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清河門民俗文化名人張貴復:歷時四年修家譜,行走萬裡柳條邊

2020-12-16 百般揣

一方水土,一方鄉音,形成一方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清河門區自清朝康熙年間設置以來,人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已經歷經了三四百年的時間,可謂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最近當地的居民張貴復「修家譜、訪邊門」的事再次成了熱門話題。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張貴復是「怎麼修家譜,如何訪邊門」的?

北方的4月,草長鶯飛,春意盎然。在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清晨,在清河門北山住宅區的一所小平房前,張貴復正在家裡整理滿屋子陳列的家族族譜,和「邊門」資料。

張貴復說,傳承家族文化,家族歷史,把這些東西傳承也是為了給國家填補一些資料。他認為只有民族的東西,才是世界的。

今年已經66歲的張貴復覺得,近八年來,他一共做了兩件讓自己覺得驕傲的事兒,第一件事就是用四年的時間修撰完成了本家族的《清河門張氏漢軍八大族譜》,並繪製完成了該族譜的23米長卷。因為這個家譜填補了古籍中沒有漢軍八旗家譜的空白,現在這個家譜已經被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收藏;第二件值得他驕傲的事兒就是----他花了三年時間完成了對1200公裡清代柳條邊遺蹟、特別是二三十座座柳條邊邊門的實地考察。

通過修家譜,張貴復表示,現在家族的凝聚力都增強了,因為家族成員之間開始了來往和溝通,而在沒修家譜以前,百分之八十的人相互之間都是不認識的。

讓張貴復下定決心要重修家譜的還有一個原因。那是1969年清河門建礦時,由於張氏祖墳就在建礦地址的北方300米處,因此必須搬遷。搬遷過程中,從地下竟意外發現了張氏家族的《龕位圖》,這幅龕位圖畫在一副黃色綢絹上,上面清楚地顯示出開基始祖「張進忠」門下兩支的排列位置,記載著1946年往前一直追溯到大約1676年之間,大約近三百年張氏家族的所有成員。

這份珍貴的歷史資料成為了他做家譜的重要依據,它上面記載了44年前死去的先祖們。

康熙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76年, 清朝修築 「清河邊門」 完工, 始祖張進忠駐守 「清河邊門」 任漢軍防禦官。從此始祖張進忠就落戶於滿、 二、 蒙交界的清河門地區, 而張氏子孫也在這片土地上開枝展葉。近兩年,張貴福開始沿著祖先留下的足跡考察柳條邊沿線上的每一座邊門。

通過挖掘祖先歷史也深深感到滿漢民族的偉大,張貴復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交融是不可改變的。

所謂「柳條邊」,是清王朝為鞏固「祖宗肇基的興旺之地」,在東北平原上,沿襲明代長城修建起的一道寬、高均約一米,總長度為1300多公裡的土堤,並在土堤上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條,然後把柳條用繩子聯結成籬笆狀,稱之為「插柳結繩」。這就是清朝發明創造的「柳條邊」。柳條邊實質上是一條戒備森嚴的封禁界限,它起到的是民族隔離牆的作用,目的是限制邊內的漢族人進入到邊外北方滿族人生活的地區。為加強對柳條邊的管理,沿著「柳條邊」,清朝還設立了20多座邊門。到清代末年,柳條邊逐漸廢弛,邊門也開始淡出了歷史,因此考察起來就格外困難。

張貴復對於尋訪柳條邊是有經驗的,他說,尋訪柳條邊最好在特殊的季節,不能在夏天尋訪,因為一般它都是在比較偏僻一點或者交界位置,現在也是如此,夏天的樹擋住就什麼也看不見了,所以只能在春秋兩個季節,而且必須要抓緊。

在清河門區現在共有三條河流,第一大河流為細河,第二大河流就是清河。大家所熟知的清河門大橋下面的河流就是清河。清河發源於北票,從阜蒙縣蜘蛛山流經清河門區境內,在義縣流入細河,成為細河的支流。清河因為水流清澈見底而得名,清河門的名稱裡的清河二字就借用了這條河流的名字。

而在清河門境內的柳條邊是沿著清河岸邊而修建的。著名的「清河邊門」就設置在清河東岸。清河門名稱裡的門字就來源於「清河邊門」。

張貴復每天都堅持寫日誌,記錄下一天的具體行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覺得自己心底有一種力量,自己身上有一種使命,這種力量和使命激勵著他走完每一座邊門。

史料記載,清朝末年,隨著更多關裡和邊裡移民到柳條邊外生產生活,清政府不得不在嘉慶八年(1803年)馳禁邊門,放鬆了對邊內邊外人員貨物來往交換的禁止,門裡門外民眾往來貿易變得逐漸活躍起來。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柳條邊廢除時,清河門因其地理位置優越,已具集鎮雛形。清末的清河門初步形成了以邊門為標誌,連接遼西走廊乃至關西冀東,關東以及東蒙的一個賈商雲集的商貿集散地。

張貴復說,清朝統治確實使封建統治阻礙了民族進程,但是它阻礙不了民族文化的發展。目前,張貴復已整理完成《清河門商貿志》草稿,從清嘉慶八年(1803年)清河邊門弛禁這一歷史節點開始,準備一直記錄到當下。

歷史不會重演,但是這種歷史再現會給中華民族留下一種記憶。

歷史無法改變,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過去歷史卻留下了許多文化影響著後人。

柳條邊三百多年已消失殆盡,所以回想它其實也有很多文化的地方,例如犯邊和邊門等詞語的流傳,就充分體現了柳條邊也影響著東北大地很多的文化思維。

200多年的邊門文化,它不僅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當地人的思維模式和思想意識。幾百年家族歷史在家譜中重現,幾百年邊門風雲在尋訪中依稀可見舊影,上下求索之中,一方地域的文化和歷史浮現出來,這背後,是一種民族精神,在薪火相傳。

相關焦點

  • 新民市清柳條邊遺址
    清初,為了保障陪都盛京及三陵地區在經濟上的特權利益,在遼寧、吉林二省修起了柳條邊。柳條邊的構成是在外面挖邊溝,在裡面堆成土堤,堤上列植柳條,故稱柳條邊。柳條邊每隔60千米修一磚石邊門,設兵把守。柳條邊長1320千米,以開原威遠堡為交叉點,可分為西、東、南三段。西段自山海關長城起,大致沿明遼東邊牆至黑山的白土廠門,另修新線,經彰武臺門、法庫邊門過遼河至慶雲堡,又沿明遼東邊牆至開原威遠堡止。東段由開原威遠堡起,一路向東北伸展,至松花江東拉林河西法特哈止。東西連成一線,邊內為盛京轄境,邊外為蒙古族人的牧地,限制漢、滿、蒙各族隨意出入。
  • 張氏家譜——張氏文化
    該張氏家譜展示了張姓家族繁衍生息的88代的主線歷程,我們還會發現其中很多的歷史名人赫然在列。同時免費起名網還為大家整體了張姓的來源 ,張姓起名等相關文章內容。張氏家譜序言  先祖爺自山西洪峒縣遷居以來,就定居在山東省金鄉縣城西南八裡張大莊。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名人家譜是家譜中的精華,也是研究名人家世、生平事跡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      怎樣判定一部家譜為名人家譜      名人家譜,簡單地說就是記載了本族中一個或數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家譜。試想,一部假定首次修纂於明末清初的家譜以五百年前的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宗,所憑又有何據?故判定一部家譜是否為名人家譜,應以名人的產生與家譜的修纂時間相距不遠為準繩,再參考其它資料而確定。筆者業餘時間在整理、研究家譜的同時,陸續收藏了一些名人家譜,今擇其要而羅列之。
  • 淨網2020在行動:阜新清河門警方破獲跨省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案
    2020年8月,阜新清河門網警聯合轄區派出所圍繞「淨網2020」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新型網絡違法犯罪,維護網絡安全,成功破獲跨省系列「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案」,抓獲遼寧、河北等地犯罪嫌疑人7名,斬斷一個幫助信息網絡活動犯罪的利益鏈條。
  • 家譜研究——浙江省張氏家譜藏地分布——張氏文化
    浙江杭州·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浙江省圖書館 日本 美國(清)張其昆纂修 張曜校閱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光緒三年(1877年)跋 藏地:浙江寧波市檔案館(清)張尚冶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刊本   浙江寧波·殷灣張氏家譜四卷 藏地:浙江寧波市檔案館(存卷1、3)(清)鄭彬瑞纂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刊本   浙江寧波·甬東張氏家譜二十四卷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 家譜:中華文化特有種類
    家譜的情況則有些不同。唐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立廟,只有皇族才有族譜玉牒。宋以後,高官名宦也立宗祠,修家譜,這雖然是僭越,但禮崩樂壞本是歷史正常的發展進程,再往後,就是禮下庶人,連普通老百姓也都開始修譜了。於是明清以後就出現了數量巨大的家譜,於研究人口史、社會史以至文化史都有莫大的意義,的確是地方志以外一個重大的史料寶庫。
  • 誦讀名人家訓,涵養優秀家風 ——《思綏草堂藏稀見名人家譜家訓百...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良好的家風、家訓對於營造良好家族家庭風尚與文化氛圍,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習總書記也多次提到「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 五臺譜牒文化修著族譜
    五臺徐氏祖塋譜牒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側面。修族譜具有慎終追遠、敦宗睦族、凝聚血親、規範倫理的教化功能。老三區文化底蘊深厚,向來有修譜、續譜和藏譜的優良傳統,明清時期就有胡氏、白氏、劉氏、韓氏、王氏、楊氏、邊氏、羅氏等舊家譜。這些家譜儘管編纂形式有所不同,編纂體例有詳有略,記載內容有多有少,編寫重點各有側重,但其格式基本類似,有章可循。格式中主要部分有譜序、凡例、世系圖、傳記、家規、藝文和字輩譜等。根據這些內容,將家族的歷史淵源、遷徙情況、傑出人物等記載下來,流傳後世。
  • 續修家譜的序言怎麼寫?
    續修家譜是傳承族根文化的重要家史記載。
  • 【民俗拾趣】清河炊餅說古今
    總之,清河及周邊地區都把炊餅作為一種主食,這個說法應該是成立的。其次,讓我們來關注一下時間問題。幾部小說成書和出現刻本的時間,都在明中、晚期,這個時期,經過幾次大移民後,清河一帶的居民結構已基本穩定,民俗習慣也已定型。雖然歷經幾百年,現今的飲食文化,應該深刻著歷史的烙印。
  • 講一講家譜的重要性
    家譜,積澱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體現著最基本的道德傳統,凝聚著厚重的民族向心力。連接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緣親情。臺灣同胞的根在大陸。兩岸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譜同牒。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民族親情,擋不住兩岸家譜的接續傳承。中國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百家姓氏同為炎黃子孫的涓涓血脈。
  • 如何修家譜----修譜步驟
    1.4 班子成員中,「文化人」要唱主角。一部好家譜,不在世系是否完整,而在家族歷史文化的闡述。這就需要有文化的人用歷史的、客觀的、辯證的、正向的思維方式,進行闡述。這些內容,也是「序言」的主體。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儘量不用那些「一瓶子不滿、半瓶子亂晃」的人。1.5 班子成員中不可缺少「配角」。修譜,不是「閉門造車」,要花大量的時間「到處跑」。
  • 長春市九臺區「柳條邊」文化生態園開園啦!
    這個被九臺人讚譽為「柳條邊」文化的打卡地,不僅能讓你慢步拍、奔跑拍、跳起來拍、組合拍、妖嬈著拍、沉思著拍……咋拍都好看,還能讓我們九臺人深刻感受能夠獨特的城市文化。這裡就是位於九臺四家子路口南側九臺的邊臺生態文化公園。
  • 顏氏家譜分布簡介
    卷首譜序載,復聖先祖周秦以降,見諸史傳略具,唐建中年間魯公顏真卿曾作《重修顏氏家譜序》。追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顏伸重修譜牒。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顏紹緒復加續輯。 二、新修山東曲阜《顏氏族譜》(十九卷,二十冊)1997年出版印刷。顏廷潮主編並作序,顏廷渭鑑定。16開線裝,鉛印豎排本。
  • 「家譜網」孔氏專區上線 中國第一家譜續修成功
    打造華人穿越時空的溝通平臺中國網曲阜9月24日訊 歷時13年的《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宣告完成。《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今天在山東曲阜孔廟舉行頒譜典禮,為孔子誕辰2560年獻上了一份厚禮。根據續修情況,孔子後裔超過190萬人登記入譜。
  • 家譜: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 連綿不斷的家族史
    、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學、人物傳記、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據不完全統計,僅國圖和上圖兩處館藏就有400餘種名人家譜,涉及經學、史學、文學、方志學各門學科,以及藏書、教育、藝術、政治、軍事、醫藥等各個領域。     名人譜,當首推「天下第一譜」《孔子世家譜》。在有關孔子的譜系中,由孔子77代嫡孫孔德成等於1937纂修的鉛印本《孔子世家譜》最為完整。據此可知,孔子裔孫多次出現單傳情況,自孔子而下就連續七世子孫單出,自九世起孔氏人口方逐漸增多。
  • 全國張氏家譜總匯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共建文明家族!
  • 煙臺首屆好家譜評選結果公示啦!
    《一本堂楊氏家譜》考證嚴謹,編纂者歷時六年,搜羅延訪南塂三代人的家譜手稿、老譜、老宗,逐一考證,銜接世系,經上千次修改排版。《三修官莊支陳氏家譜》創新編譜體例,為家譜編纂者提供了有益借鑑,此譜曾在2020年10月舉辦的「第六屆中華家譜展評大會」上,獲得最佳編修獎稱號。
  • 中國人家譜極簡發展史
    北宋出臺「百家姓」、南宋興起修纂家譜,成為中國人維繫家族、維繫文明傳承的重要紐帶。對祖先的追尋和崇敬,使中國人始終有著強烈的「尋根情結」。即使走得再遠,即使離國萬裡,人們依然心念故土。春節期間的歸鄉運動,正是這種情結的最直接體現。家國同構形成的宗族,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基因——這是促使農耕地區的中國人歷代生生不息、安土重遷的信仰。
  • 康熙:我朝不修長城 那麼東北版的長城柳條邊是怎麼回事?
    首先中國曆朝歷代北方邊患一直是個大問題,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經常是勝負無常,像強大了就可以佔據草原,如唐朝那般。像弱小了如北宋這樣的王朝都沒長城可修。(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於是中原王朝一般都會加修前朝長城,以此為最後的防線,強大時候越過長城統治草原,國力衰退以後勢力收縮時長城就成為有力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