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立規則(一)?

2020-08-24 學習問題診療—陶勇

作者:陶勇(中親聯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善智慧家庭教育學院院長)

主要內容

沒有規則,會怎樣?

為什麼要給孩子立規則?

要立哪些規則?

如何立規則?

如何確保規則可執行?

一、為什麼要給孩子立規則?


我相信,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有的孩子,總會做錯事情,或者是總會闖禍,總會做出超出我們父母預期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覺得好辛苦,每次都要去跟他說,然後去幫助他,阻止他,甚至糾正他,但是好像下一次又會出現類似的情況,非常非常累。

父母累點也罷了,其實孩子也好過不了。你想想,我們經常性的去糾正孩子的行為,孩子會有什麼感覺,是不是感覺很糟糕?覺得「我」做什麼好像都是錯的,做什麼都不能讓父母滿意。慢慢地,這個孩子,就形成了一種低價值的感覺,這樣的孩子實際上,以後就更不願意接受這種批評,或者是接受不同的意見,而且有時候,你都沒有批評他,你可能只是跟他進行正常的信息交流,他就很敏感,很受傷的感覺,就很容易發脾氣,對不對?

這就是沒有規則的情況下,我們父母跟孩子會出現這種身心,憔悴的感覺。所以我們要有一種好的方案來幫助孩子,讓他知道哪些事情,是他應該自己遵守的東西,哪些事情是他可以自己做決定的事情,對不對?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給孩子立規則,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我們父母就沒有那麼辛苦了,對不對?我們沒有必要隨時隨地盯著孩子。你隨時隨地盯著孩子,他感覺不好,你也很辛苦,當家庭有了規則之後,孩子會有什麼感覺?他知道哪些事情是應該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真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是沒有規則的。雖然說沒有規則,但是你不能說父母對孩子沒有要求,對不對?父母隨時隨地都在都在指出孩子的錯誤,都在說: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摸,對不對?

所以我們父母對孩子有很多很多的要求,但實際上孩子並不太清楚我們到底要求什麼,而我們父母有時候是想一出是一出對不對?覺得這個不行那也不行。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給孩子立規則的話,父母很輕鬆,孩子也很輕鬆,因為他就不容易超出我們的界限。這樣的話,他就能夠在一個規則的框架下,獲得一個最大的身心的自由。那你說,在我們的生活中,要注意哪些規則?我們生活中有這種行為底線的規則,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家庭的規則,或者是做事情的規則,而這些規則都是我們後面要跟大家講怎麼去按這些規則?這個規則到底都是些什麼東西,為什麼要去立這些規則?那還包括如何去立這些規則。

你看我們現在很多家庭中的父母就是盯著孩子,看見孩子做得不好就要說,這就叫隨時隨地的糾正,那隨時隨地的糾正他,實際上是跟規則是兩條路,規則就是說我們把規則放在那裡,孩子觸碰了,我們就定期來解決出現的問題,但絕對不會說是隨時隨地取就糾正,因為這個確實是很糟糕的感覺,那最後我們立了規則,如何讓規則可以執行?我們有的家庭裡面,確實是也有規則,但是這個執行不了,對不對?那怎麼辦?我們怎麼能讓規則能夠執行下去?剛才我們講就是我們在生活中,要給孩子埃立下一些做人做事做學問的規則,那我們的這些規則的同時我們要去確保規則可以執行,否則這就是一紙空文,那就跟說說而已,最後大家都覺得這個家庭沒法管理了,太難了,太辛苦了,根本就沒法弄好。


二、案例解讀(1)

1、家長反饋的問題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有家長曾經問我,他說陶老師,我們家的孩子,都不聽話大人說,什麼都不聽,非要很兇的樣子吼開他們這兩個孩子,才安靜一會。有時候他們在一起打鬧,你就說了,他們就不聽,急死人了。比如說,他們一起亂扔東西,告訴他們不可以,說啥也不聽,你說怎麼辦吧?

2、現狀分析

我們來看看家長習慣性的行為是什麼?

習慣性的行為是糾正。或者是,告訴你這不可以,對不對?這是我們家長習慣的一種做法,我們現在要怎麼去處理這種問題?

3、應對之策(1):構建規則

首先,我們要跟孩子確定一個規則,對不對?哪些行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

比如說,傷害別人的行為,打擾別人的行為,別人不喜歡你偏要去做,這些行為,都是不可以做的。在生活中,給孩子立下一些規則,或者叫行為的邊界,或者叫做人做事的底線。我們約好這些規則之後,如果孩子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就要給他獎賞,我們去認可他。如果說,孩子反覆的明知故犯,甚至已經提醒他了,已經警告他了,他還要明知故犯,這個就必須要接受懲罰。

心理學有一個流派叫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們研究很多的方法,去塑造孩子。去塑造孩子,讓他變成一個跟我們想像的一樣的,實際上是可以部分做到的。

簡單的來說,就是給他確定一個規則,做好了就去讚賞,肯定他。做不好就給他懲罰。這就能夠塑造孩子的言行。在生活中,要先給孩子構建規則,讓孩子做對了得到表揚,做錯了然後受到懲罰。

4、應對之策(2):滿足需求

光去構建規則就萬事大吉了嗎?

當然不行。要知道,孩子在一起打打鬧鬧,亂扔東西,這是小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對不對?這是他們成長的一個需求。光是給他定規則,讓他不要去幹這些事情,他的成長的需求怎麼辦?你就把他禁止了,就解決問題了嗎?

不能解決,我們要另外專門花時間讓孩子來玩,對不對?專門拿時間讓他們去扔東西,他們在扔東西的時候,就不存在誰傷害誰,這個時候,就不會說,他們做這件事情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是專門拿時間讓他們來玩這個項目.

5、應對之策(3):換位思考

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去思考一下:如果別人把東西扔到你身上去,然後你會很疼嗎?你感覺怎麼樣?這個時候,你最希望別人怎麼做?

我們要專門拿時間,來讓孩子感受一下,別人把一些比較重比較硬的東西,扔到他們身上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這就是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我們簡單的回顧一下剛才說的這個案例。

孩子喜歡打鬧,說什麼都不聽,一起亂扔東西,那我們的建議就是,第一要構建規則。構建什麼樣的規則?我們不可以去打擾別人,也不可以傷害別人,如果別人不願意做這件事情,你就不可以跟他去做這件事情,這就叫規則,對不對?

同時,我們另外要花時間讓孩子們去玩這種打鬧,扔東西的遊戲,讓他們成長的需求得到滿足。最後,我們還需要專門拿時間,來讓孩子體驗一下,別人把東西扔到他身上很疼的感覺,他會怎麼想?這是我們對孩子這種行為的一個正確的處理的建議。

三、案例解讀2

再來看一個案例。

1、家長反饋的問題

我們看這張圖片(因版權問題,略去這張圖片)。

這個孩子,他一邊吃飯一邊在看IPAD上面的動畫片,這個家長就很焦慮。你說,不讓他看吧,他就不肯吃飯。你說他看吧?他吃飯又吃得慢,又怕他以後萬一沒有這個動畫片可看了,他是不是就再也不吃飯了?

這個擔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2、可能存在的問題

這件事情要不要去介入?我們要看,它對未來的影響會是什麼。

(1)無法專注地做好一件事情。

比如說,這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去看這個平板電腦,首先他就沒有辦法去專注做一件事情對不對?

你沒辦法去專注看電視,也沒有辦法專注的吃飯,所以這個孩子就很難學會專注。

大家要知道,一個孩子的專注能力,他不是說簡單去報個班來培訓就能萬事大吉的。實際是在生活中,專注的做好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所以說,這個孩子他既不能專注的地吃飯,也不能專注看動畫,很難去專注做一件事情。

(2)在錯誤的時間做不恰當的事情。

現在是吃飯的時間,大家專注的吃飯或者聊聊天,這是很好的一種感覺,對不對?那你在看電視,我在看手機,他在那兒吃飯,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那還像一家人嗎?不像,對不對。我們之間就缺少這種連接的形式了,

所以我們認為這是在錯誤的時間做不恰當的事情。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在錯誤的時間做不恰當的事情,以後會不會不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事情,什麼是恰當的事情?

完全有可能分不清楚,對不對。

(3)任性,無法接受不同的意見。

(4)過度依賴於視覺刺激,不願意進行抽象的思考。

比如說,我們跟孩子一起去聊天,去聊一些事情,孩子腦子裡面就會浮現出一些形象,一些人的音容笑貌對不對?這個就是在進行一種抽象思考的過程。

他依賴於視覺的刺激,就沒有想像的機會了,實際上對他的大腦的發展也是有害的。幼兒階段,孩子的大腦的發育是最重要的。孩子在三歲以內,會發育出佔成年人70%的神經元的聯繫,他沉溺於某種視覺刺激,不進行各種想像和信息加工的話,這個大腦的這個神經系統的連接,就會減緩,發展起來就很困難。也就是說,我們的後天智力發展,就會出現問題。

3、成因分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原因就在於,家庭中沒有規則,對不對?

我們可以簡單要求,所有人吃飯的時候,都不可以看電視,都不可以看手機,都不可以看平板電腦,對不對。孩子剛剛開始的時候,肯定不幹嘛,我們就堅持,如果他做到了,就去激勵他。

4、應對策略

應對的辦法,就是要制定一個吃飯的規則,在家庭中要制定一個吃飯的規則,同時用更好的事情來替代,看動畫片這件事情。

什麼是更好的事情?大家一起聊天,對不對。父母跟孩子一起交流,父母主動的去跟孩子聊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有的父母,確實是不會做父母,他覺得跟孩子聊那些東西沒有意思。但是,你不跟孩子聊那些沒有意思的事情,那你以後就會過得很沒有意思,因為你的孩子很多能力發展不起來,他跟父母的心靈連接不起來,他以後成長出現巨大的問題,你以後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來去糾正他的成長的偏差,而且還很難糾正。

所以,父母一定要去順應孩子成長 心靈需求。越小越要去傾聽孩子的,這是我們要用更好的事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要去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情。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沒有規則的話,生活就搞得一團糟,或者是失控,或者是人心渙散。有的人,就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不做什麼,就不做什麼。


下節內容

要立哪些規則?

如何立規則?

如何確保規則可執行?

相關焦點

  • 如何跟孩子立規則(二)
    作者:陶勇(中親聯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善智慧家庭教育學院院長)前一篇內容概要:沒有規則,會怎樣?為什麼要給孩子立規則?當然,我沒有辦法把生活中所有的規則都講出來,你們自己去擴展一下,你們覺得哪些東西很重要,你就去變成規則,要主動地去跟孩子講這個規則,讓他真的明白。
  • 如何跟孩子立規則(五)
    之前,我們學習了,跟孩子確立基本的做人做事的規則,以及基本的家庭規則。但是,這隻說明我們清楚了應該跟孩子立什麼規則。這些規則怎麼跟孩子制定出來,而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畢竟,很多家長的實踐沒有成功,並非是這些規則不好,或者不合理,很多時候,問題出在:如何確立規則上。我看到,很多家庭的現實是,在確立何種規則方面,想一出是一出。今天想起來說我們可不能再吃糖了,馬上就跟孩子說。看見孩子吃甜的東西,就把孩子罵一頓,或者就把他的權利給剝奪了,這就叫想一出是一出。
  • 如何跟孩子立規則(四)
    作者:陶勇(中親聯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善智慧家庭教育學院院長)>跟孩子確立規則的3個原則一、一次最多訂一個規則一次性突然定那麼多的規則,孩子就傻了,都覺得他的權利全部被剝奪了,所以我們需要找好契機,不要一下子去做太多的事情。
  • 如何跟孩子立規則(六)
    作者:陶勇(北京中親聯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讓規則可執行的6個方法 通過家庭會議,把規則定下來了,但是規則沒法執行怎麼辦?說了孩子不聽怎麼辦?這種事情可不少,對不對?我來教大家幾個招數。一、讓規則可執行的招數(1):請對方幫忙父母跟孩子在超市裡面去購物,孩子興奮得不得了,這麼多花花綠綠的食品,就到處跑。這個時候我們對孩子是有規則的,因為你不可以去衝撞別人,不可以去打擾別人,如果你在這裡面,因為你的奔跑而撞到了別人,這就是對別人的打擾,這就是對別人的傷害,對不對?
  • 怎麼跟孩子立規則(三)
    作者:陶勇(北京中親聯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善智慧家庭教育學院院長)一、金錢使用的規則比如說,零花錢的規則。零花錢,可不是做人做事底線的規則。有的家庭,給孩子零花錢,有的家庭不給孩子零花錢。我們覺得,給孩子零花錢,有很多好處。
  • 跟孩子建立連結(一)
    然後我跟她說還有十分鐘,打開烤箱讓她看裡面的雞腿。她說「我都要快失去耐心了,肚子裡的益小朵、益小雙快要餓死了,沒力氣了,壞細菌就要勝利了。」(益小朵、益小雙是布克布克編繪的繪本《闢哩啪啦益生菌來啦》裡面的角色。)我抱著她說,「媽媽知道因為妹妹餓得不得了,所以想要馬上吃飯了。把肚子吃的飽飽的,腸道裡的益生菌們就有力量去打敗壞細菌了而且我們還能長肌肉。同時晚飯還沒有煮好,需要我們等待。
  • 孩子要不要學鋼琴,如何才能堅持學下去?(一)(二)
    在這裡, 我願意與媽媽爸爸們分享一下我與孩子一同走過的學琴之路,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我將分四個部分與各位分享:(一)學琴的條件、目的和動機,(二)學琴伊始,什麼是最重要的(三)遇到困難時如何對待,(四)要不要參加考級。
  • 卸下鎧甲-拆解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有效的溝通(一)
    說到十幾歲的孩子,大部分的家長會不會感到跟他們的溝通令自己頭疼。就好像這些孩子們身上穿上了厚厚的鎧甲。無論我們說什麼,都很難改變他們的想法,甚至只要是我們說的他們就一定反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做些怎樣的準備及如何去做,才能更好地影響處在人生關鍵階段的孩子,給到他們我們的人生智慧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 如何陪伴孩子?(一)| 育兒知識
    單純的陪伴首先是單純的陪伴,只要觸覺(包含安全、氛圍)給足就好了,這個在孩子一歲半之前適用到了指導的時候就是孩子已經有足夠的專注力了,所以,家長在關鍵的時候給孩子精確的指令跟示範,當孩子進入掌握學習的狀態之後,他就會感覺很舒暢,這就是指導的功用。
  •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探討與如何做家長(一)
    昨天和一女性友人在咖啡店聊天,雙方都是當人母親,都是家有子女,話題自然離不開孩子,當然,最有聊的地方就是關於子女的教育。 我家有一處於青春叛逆初期的女兒,一處於幼兒叛逆初期的兒子,我這個當人母親的,在如何與他們和睦親密相處的問題上動足了腦筋,費勁了心思,可是,眼瞅著與女兒交流時用惡劣語氣導致互相生氣的頻率越來越高,對兒子時常動用獅吼功後導致功力越來越深厚,在孩子教育上跟先生的想法越來越多的差異導致家庭時有不睦的現況,頗具無奈與心酸。
  • 如何提高孩子的科學素養(一)
    現代的發展科技決定著方向,而科技的水平受科學水平發展的制約,而中國經歷了苦難的我們更應該深刻認識到科學和科技對我們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性,所以國家提出了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口號,那如何去實現呢?那如何提升孩子的科學素養呢?
  • 家有女孩,如何養育?(一)
    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女孩成長五個階段,爸爸參與的重要性,不應以一己喜歡左右女兒,如何面對減肥、飲酒問題等。第一階段(從出生到1~2歲):安全感—我是否安全,是否被愛。(有位老人不停地重複說著同樣一句話,仿佛很是自豪的樣子。)「草裡有大蟲子,不能靠近!」「樹上也有蟲子,不要在樹下玩!」
  • 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一)
    這位媽媽每天早晨都會和孩子固定的時間起床,然後爬山,到了山頂上之後跟孩子一起做氣息的訓練。然後背誦古詩和宋詞。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既養成了一種好的習慣--早起。又養成了一種每天晨讀的習慣。同時每天做鍛鍊又能讓自己的身體能夠更健康。
  • 如何訓練孩子集中注意力?(一)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老不能集中注意力,家長除了對孩子喊叫外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方法來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就像我們肌肉的記憶力一樣,需要常規的訓練。當然有的孩子先天就在這方面強一些,但大多數孩子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學會如何能集中注意力的策略及方法的。
  • 如何陪伴孩子?(二)| 育兒知識
    (一)】中,我們說到幾種陪伴孩子的方式,今天我們具體說一下誘導和引導的陪伴方式。一彈指,小狗馬上會站立;一吹口哨,小狗馬上會奔過來,對方就會開始崇拜你。孩子可以等一餐飯的時間了,之後孩子能夠等待的時間就越來越長,孩子的耐性、如何掌控時間和分配時間的能力也增加了。所以,誘之以利的這個「誘」是為了訓練孩子延宕滿足的能力,而不是真的是每次都條件交換。「哎!
  • 樹立規則意識,讀讀這些繪本(下)
    最後一個繪本的就是《大衛,不可以》,這在今天的講座一開始的時候就跟大家分享了,非常適合一歲半以上的孩子,就是剛給孩子建立規則的時候,告訴孩子,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本來一歲多,孩子就進入到了第一個逆反期,他就是很想嘗試,通過嘗試來確立很多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他需要各種各樣的觸覺、嗅覺,對各種各樣東西的觸摸或者是去體驗。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一)
    那孩子還小,他們的自信如何從哪裡來,如何培養呢?首先,多表揚。 孩童時代尚未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識,只能通過他人的評論得出自我的評價,所以作為孩子最親最信任的家長用語言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尤為重要。 如果家長都不能給孩子積極正面的評價,那孩子自然會覺得不如別人,產生自卑、懦弱的表現。
  • 如何找到適合孩子的育兒方法(一)
    很多家長找我諮詢如何教育孩子,一些家長試圖找到一種教育孩子的公式,他們想找到一種方法,只要學到就可以照著一直用,然後把孩子培養成材,這種想法當然是不現實的。人不是一加一等於二,偉大的科學家可以給出完美的公式,偉大的教育學家研究出的各種理論和成果卻不能套用到每個人身上。有一句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皆準的,那就是:因材施教!
  •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三)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三):把責任還給孩子(上)當今的中國,這樣的現象很普遍:一方面,爸爸媽媽常常會對孩子說:「好好學習就行了,別的都我們來幹。」>先說一個我親眼所見的場面,我到小超市買生活用品,正巧超市的老闆帶一孩子也在超市玩,孩子大約3歲多的樣子,一不小心,孩子的頭碰到了牆上——哭了。
  • 慢養良育(總序187):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出生第872天(一)(總序187):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晚上從奶奶家把她接回來,媽媽剛幫她換了衣服,她就跟媽媽說要看《米奇妙妙屋》。這個動畫片是她最近一段時間每天晚上必看的,約定好的是每天晚上看一集。這一周多來,她還是很守規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