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其特殊性在於:如果一個人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寫出與眾不同的作品,他必須打破成規,盡其所能地了解各個方面的知識,多方面地汲取靈感。
除了大量閱讀各方面的書籍,他還得密切關注一切藝術形式。也就是說,作家必須學習一切知識,儘管他不可能了解一切。擁有多方面的知識,對於寫作是十分有益的。優秀作家注重不同領域知識的積累,他們可以從中獲得靈感,甚至悟出創作的方法。
上世紀二十年代,大概是巴黎這座城市最輝煌的時候。來自不同國家的優秀作家、畫家雲集於此。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家與畫家的交往十分密切,他們經常在聚會上談論文學和繪畫,並互相獲得創作的靈感。從根源上來說,文學和繪畫同源,都是一種創作,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而已,一個通過文字,一個通過圖像。不過這並不妨礙二者的溝通,表現形式的差別對他們來說反倒是一件好事:他們都可以從對方的作品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有不少作家在見到繪畫之後,都試圖向畫家學習。繪畫中所涉及到的構圖和光影技法,以及圖像所呈現出的人物和場景,很多時候都與作家心中構思的作品不謀而合。同時,很多畫家的故事,也被作家寫成了精彩的故事。比如說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這部精彩的小說是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人生經歷為藍本創作出來的。毛姆本人也很喜歡印象派的作品,他還收集了不少作品。可以說,如果他對繪畫絲毫不感興趣,就不會寫出《月亮和六便士》。
作家可以從繪畫中獲得故事靈感,還能領悟到某些創作技巧。繪畫與文學的相通之處在於:它們不僅僅是對現實的如實記錄,不是簡單地描繪生活的原貌,而是為了表現出真實的生活狀態。無論畫家還是作家,他們都希望觀賞者能夠從作品中感受到真實的、活的東西。他們不滿足於讓別人感到真實,而是要讓別人對這種真實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以中國古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為例。這幅畫的傑出之處並不在於它用忠實的畫筆全景式地描北宋汴京的面貌,而在於它把當時的城市面貌和各個階層的人的生活都畫活了。我們在看這幅畫的時候,不會簡單地認為這是一幅如同素描般細緻入微和精確的寫實作品。儘管我們與宋朝相隔九百多年,對那時候的生活一無所知,我們還是能感受到畫卷所呈現出來的生活氣息,甚至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對文學來說,一部好的寫實作品就要做到像《清明上河圖》這樣,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書中的生活,並且覺得是活的,而非僅僅真實。中國古代文學中有不少經典都做到了這一點,在我的心中,《金瓶梅》和《紅樓夢》就是這樣的作品。這兩部作品的文學地位無須介紹,我只說一點:認真讀過的人,拋開其他不談,他們會覺得自己看到了最真實的明朝和清朝的都市生活。在國外,也有不少優秀作家的作品像《清明上河圖》一樣表現了一個時代,如巴爾扎克。巴爾扎克的作品集結成名為《人間喜劇》的輝煌巨作,他把那個時代的方方面面都寫活了。
但是光做到如實描繪還不夠,如果不能讓讀者對作品感同身受,無論畫作還是文學作品,都不會有什麼價值。畫家和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會把技法、布局等技術性的問題考慮進去,以提升作品的藝術品質,典型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了。山水畫普遍的一個特點就是留白。留白能無限提升畫的意境,給觀賞者帶來回味無窮和深遠的美學體驗。例如名畫《富春山居圖》。這幅畫以富春江為主題,用淡雅相宜的筆墨和疏密得當的布局來表現出了富春江兩岸的山水美景,完美地體現出了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和精髓。畫中有寫實的部分,也有虛化的處理,特別是模糊的遠山和大片的留白,讓觀賞者意會到了那些沒有用筆畫出來的美景,從而浮想聯翩,回味綿長。
中國古代的散文中也有不少佳作與山水畫一樣,通過文字造成的「留白」來表現無法言傳的意境。我們都很熟悉的明代散文家張岱的作品就是如此,例如他的《湖心亭看雪》,一句「霧凇沆碭,天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就描出了雪後西湖的景象,閱後如觀水墨,出了拍案叫絕,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形容的詞語。這種文字上的「留白」與山水畫有精神相通之處,給人的感覺絲毫不亞於看一幅山水畫。
當然,我們不能說曹雪芹和張岱等名家的作品是受到繪畫的影響才寫出優秀作品的。但不可否認,他們都有極高的文化修養,繪畫也是他們修養的重要部分,或多或少也會影響他們的創作風格。舉繪畫與文學的例子,並不是說作家為了獲得靈感和創作方法就必須學會觀賞繪畫,而是為了說明二者之間的某種隱秘聯繫。一位作家如果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那麼他的作品一定會具有不同凡響的美感。就繪畫來說,許多畫家的文章並不比專業作家差,例如黃永玉。畫家們對圖像和意境的表現和拿捏都十分精準,就像作家們對生活有深刻的認識一樣。當這些東西在他們的腦海中變得十分清晰之後,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忠實地把腦海中的畫面東西表現出來而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文學的精髓可以從傳統繪畫中找到線索。
所以說,作家如果能夠提升藝術修養,對他們的寫作絕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中國作家,更應該如此。我們常常驕傲地對外宣稱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我們的作家很少有人能真正用作品表現出中國文化的傳統和精髓,而這些也正是外國讀者和文學家最希望看到的「中國特色」。歸根結底,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繼承文化遺產的這個方面,我們做得並不好。不過我們相信,將會來一定會出現優秀的作家,用文字來完美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