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隔壁鄰居的屋裡又傳來大人的責罵聲和孩子的哭聲。不用猜就知道他家的大寶又挨打了。
鄰居有一兒一女,大女兒今年11歲,五年級,小兒子今年上幼兒園中班。鄰居為這兩個孩子的事,整天搞得焦頭爛額。
前幾天,媽媽給大寶和二寶分別買了一袋彩虹糖。二寶一邊走一邊吃,結果把彩虹糖全部撒在地上,二寶一看彩虹糖不能吃了,就問姐姐要。
彩虹糖是姐姐的最愛,姐姐就分了一半給弟,自己留了一半,弟弟卻要姐姐全給他,姐姐不願意了。二寶就又哭又鬧,爸爸就責罵大寶:做姐姐不知道讓著弟弟,還把弟弟惹哭了。姐姐不服氣,辯解了幾句,爸爸更生氣了,就打了大寶一巴掌。
還有一次,姐姐在屋裡寫作業,弟弟走過去,在姐姐的作業上亂塗亂畫,還把本子的一個角撕壞了。姐姐一看非常生氣,就推了弟弟一把,弟弟沒站穩,跌倒在地,於是哭著向媽媽告狀,媽媽沒弄清楚事情的經過就大寶罵了一頓。
每個家庭在沒生二胎之前,腦海裡都有一個這樣一幅溫馨而幸福的畫面:姐姐(哥哥)牽著弟弟(妹妹)的手,一起遊戲,快樂玩耍。一家四口幸福得坐在客廳裡看電視、走在美麗的公園裡看風景……
現實生活中,確實也有不少這樣的二寶家庭。我一個朋友,大寶已經上高中了,妹妹在幼兒園大班,哥哥每天寫完作業就帶妹妹玩,妹妹呢,每天放學給哥哥開門、拿拖鞋。兄妹感情特別好,朋友笑著說這是自己命好。
但家有二寶,更多的卻是另外一種場景:遊戲時兩人像是在拆家;發生矛盾時大寶哭,小的鬧,父母氣得直跺腳。
隨著二胎政策放開,有兩個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多,二胎家庭的教育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並引起社會的關注。
有些家庭在決定生二寶之前,會或多或少去了解大寶的想法,結果是:絕大多數大寶並不想要個弟弟或妹妹。因為他們擔心,一旦有了弟弟、妹妹,父母對自己的愛就會減少,媽媽爸爸就不會全心得愛自己了,甚至忽視自己。
兩個孩子的家庭,確實更考驗父母的教育水平,而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兩個孩子的態度都決定這個家庭的幸福指數。
那麼家有二寶,我們該如何去平衡大寶二寶之間的關係,如何讓兩個孩子都能感受到來自父母均衡的愛呢?
1、不要拿兩個孩子做比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就拿鄰居家的孩子來說,小寶是男孩,年齡小,自然得到父母的疼愛,而且小寶聰明伶俐,嘴又特別甜。有一次我送給小寶一些點心,告訴他:這是給你的,另一盒是給姐姐的。他告訴我說:姐姐牙疼,不能吃,都給我吃吧!我知道,姐姐牙並沒有疼。
而大寶很善良,特別照顧弟弟,經常陪他玩,有好吃的總是留著給弟弟。但姐姐學習不好,性格比較內向,所以父母不太喜歡姐姐,覺得弟弟什麼都比姐姐強。所以一旦姐弟有矛盾,受責怪的總是姐姐。
2、改變「大的一定要讓小的」的傳統觀念。讓兩個孩子共同學會愛與分享。
在父母傳統的觀念裡,老大就應該讓著老小。孔融讓梨的故事是父母的教育必備。其實適當的謙讓是一種姿態,是大的愛護小的一種表現,而不是必須的和應該的。如果大的一味的無原則得忍讓,加上家長的默許和縱容,只會讓小得更加得寸進尺。
所以,在大寶主動謙讓的時候,父母要教育小寶:要向姐姐表示感謝,自己有好東西的時候,也要跟姐姐分享。
3、當孩子之間有矛盾時,儘量讓他們自己解決。
孩子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只要沒有危險或沒有攻擊性行為,父母大可裝作看不見。有時幾分鐘前還吵得一塌糊塗,幾分鐘後,兩人又玩不亦樂乎,這是孩子之間常有的事。父母的摻合,有時會讓事情更糟。
學會做一個適時「看不見,聽不見」的父母,其實也是一種教育的智慧。
4、要讓大寶和二寶都能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
俗話說得好,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一視同仁。在二寶出生之前,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大寶,二寶出生後,如果父母明顯偏愛,或因精力有限而經常忽視大寶,就會造成大寶心裡失衡,也會導致家庭悲劇。
重慶九龍有一個11歲的男孩,因為覺得媽媽愛弟弟不愛自己了,便離家出走。
蘭州的一個姐姐因為嫉妒父母疼弟弟,故意縱火燒傷弟弟。
很多父母都覺得,大寶大了,自己管自己,小寶還小,就應該多照顧他。這並沒有錯,但也一定要抽時間陪一陪大寶:參加大寶的家長會;抽一天時間,帶大寶出去看一場電影、單獨陪大寶出去一次遊樂園,都會讓大寶覺得父母依然愛自己。既能融洽家庭關係,又能讓兩個孩子友好相處。
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有二寶的家庭,壓力更大,教育孩子的責任也更大,所以在生二寶之前,父母就要做好準備,這個準備包括經濟上,思想上和教育上的。
二寶教育是老問題也是新問題,因為時代變了,教育理念和方法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獨生子女之前的多孩時代的教育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下的教育了,所以二寶父母一定要加強學習,不斷探索新時代育兒理念和知識,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構建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