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曹魏宗廟的26人:不僅是功臣簿,更能揭示出政治格局的變化

2020-12-23 石頭說歷史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供奉本朝歷代帝王及其先祖的太廟是帝王祭祀的重要場合。後來,宗室、功臣經過皇帝批准後也可以將他們的神位供奉於太廟之中,稱為「配享太廟」,以示殊榮。魏明帝時,先後有26位功臣得以配享魏武帝曹操之廟,這不僅是對已逝功臣的表彰,更能揭示出當時政治格局的變化。

一、曹魏太廟的建立

曹魏宗廟始建於建安十八年(213年)7月,此前曹操剛剛被漢獻帝封為魏公,加九錫、在丞相下置百官,掌握著東漢的實際權力。曹操遂以諸侯王之制在鄴城立五廟,供奉著曹節(曾祖)、曹騰(祖)、曹嵩(父)三人,並多次在宗廟行春祭之禮,在禮制上為取代東漢做好了鋪墊。

216年,曹操進位為魏王,至此曹魏取代東漢已成定局。219年,孫權稱臣上表,立勸曹操稱帝,群臣紛紛附和。對此曹操倒是很淡定,他早已說過「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顯然,曹操認為他做個周文王就可以了,至於稱帝的事情,就交給曹丕了。

220年曹丕篡漢建立曹魏,這時曹魏現有的諸侯王宗廟應該相應轉變為皇家太廟,但曹丕在位時只是做了很小幅度的改進。他稱帝後,先將曹操立於曹魏太廟之中。223年,曹丕將曹節、曹騰和曹嵩合為一廟,使曹操獨享一廟,僅此而已。

不過曹丕最應該做的是將曹魏太廟從鄴城遷至首都洛陽,但他在位期間沒有任何關於在洛陽營建太廟的記載。究其原因,大致是因為洛陽城遭到董卓焚毀,需要重建,而曹操、曹丕時北方社會經濟尚處於恢復期,他們都崇尚節儉,不喜大興土木,所以此事便擱置下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魏明帝曹睿。他繼位後便馬上在洛陽大興土木,廣造宮社,太廟也在其中,共有7廟。太廟於229年完工後,曹睿便立即把供奉於鄴城的曹節、曹騰、曹嵩、曹操神主牌遷至洛陽太廟之中,曹魏太廟在曹魏立國9年後才得以完備。

曹睿還下詔,將曹操(太祖)、曹丕(高祖)和自己(烈祖)的三祖之廟定為「萬世不毀」。這就開創了帝王在位時為自己確立廟號而且「萬世不毀」的先例。

二、配享太廟的過程及名單

隨著曹魏太廟制度的完備,將前代宗室、功臣「配享太廟」便被提上了日程。從魏明帝開始到曹魏滅亡,先後分五批將26人配享太祖武皇帝之廟。其標準是「大魏元功之臣,功勳優著,終始休明者,其皆依禮祀之。」

第一批是在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年),曹睿下詔將已故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三人配享武帝廟。

第二批是在齊王曹芳正始四年(243年),這次共有20人配享武帝廟,是人數最多的一次,分別為:已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

第三批是在齊王曹芳正始五年(244年),為尚書令荀攸一人。

第四批是在齊王曹芳嘉平三年(251年),為相國司馬懿一人。

第五批是在魏元帝曹奐景元三年(262年),為軍師祭酒郭嘉一人。

這26人都是為曹操定鼎中原,統一北方建有卓越功勳的文臣武將,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諸夏侯曹,為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曹洪、夏侯淵7人。第二類為寒門武將,為張郃、徐晃、張遼、樂進、朱靈、文聘、臧霸、李典、龐德、典韋10人。第三類為世家文臣,為司馬懿、程昱、桓階、陳群、鍾繇、華歆、王朗、荀攸、郭嘉9人。

三、「配享太廟」所揭示的曹魏政治格局變化

首先,完全符合曹操時期的權力分配情況。

這26人中,諸夏侯曹和寒門武將都是掌握兵權之人,一共有17人,要遠多於世家文臣,這和曹操時期的權力分配情況是完全符合的。軍權是曹操統一北方的根本所在,所以曹操必將軍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諸夏侯曹和曹操有親緣關係,值得曹操信賴。而以張郃、徐晃、張遼等人為代表的寒門武將都是曹操從行伍、降將中破格提拔重用的,他們出身低微,社會地位不高,自然對曹操忠心耿耿,這也正是曹操重視寒門的體現。

但光靠武力是不夠的,雖然曹操一直在打壓世家大族,但他們飽讀經書,人脈關係深厚,曹操為了穩固統治,也在同世家大族進行合作。司馬懿、陳群、鍾繇、郭嘉等人為曹操出謀劃策、治民理政出力不少。

曹丕和曹睿也基本遵循了曹操的用人方略,雖然寒門地位迅速下降,世家大族的地位得以不斷提高,但軍權還是牢牢掌握在與曹魏皇室有親緣關係的諸夏侯曹手中。

其次,齊王曹芳時期的三次「配享太廟」體現了曹魏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化。

曹睿駕崩後,齊王曹芳繼位,曹爽和司馬懿共為輔政大臣。而曹芳在位期間共分三次將23人「配享太廟」,特別是司馬懿的入選則體現出了曹魏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化。

243年時共有20人配享太廟,此時輔政大臣曹爽正在進行「正始改制」,以整頓九品中正制、改組地方為由將司馬懿排擠出權力核心之外,藉以打壓勢力越來越大的世家大族。曹爽權傾朝野後,便主導了這次「配享太廟」。這20人中,世家大族只有5人,曹爽的父親曹真上榜無需多說,甚至連龐德、典韋都榜上有名,其體現的政治意味已經十分明顯。

曹爽的行為自然引起世家大族的不滿。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了曹爽一黨,囚禁曹魏宗室人員,將諸夏侯曹勢力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徹底架空了曹魏政權。251年,司馬懿平定太尉王凌的「淮南一叛」後去世,曹魏有許多大臣便啟奏曹芳應將司馬懿配享太廟,而且班次位列首位。

當時曹芳已經完全被司馬昭所控制,形同傀儡,只能照辦。於是,將曹魏政權徹底架空的司馬懿得以配享曹魏太廟,這不得不說是莫大的諷刺。

結語

魏明帝完備曹魏太廟制度後,共有26人分五次先後「配享太廟」。這不僅是表彰前代功臣的舉動,更是現實政治格局的體現。而正始年間的三次配享行為,特別是司馬懿的入選,更體現了曹魏政治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也預示著曹魏被司馬氏所取代只是時間問題了。

相關焦點

  • 張廷玉為何要挖空心思獲得配享太廟?
    生前位列內閣大學士,死後獲得配享太廟,是清朝官員一生中兩個最高的追求。內閣大學士大家都明白,那麼配享太廟到底是何殊榮呢?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發展為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經皇帝批准也可供奉在太廟;通俗的解釋就是在祭祀皇帝的地方,在主位的神碑兩側供上地位稍低的人的神位,作為帝後的配角,與主位神碑共享人間供奉和香火,稱為配享太廟。配享太廟是對官員的最高獎賞,可謂皇恩浩蕩,榮耀曠世。也是皇帝激勵臣工孝忠皇家、效命沙場的重要手段。
  • 清朝近300年歷史,配享太廟者26人,但漢人卻只有他一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人臣者最大的榮耀,不是生前獲得多大的權柄,而是死後配享太廟。但歷朝歷代,能夠配享太廟的大臣實在少之又少。滿清統治者在入關後,雖然為維護自身統治極力拉攏漢族大臣,但真正能夠獲得他們信任的卻沒有幾個。至於說配享太廟,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上,漢族大臣只有一個。此人是誰呢?他又做出了何種貢獻?
  • 中華古代民俗:古代政治禮儀-宗廟祭祀
    按《周禮》記載,祭祀的對象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廟曰享。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它是供奉歷朝歷代帝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古代宗廟的由來古代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 張廷玉為什麼要絞盡腦汁配享太廟?原因令人不齒
    張廷玉為什麼要絞盡腦汁配享太廟?原因令人不齒中國人一直追求的名利,對於已經功成名就的,更會想到死後哀榮,以及福蔭子孫。太廟,是皇帝家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歷代皇帝去世後,也會被請進太廟。作為王公大臣,死後牌位放入太廟,陪伴先帝,是頂級政治榮譽,上升到國家祭祀的標準。張廷玉是雍正帝特別信任的大臣,很多朝廷典章制度都是出自他的籌劃與參與,如軍機處的建立。在雍正在世的時候,留下承諾,給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
  • 閻學通:未來十年國際政治的格局變化
    基於我在《大國領導力》中提出的理論,以下將對未來10年國際政治的變化進行預測,這期間中國的崛起將引起國際政治的權力再分配。所有科學的預測都必須有明確的時間期限,否則它們是不可驗證的。為了將來可以對預測進行檢驗,下面所做的預測期限為10年,即2019—2028年。
  • 解讀三國:曹魏五大驃騎將軍:一位救了曹操一命,一位篡奪了曹魏大權!
    在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這三國都設立了驃騎將軍一職,比如馬超曾是蜀漢的驃騎將軍,東吳孫權曾被曹操封為驃騎將軍等。其中,就曹魏來說,歷史上出了五位驃騎將軍:一位救了曹操一命,一位篡奪了曹魏大權!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即位,曹洪出任驃騎將軍,從而成為曹魏第一位驃騎將軍。不過,因為曾經得罪曹丕等緣故,曹洪一度被曹丕關押起來。在這個時候,由於得到卞太后的求情,曹洪得以免死貶為庶民。魏明帝曹叡即位後,出任後將軍,受封樂城縣侯,累拜驃騎將軍。太和六年(232年),曹洪,諡號為恭。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廟庭。
  • 大清王爺、貝勒多如牛毛,而有資格配享太廟的,只有區區13人
    配享太廟是古代封建社會最為榮耀的象徵,歷朝歷代對於臣子配享太廟一事都非常慎重。清朝配享太廟的條件尤其嚴格,有清一代享受此等榮譽的只有26人,而在這些人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皇族愛新覺羅氏,這些人被供奉在太廟前殿的東配殿裡;第二類是非皇族的滿族人,其中只有張廷玉一人是漢人,這類人供奉在太廟前殿的西配殿內。
  • 未來十年國際政治的格局變化?深入解讀在這裡
    2020年,一場疫情讓國際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未來10年,國際政治將會如何變化?今天,阿信請來了清華大學國際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在他的新書《大國領導力》中,閻學通對未來10年的國際政治進行了預測,並認為,中國的崛起將引起國際政治的權力再分配。沒有全球領導的兩極化中國的崛起很可能使冷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格局在未來10年內轉變為以中國和美國為主導的兩極格局。
  • 三國時期,曹魏出文學家,蜀漢出教育家,孫吳出什麼?不敢想像
    文/豫薦你標題:三國時期,曹魏出文學家,蜀漢出教育家,孫吳出什麼? 不敢想像三國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而往往越是混亂的時代,文化越是繁榮。春秋時期,五國爭霸,戰國時期,七雄並立,比東漢末年的三國更加混亂。雖然各國爭戰不休,文化卻異常的繁榮。「諸子百家」誕生於這個時期,我們熟悉的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兵家、縱橫家等學派。
  • 【中國新聞網】最新研究揭示,生物因子調控喜馬拉雅高山樹線變化速率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說,基於喜馬拉雅山中段樹線樣地網絡,該所生態格局與過程團隊梁爾源研究員及合作者最新研究揭示  這一高山樹線變化驅動機制研究的重要理論進展,揭示出局域尺度上氣候和非氣候因子如何驅動大空間尺度樹線格局,從種內關係視角解釋樹線變化的空間差異,量化生物因子對樹線變化的影響,並解釋了樹線變化對氣候變暖的滯後效應。  梁爾源研究員團隊介紹,喜馬拉雅山區植被垂直帶和樹線變化速率一直備受生態學領域關注。
  • 英媒:民粹主義攪動全球政治格局
    文章稱,該報在委託對將近140位世界領導人的講話進行研究後,首次揭示了20年來攪亂全球政治格局的民粹主義言論激增的情況。這項研究基於對40個國家的總理和總統的公開講話的分析,認為自本世紀初以來,民粹主義領導人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 諸葛亮如果不急於北伐曹魏,而是養精蓄銳,結果會是怎樣?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們一定會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記憶尤深,更為這個傑出人物的悲劇命運而感到無比嗟嘆,每當想起五丈原秋風中那個蕭索的身影,總是叫人淚流滿面。更為關鍵的是,人口基礎越大其人口增長的速度就會越快,曹魏的人口四倍於蜀漢,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人口差距只會越來越大。當蜀漢組建起20萬大軍的時候,恐怕曹魏已經是百萬雄師南下了。二是魏國所佔區域是華夏的精華。曹魏所佔的區域是華夏版圖的北方地區,這一區域在東晉以前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的發達地區。
  • 臺中林氏宗廟
    光緒元年(1875年)林家族人林志芳首倡募捐,移建於旱溪莊(即今臺中市東區旱溪裡)。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為白蟻所侵蝕,三川倒塌,故又將神位暫移於太平莊(即今臺中縣太平鄉)林鳳鳴家中奉祀。民國六年,林子瑾、林獻堂等發起重建,十二月在花園町(即今臺中市信義街)寄樑。
  • 三國時期曹魏與吳國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比較
    吳國隸書相比曹魏隸書,有其自身的特徵。-個時代能有一兩塊風格迥異的碑刻,也是殊勝之事。吳國留給歷史驚喜。書法歷史正常發展,曹魏、吳國隸書全盤繼承漢代隸書再正常不過。然而,吳國的《谷朗碑》卻能以其獨特的面貌與漢隸媲美,在風格形態上顯示出其自身特點。而同處於過渡時期書法嬗變時段。曹魏隸書完全承載漢隸,看不出過渡時期書法轉型的佐證書作。
  •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出現變化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金字塔春秋戰國是個亂世,諸侯列國混戰不斷,逐漸破壞周天子的禮樂秩序,政治格局的平衡經數百年混戰終於被徹底顛覆,伴隨戰爭而來的則是百姓的流離失所,這對百姓而言是痛苦,而對政治而言則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必要階段。
  • 翻譯研究的格局與問題
    這表現在政治、文化、哲學、文學各個領域,整個20世紀貫穿了一個百年的翻譯運動。因此,要研究現代中國不能不研究翻譯,翻譯是和現代中國聯繫在一起的,這也是當今學術界為何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翻譯的問題,重新審視、反思與全球化時代相伴隨的翻譯的政治及其文化實踐。
  • 三國名氣最大的六位前將軍: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一、夏侯惇(曹魏)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作為曹魏宗室,夏侯惇早在曹操起兵時就跟隨了。
  • 他助司馬懿發動變亂,而一生自稱曹魏重臣,是「又當又立」嗎
    前言:在歷朝歷代政權交接之時,處於時代背景下的每一個人,都會在歷史的浪潮中隨波逐流。而其中每一個家族、勢力之中,都有施謀者和參與者的分別,同樣也有游離在家族之外,心裡有其它的相反傾向的人。例如在魏晉交接之中的司馬家,就有後一種別樣人物司馬孚。司馬孚原是曹魏老臣,也是對曹家取而代之的司馬家族成員。
  • 效顰雲臺二十八將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清代配享太廟有多搞笑?
    大漢光武帝劉秀有雲臺二十八將(宿),唐太宗李世民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五十二人都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他們的故事幾乎已經家喻戶曉,劉秀也被稱為「位面之子」——管著二十八星宿,而李世民手下的秦叔寶尉遲恭更成了降妖捉怪的門神,直到今天還在保佑著千家萬戶的安寧。
  • 後安倍時代,日本政治格局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圖|人民視覺儘管國內、國際各路媒體早先已對安倍本人的健康狀況有所揣測,但消息一出仍一石激起千層浪——安倍的突然辭職為日本政壇留下太多的未知數和可能性:誰將接替自民黨總裁席位?繼任者面臨怎樣的挑戰與壓力?後安倍時代的日本政治格局將發生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