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這位受重用的漢人,被多位帝王賞識,死後葬在太廟

2020-12-12 新華聊娛樂

我國古人對自己的祖輩都是十分的尊敬,也特別是已故的祖先,他們都會立下牌位建立祠堂,尤其是皇室更是特別顯著,由於擔心自己的祖先蒙羞,所以他們建設了太廟,這個地方就是用來貢獻自己的祖先,平時派人打掃的一塵不染,可想而知這個地方對於皇室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在古代哪裡都是自己祖先呆的地方,不過後來由於在朝中很多功勞巨大的臣子,也葬送到這裡,以顯示皇家對他們的重視,但是這樣的功臣少之又好,在清朝時期,也只有27名功臣可以入葬太廟,他們無一不是生前獲得了大量的功勳,晚清的時候更是沒有,李鴻章這樣的大臣都沒有這樣的資格,可以想像到他們的要求是多麼的嚴格。由於清朝是滿族人的天下,所以太廟幾乎都是滿族人。不過也有一個特例,他就是張廷玉。他的一生經歷了三個帝王,而且由於能力的突出,才被破格進入太廟。

1672年他出生於安徽一個優越的家庭,父親張英是清朝的一位官員,他從小也是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也是成熟較早,懂得很多的道理。他的父親是一位極有才華的官員,從小耳濡目染之下,自己懂得很多辦事的能力。不過關於他的父親還是有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故事。有一次他父親張英和鄰居因為住宅和別人有了一些矛盾,雙方都希望對面能夠將自己的牆往後挪動一下,而且都不想要動手。張英知道後就將自家的牆往後退了三步。鄰居家看到後也是自己同樣退了三步,於是這個巷子就是後來著名六尺之巷。

張廷玉的才華和計謀一點也不輸於父親,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他從政的那麼多年,先後也是經歷的三位皇帝,而且都被皇帝看中,自生承擔了很重要的職務。歷史中很多王朝都是把權利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而且不會分權,明清時期更是如此,壓根就沒有丞相這個職位,不過清朝有自己的軍機大臣和內閣,這也是後來雍正在位建設的,他的作用很簡單,就是幫助皇帝處理軍隊中那些事件。張廷玉他就是第一位軍機大臣,由此可見皇帝對他的態度,他也是對待工作十分的負責。

其實在他死後要不要進入太廟還是有一些曲折,在他去世的時候已經不是雍正當朝。取而代之的是乾隆,在雍正時期他可是皇帝的紅人,而且深受看這種,皇帝的很多政策他都會參與,給出重要的參考意見。到了乾隆他的位置就沒有那麼重要了,不過他對於名利還是看重。死後進入太廟是雍正給出的承諾,現在乾隆當道,這個約定不知道會不會得到履行,於是他找乾隆提出這件事。乾隆也是很看重雍正的態度,於是就給他寫了一份保證書,然後還把他的功勞記錄下來。

不過這件事也讓皇帝感到無奈,您這是不信任我啊,所第二天就讓自己的兒子感到宮中,代替自己對皇帝表示感謝,於是這個消息不脛而走,鬧得滿城皆知,這件事乾隆很生氣,連自己的承諾都敢洩露出去。於是下令說這個榮譽被自己取消了,這下子他也死心了。不過在他死後,乾隆卻是沒有計較,還是選擇葬送在太廟,讓他重新得到這份榮譽。

相關焦點

  • 他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不是曾國藩也不是李鴻章!
    他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不是曾國藩也不是李鴻章!自古以來,太廟的地位就非常地崇高,因為這是天子家的廟堂,剛開始的時候,太廟裡面只能給皇帝的列主列宗供奉,後來慢慢地,只要有皇上的聖旨,一些對於江山社稷有傑出貢獻的皇室成員或者朝中大臣也可以把牌匾列在太廟裡面。
  • 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深受雍正器重,晚年卻被乾隆帝抄家
    張廷玉是整個大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深受雍正器重,晚年卻被乾隆帝抄家,其地位之高可見一般。起初太廟中供奉的都是歷代的皇帝,後來皇后和有功之臣也可以配享太廟。張廷玉是清朝唯一一個進入太廟的漢人,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張廷玉功勞之大。張廷玉曆清朝三代帝王,康熙、雍正都對他委以重任,而乾隆卻對他十分冷淡,這是為什麼呢?
  • 他是一個漢人,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為何皇帝死前故意連降三級
    文/花傾思他是一個漢人,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為何皇帝死前故意連降三級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自從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來,封建社會一共在中國存在了2000年的時間,其中也誕生出了20多個歷史王朝,而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我們大家最為熟悉的,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所以漢人在當時是得不到重用的,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歷史人物是一個漢人,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為何皇帝死前故意連降三級?
  • 清朝近300年歷史,配享太廟者26人,但漢人卻只有他一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人臣者最大的榮耀,不是生前獲得多大的權柄,而是死後配享太廟。但歷朝歷代,能夠配享太廟的大臣實在少之又少。滿清統治者在入關後,雖然為維護自身統治極力拉攏漢族大臣,但真正能夠獲得他們信任的卻沒有幾個。至於說配享太廟,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上,漢族大臣只有一個。此人是誰呢?他又做出了何種貢獻?
  • 此人是漢族官員,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康熙死前卻故意連降三級
    說起清朝,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滿族人的王朝。並且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滿族人,漢族非常的少,並且在朝中也是很難得到重用,然而,有一名漢族男子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清朝三代皇帝都十分重視他,在他死後,他得到了最高的榮譽,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清朝從開國到滅國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 在清朝能配享太廟的都是功臣,那這十位功臣都是誰你知道嗎?
    在我國歷史的清朝時期,死後能配享太廟的官臣很好,在清代三百多年的歷史上,除了皇室親系能夠進入太廟,像他姓的臣子能進到太廟的之後十個人。其中這些功臣之中,只有張廷玉一個漢人,其他的九位都是滿人,現在我們根據史書的記載看下都有哪十位功臣可以得此殊榮呢?
  • 清朝在北京定都數百年,為何九位皇帝死後都葬在了河北深山中?
    瀋陽故宮也稱為後金故宮,創始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所建造的皇宮,清世祖福臨從此稱帝。1644年的4月,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順治皇帝登基,定都於北京。自此之後便有著長達268年的十代皇帝在此統治,並且北京從始至終都是清朝的首都。
  • 此人堪稱清朝傳奇人物,先連降3級,後又連升4級,下場卻讓人唏噓
    在當時他重用一位漢人,但是在晚年這位漢人並未犯什麼大錯的情況下,將他連降三級。要知道古代升官,升一級都是很難的,尤其是在清朝的漢人。難道是種族歧視?但是接下來這位漢人的做法卻令人費解。這位漢人非常開心,回家還對自己的兒子說他要等著新君的恩賜。同時還告誡兒子8個字:「為父須待新君賜恩」,意思是要時刻記皇恩浩蕩,切不可將此事外揚。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對應12位帝王,很巧合?更巧合的,還在後面
    自此,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全部出現。不管是歷史巧合還是故意使然,清朝一共傳承12位帝王,正好對應了12位「世襲罔替」的王爵。但是,如果細分下來,12位帝王和12位「鐵帽之王」竟還有著更為巧合的一一對應。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糟糕帝王:乾隆排第九,第一名是漢人的恥辱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一共誕生了494位帝王,其中死後被追封者73位,異族稱帝者251位,農民起義者100位,割據稱帝者60位(如安祿山、吳三桂等),復闢者一位,即袁世凱 崇禎在位17年,換了19個內閣首輔,50個內閣大學士,17個刑部尚書,殺掉了7個兵部尚書。動輒砍頭和凌遲,其殘忍和冷酷,不遜色史上任何一位帝王。
  • 大清王爺、貝勒多如牛毛,而有資格配享太廟的,只有區區13人
    配享太廟是古代封建社會最為榮耀的象徵,歷朝歷代對於臣子配享太廟一事都非常慎重。清朝配享太廟的條件尤其嚴格,有清一代享受此等榮譽的只有26人,而在這些人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皇族愛新覺羅氏,這些人被供奉在太廟前殿的東配殿裡;第二類是非皇族的滿族人,其中只有張廷玉一人是漢人,這類人供奉在太廟前殿的西配殿內。
  • 為什麼古代帝王死後諡號會那麼長,皇帝的稱號你都了解多少
    中國古代帝王一般都有「諡號」、「年號」、「廟號」,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  1、諡號  古代帝王、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會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我們所稱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 清朝配享太廟是什麼待遇 難怪清朝官員都想要這個殊榮
    在很多影視劇中大家都能注意到,清朝的時候很多大臣都把配享太廟當做是非常高的榮譽,那麼配享太廟是什麼意思呢?   配享太廟:太廟是皇室的家廟,只有皇親才能被供奉,再有就是被皇帝特批的人。   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
  • 張廷玉為何要挖空心思獲得配享太廟?
    生前位列內閣大學士,死後獲得配享太廟,是清朝官員一生中兩個最高的追求。內閣大學士大家都明白,那麼配享太廟到底是何殊榮呢?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發展為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經皇帝批准也可供奉在太廟;通俗的解釋就是在祭祀皇帝的地方,在主位的神碑兩側供上地位稍低的人的神位,作為帝後的配角,與主位神碑共享人間供奉和香火,稱為配享太廟。配享太廟是對官員的最高獎賞,可謂皇恩浩蕩,榮耀曠世。也是皇帝激勵臣工孝忠皇家、效命沙場的重要手段。
  • 道光帝為何不願入太廟?原因讓後人敬佩,也讓鹹豐帝汗顏
    帝王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地方,也是皇家的家廟。早在夏朝時,就有「世室」的說法。到了商代,名字變成了「重屋」,周代則稱「明堂」,直到秦漢時才稱「太廟」。隨著七廟制度的演變,基本上是個正統的皇帝,都能進太廟。只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子孫會將離得遠的祖先搬出太廟,給其他的皇帝騰位置。所以說,這本不是一件值得深究的事。但清朝有一位皇帝,他偏偏不入太廟,這是為什麼呢?公元1850年2月25日,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駕崩,享年69歲。
  • 中國所有廟號為「太宗」的帝王,有18個,很多太宗的皇位是搶來的
    劉恆死後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西漢王朝對於制定廟號非常嚴格,只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一共四位帝王有廟號,足見劉恆的功績之高。十三、閩太宗王延鈞王延鈞是五代十國時期閩第三位皇帝,開國皇帝閩太祖王審知次子,前任皇帝閩廢帝王延翰的弟弟,後殺害兄長閩廢帝登基為帝,死後廟號「太宗」,諡號「惠皇帝」。
  • 大清朝史上懸案,「生死不明」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前面和大家介紹了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這兩位都是大清朝的國運柱石,是他們用生命奠定了大清朝的發展與壯大,最後成為大清朝的「太祖太宗」。前人栽樹後人乘蔭,有了前面兩位老祖宗的辛勞,才有後世子孫的「萬裡江山」和大清繁榮。接下來的皇帝便可順勢而治,指點江山了。所以我們今天的主角順治皇帝便來到您的面前,而這位順治皇帝從出生到去世都堪稱傳奇,堪稱謎團,也是大清朝的唯一 的「懸案」……。
  • 幾億的漢人、為何會被清朝統治數百年?
    那說到朝代的話…就不得不提一下這個朝代了,這個朝代居然憑著區區一二十萬的部隊就統治了全國的漢人,甚至最後末年的時候還開創了中國歷史最屈辱的一面。沒錯,這個朝代就是清朝。接下來就讓小編去帶大家了解一下為何清朝能憑著區區一點人,就能把漢人的江山霸佔了和統治了幾百年!清朝,這個朝代的掌權者是滿族人。
  • 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又各自傳了幾世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清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由於功勳卓絕,所以不僅可以世襲罔替,還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剩下的四位,則是在清朝中後期,因立功被恩封的。那麼清朝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呢?爵位後來又各自傳了幾世呢?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首。他曾跟隨父親南徵北戰,因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
  • 清朝改變了漢人的哪些傳統?滿人與漢人,到底是誰被同化了?
    說到到底是滿人同化了漢人,還是漢人同化了滿人,這個問題其實不太好下結論,學術界儘管也有過討論,可是也沒有一個定論,大多數人的觀點是認為漢人同化了滿人,但是滿人也確實在某些方面改變了漢人的傳統,而這也是滿人同化漢人的觀點的論據與起源。具體的方面有哪些呢?我就簡單的列舉幾個,如有不對,歡迎大家批評指正。髮型清朝對於漢人的改變,髮型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