,財帛散盡。貪婪飄蕩,荒廢青春,胡作非為,辱沒先人。戀衙投宦,必愛人民,忌才害賢,毒族害群。聳人告訟,不如獸禽,利令智亂,災難必臨。祖靈在天,察爾甚真,陰誅陽譴,追究必深。祖靈陰佑,和順永存,後裔繁昌,福壽盈門。一榮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業,糾察昭昏。一謙受益,一滿招損,神靈有鑑,莫辱斯文。陰受其殃,陽惡是因,安貧樂道,其心也欣。焚毀朝夕,何堪明晨,紈絝墮落,愧對鄉鄰。不肖為賢,浪子如金,振興美族,直上青雲。秉公懲戒,繁榮後昆,恭願後裔,永傳家珍。百世不竭,積厚且純,、張德揚惠,守規遵訓。
巍巍中華,山高水長,浩浩張姓,族史輝煌。始祖揮公,英武非常,軒轅嫡後,帝胄世昌。其父玄囂,封邑青陽,清河之濱,滋潤成長。手足情深,顓頊臂膀,生而穎悟,巧技尤強。體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觀天象。頓生靈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書記詳。用於狩獵,獵物盈倉,衣食無憂,黎庶讚揚。用於禦敵,威力無雙,大勝凱旋,拓土開疆。諸侯鹹服,顓頊帝王,華夏共主,萬民敬仰。揮公功德,萬古流芳,顓頊嘉之,封為弓長。以職為姓,乃賜姓張,張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綿延,繁榮盛昌,遍及全球,遠播五洋。英賢輩出,崢嶸自強,為將為帥,入閣拜相。科技藝文,工農學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飛臨濮陽,不遠萬裡,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銘記心上,不忘故土,為國增光。揮公後裔,再創輝煌,祖神有靈,來格來嘗。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補充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係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云:「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諡、諡氏、邑系、邑諡、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儘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張揮墓祠
張揮公園坐落於濮陽縣城東關,金堤以北、南環路以南,佔地1000餘畝。建有揮公墓、揮公碑、揮公像以及名人碑林、祭祀廣場、展覽館等設施。
揮公墓為圓型,直徑20米,基座高2.6米,土球高5米,墓基採用料石砌築。
揮公碑在揮公墓地南20米處,碑身高3米,寬0.76米,厚0.5米,碑陽刻「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墓」,碑陰刻揮公的生平與功德。
揮公碑南90米處是揮公雕像,像基座高5.15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花崗巖粘飾。揮公像坐落在花崗巖基座上,像高3.3米,採用實心紅花崗巖雕塑而成。張揮手持彎弓,身挎利箭,目視前方,威武雄壯,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揮公像基座四面有四組線描圖案,記述了揮公的功績。分別是「始制弓矢,射獵鳥獸,迎戰共工,顓頊賜姓」
每年清明節期間 ,海內外張姓都要來此舉辦尋根謁祖祭祀活動。
長沙坳上張氏族譜十二卷,(民國)張遠選主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瀏陽金岡段張氏二修家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張永嵩等纂修,清光緒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湘潭南軒張氏會文房六修支譜八卷,(民國)張承宗等纂修,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張氏族譜六卷,首兩卷,末一卷,(民國)張萬友等主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張氏三修族譜十卷,(清)張梓元主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衡陽張氏四修族譜十二卷,首兩卷,(民國)張志鴻等主修,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雙峰樓塘張氏續修譜譜四卷,首一卷,(民國)張孝誠等主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平江張氏族譜,(清)張禮教等纂修,清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張氏支譜三十六卷,首一卷,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西上饒張氏族譜六卷,(民國)張輝庭主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湘潭縣中湘(十畝坵)張氏五修族譜二十卷,首卷上、中、下冊,(民國)張萬遂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益陽市張氏四修支譜十六卷,首卷上、下冊,(民國)張功峻等纂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湘鄉縣花橋張氏四修族譜二十卷,(民國)張根深主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郴縣市張氏族譜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張興彥等主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張氏宗譜二卷,首一卷,(清)張昌桂主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安化縣張氏續修族譜二十卷,首卷上、中、下冊,首兩卷,(民國)張頌軒等主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南縣張氏五修支譜二十一卷,(民國)張德臸主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張氏通譜十二卷,首卷上、下冊,著者待考,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長沙洋湖張氏三修族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張承漠等主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新化縣張氏四修族譜三十六卷,(民國)張謙、張協等主修,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紹興張川胡氏宗譜四十卷,(清)胡鍾生等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句容陳巷張巷陳氏家乘七卷,首一卷,(清)陳合璋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慎遠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上虞虞南張村陳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民國)陳金炎、陳雲官重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寶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山西洪洞晉洪洞馮張村段氏家譜一卷,(清)段成鸞纂,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段殿甲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西省洪洞縣檔案館。
浙江紹興曾稽張家瀝柳氏宗譜,(清)柳文貞纂修,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紹興會稽張家瀝柳氏宗譜四卷,(民國)柳東甸、柳繼權等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山西介休縣張蘭鎮馬氏族譜,(清)馬書奎等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涇縣張香朱氏家譜七卷,(明)遊北涯纂修,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南邵陽蘇張氏族譜,(清)蘇周安、蘇周燕修,清道光年間手抄本。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邵陽寵張氏三修族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龍忠伸、龍藻春三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全國江浙張氏家乘述餘,張鏞補輯,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全國靈巖張氏宗譜三卷,(清)張大猷、張武良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面忍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全國清河張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張日佐、張日暹纂修,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安徽省徽州地區博物館(殘)、重慶市圖書館(殘)。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