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近300年歷史,配享太廟者26人,但漢人卻只有他一個

2020-12-12 騰訊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人臣者最大的榮耀,不是生前獲得多大的權柄,而是死後配享太廟。但歷朝歷代,能夠配享太廟的大臣實在少之又少。滿清統治者在入關後,雖然為維護自身統治極力拉攏漢族大臣,但真正能夠獲得他們信任的卻沒有幾個。至於說配享太廟,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上,漢族大臣只有一個。此人是誰呢?他又做出了何種貢獻?聽小編給大家慢慢道來。

這位唯一配享清朝太廟的漢臣就是張廷玉。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於康熙十一年出生在京城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父親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所以張廷玉也可以說是家學淵源。康熙三十六年,26歲的張廷玉打算參加會試。結果那年朝廷偏偏指定他爹擔任總裁官,為了避嫌,張廷玉只好選擇以後再考。康熙三十九年,張廷玉考中進士,被授予為翰林院庶吉士,正式踏上仕途。

康熙四十三年,張廷玉入值南書房。當時康熙問張廷玉:「你老爸退休在家過得還好吧?」然後命張廷玉賦詩作答。張廷玉現場作七言律詩兩首,康熙頗為讚許。之後張廷玉便子承父業,在康熙身旁伺候。夏則避暑熱河,秋則隨獵邊塞,還多次與康熙一同到蒙古諸部落視察。康熙死後,雍正皇帝繼位,張廷玉被更加重用。

雍正從九子奪嫡中艱難勝出,所以在掌握權力後便大力扶持和培養自己的勢力。而他之所以重用張廷玉,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張廷玉確實學問優長,才華顯著。二是雍正皇帝的授業恩師是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有這層關係在,雍正才敢放心、大膽的啟用張廷玉。而在康雍政務交接過渡階段,每天數十次諭旨,都是張廷玉承命應辦。因為張廷玉辦事向來小心謹慎,基本沒有錯誤,所以便躋身樞臣之列。

後來雍正對西北的準噶爾部用兵,因為兩路大軍接連失利,所以導致雍正心煩意亂。當時雍正頻繁發出軍令,而張廷玉就一直在雍正身旁候旨,隨時聽命。軍機處成立後,軍需一應事宜也被雍正交給胤祥、張廷玉、蔣廷錫三人秘密處理。連軍機處的主要制度,都是張廷玉制定的。等怡親王胤祥過世後,張廷玉就更受雍正依賴了。所以雍正在臨終前留下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同時張廷玉也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一同成為顧命大臣。

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廷玉也不例外。乾隆上位後並不喜歡他,所以張廷玉便一天到晚的跟乾隆提退休的事。乾隆被張廷玉整得不耐煩了,便答應讓他致仕。張廷玉在告老還鄉之前害怕乾隆將他死後配享太廟的事給忘了,還讓乾隆給他寫個保證書。乾隆當時就生氣了,但照顧到雍正帝的臉面,還是給他寫了份手詔。

第二天,張廷玉寫了份摺子讓兒子帶進宮替他謝恩。乾隆因為張廷玉不親自前來謝恩更加生氣,下令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寫諭旨傳召張廷玉。結果諭旨還沒下發,張廷玉第二天黎明便進宮謝恩了。乾隆認為軍機處洩密,更加怒不可遏,下令削去他的爵位。第二年,乾隆兒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又來提致仕。乾隆發飆了,廢除了他配享太廟的名額。張廷玉老死家中後,乾隆還是決定遵照父親遺命,將張廷玉配享太廟。

參考資料:《澄懷園語》卷一、《清史列傳》卷十四 張廷玉傳

相關焦點

  • 他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不是曾國藩也不是李鴻章!
    他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不是曾國藩也不是李鴻章!這配享太廟的等級可不是普通文武官員能夠獲得的,可以說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殊榮。即使一個完整地一個朝代下來,能夠真正意義上地被皇上賜予如此待遇的人寥寥無幾,一雙手就能數得過來。在清朝統治的268年間,一共只有27個建功立業的皇親國戚和異姓功臣被列入了太廟。而且在這27人當中,絕大多數的功臣都是滿族之人,唯一一名異姓之人來自於漢城的三朝元老,他就是張廷玉。
  • 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深受雍正器重,晚年卻被乾隆帝抄家
    張廷玉是清朝中期的重臣,大學士張英的兒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說起他父親張英你可能不知道他是誰,但你一定聽過這樣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詩就與張英有關。
  • 他是一個漢人,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為何皇帝死前故意連降三級
    文/花傾思他是一個漢人,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為何皇帝死前故意連降三級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自從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來,封建社會一共在中國存在了2000年的時間,其中也誕生出了20多個歷史王朝,而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我們大家最為熟悉的,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所以漢人在當時是得不到重用的,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歷史人物是一個漢人,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為何皇帝死前故意連降三級?
  • 在清朝能配享太廟的都是功臣,那這十位功臣都是誰你知道嗎?
    在我國歷史的清朝時期,死後能配享太廟的官臣很好,在清代三百多年的歷史上,除了皇室親系能夠進入太廟,像他姓的臣子能進到太廟的之後十個人。其中這些功臣之中,只有張廷玉一個漢人,其他的九位都是滿人,現在我們根據史書的記載看下都有哪十位功臣可以得此殊榮呢?
  • 大清王爺、貝勒多如牛毛,而有資格配享太廟的,只有區區13人
    配享太廟是古代封建社會最為榮耀的象徵,歷朝歷代對於臣子配享太廟一事都非常慎重。清朝配享太廟的條件尤其嚴格,有清一代享受此等榮譽的只有26人,而在這些人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皇族愛新覺羅氏,這些人被供奉在太廟前殿的東配殿裡;第二類是非皇族的滿族人,其中只有張廷玉一人是漢人,這類人供奉在太廟前殿的西配殿內。
  • 張廷玉為何要挖空心思獲得配享太廟?
    生前位列內閣大學士,死後獲得配享太廟,是清朝官員一生中兩個最高的追求。內閣大學士大家都明白,那麼配享太廟到底是何殊榮呢?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發展為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經皇帝批准也可供奉在太廟;通俗的解釋就是在祭祀皇帝的地方,在主位的神碑兩側供上地位稍低的人的神位,作為帝後的配角,與主位神碑共享人間供奉和香火,稱為配享太廟。配享太廟是對官員的最高獎賞,可謂皇恩浩蕩,榮耀曠世。也是皇帝激勵臣工孝忠皇家、效命沙場的重要手段。
  • 清朝配享太廟是什麼待遇 難怪清朝官員都想要這個殊榮
    在很多影視劇中大家都能注意到,清朝的時候很多大臣都把配享太廟當做是非常高的榮譽,那麼配享太廟是什麼意思呢?   配享太廟:太廟是皇室的家廟,只有皇親才能被供奉,再有就是被皇帝特批的人。   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
  • 效顰雲臺二十八將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清代配享太廟有多搞笑?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清朝也搞了個類似的東西,叫做配享太廟,其中東邊一間屋子擺的是十三個王爺,西邊擺的的是十二個大臣。這二十五個人只有一個漢人大臣張廷玉,而其餘的二十四個人,也就是通過「辮子戲」,大家才知道了多爾袞兄弟和俠王十三爺胤祥,和那個名為死於抗拒英法聯軍的衝鋒路上,實際上之輩一個不知名的捻軍小兵幹掉的僧格林沁。
  • 張廷玉為什麼要絞盡腦汁配享太廟?原因令人不齒
    張廷玉為什麼要絞盡腦汁配享太廟?原因令人不齒中國人一直追求的名利,對於已經功成名就的,更會想到死後哀榮,以及福蔭子孫。太廟,是皇帝家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歷代皇帝去世後,也會被請進太廟。作為王公大臣,死後牌位放入太廟,陪伴先帝,是頂級政治榮譽,上升到國家祭祀的標準。張廷玉是雍正帝特別信任的大臣,很多朝廷典章制度都是出自他的籌劃與參與,如軍機處的建立。在雍正在世的時候,留下承諾,給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
  • 此人堪稱清朝傳奇人物,先連降3級,後又連升4級,下場卻讓人唏噓
    履卦把君王比喻成老虎,告誡人們陪伴有地位和身份的人,要時刻小心謹慎,這樣即使踩到老虎尾巴也不會被吃。但是我們縱觀歷史,又有多少名臣將相侍奉君主之後能夠全身而退?清朝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一開始被康熙連降三級,到了雍正時期又將他連升四級,但是到了乾隆年間,他的下場十分悽涼,結局讓人唏噓。
  • 配享曹魏宗廟的26人:不僅是功臣簿,更能揭示出政治格局的變化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供奉本朝歷代帝王及其先祖的太廟是帝王祭祀的重要場合。後來,宗室、功臣經過皇帝批准後也可以將他們的神位供奉於太廟之中,稱為「配享太廟」,以示殊榮。魏明帝時,先後有26位功臣得以配享魏武帝曹操之廟,這不僅是對已逝功臣的表彰,更能揭示出當時政治格局的變化。
  • 此人是漢族官員,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康熙死前卻故意連降三級
    說起清朝,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滿族人的王朝。並且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滿族人,漢族非常的少,並且在朝中也是很難得到重用,然而,有一名漢族男子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清朝三代皇帝都十分重視他,在他死後,他得到了最高的榮譽,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清朝從開國到滅國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 清朝這位受重用的漢人,被多位帝王賞識,死後葬在太廟
    我國古人對自己的祖輩都是十分的尊敬,也特別是已故的祖先,他們都會立下牌位建立祠堂,尤其是皇室更是特別顯著,由於擔心自己的祖先蒙羞,所以他們建設了太廟,這個地方就是用來貢獻自己的祖先,平時派人打掃的一塵不染,可想而知這個地方對於皇室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
  • 清朝漢臣,誰的官職最高?保和殿大學士兼吏、戶部尚書,僅有一人
    清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從而分化、削弱大臣們的權利,為了防止這些大臣篡位。建立了一套和之前的朝代,不一樣的官職。清朝官職體系有九品十八個級別,主要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制兩種。
  • 3億漢人被滿清300萬八旗統治276年,不反抗的四個理由
    清朝時期滿人最多的時候人口只有300萬左右,在這裡面還是有20萬人是部隊,當時漢人已經有了3億左右。但是面對如此懸殊的比例,清朝卻統治了天下276年,直到列強進入中國,清朝才開始崩潰直至後來的解體。這裡面的原因主要有四點,正式這四點讓滿清用300萬人統治了有3億人的漢族276年。
  • 幾億的漢人、為何會被清朝統治數百年?
    那說到朝代的話…就不得不提一下這個朝代了,這個朝代居然憑著區區一二十萬的部隊就統治了全國的漢人,甚至最後末年的時候還開創了中國歷史最屈辱的一面。沒錯,這個朝代就是清朝。接下來就讓小編去帶大家了解一下為何清朝能憑著區區一點人,就能把漢人的江山霸佔了和統治了幾百年!清朝,這個朝代的掌權者是滿族人。
  • 為什麼3億多漢人會被300萬滿清統治近276年?只有4個理由
    清朝滿人的總人口大約在300萬左右,其中20萬人是部隊,而當時的漢人已有3億左右,如此懸殊的比例,清朝卻統治了天下276年,直到列強進入,清朝才分崩離析,這是為什麼呢?滿清雖然滅了大明,取而代之,但對明朝的制度卻延續了下去。
  • 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又各自傳了幾世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清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由於功勳卓絕,所以不僅可以世襲罔替,還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剩下的四位,則是在清朝中後期,因立功被恩封的。那麼清朝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呢?爵位後來又各自傳了幾世呢?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首。他曾跟隨父親南徵北戰,因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
  • 清朝改變了漢人的哪些傳統?滿人與漢人,到底是誰被同化了?
    縱觀中國歷史,似乎沒有一個朝代做到過如此的地步。當然咱們今天不是來說反清運動的,而是想談一談清朝的統治,說一說清朝入關後,帶給漢人的那些改變,也就是近幾年討論得很火的清朝滿族與漢族的同化改變問題。說到到底是滿人同化了漢人,還是漢人同化了滿人,這個問題其實不太好下結論,學術界儘管也有過討論,可是也沒有一個定論,大多數人的觀點是認為漢人同化了滿人,但是滿人也確實在某些方面改變了漢人的傳統,而這也是滿人同化漢人的觀點的論據與起源。具體的方面有哪些呢?我就簡單的列舉幾個,如有不對,歡迎大家批評指正。髮型清朝對於漢人的改變,髮型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點。
  • 劉墉之父劉統勳位列「五閣臣」,他到底有多牛?看看其他4位是誰
    劉墉之父劉統勳位列「五閣臣」,他到底有多牛? 先從諡號來看 在唐代之後,中國的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都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