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已經落下帷幕,接下來就是等待高考分數公布、各省的本科批投檔線出爐,在投檔錄取之前,考生們還要做最後一項工作,那就是填志願。
每年高考發榜時,關於省份間錄取難度差異的問題總會引起一番討論。我們以2019年高考為例,來看看各省考名校難度到底差別多大。
提起高考,總說河南人太難了,我們河南考生多分數高,相比其他的城市教育資源不發達,壓力卻比其他好多城市大的多,但是究竟從數據上來看,河南考生的上名校難度究竟比別的城市難多少?
2019年青海、寧夏、北京和海南四省高考報名人數不超過6萬,文史本科批次線位次在1萬名以內,理工類本科批次線位次在3萬名以內。四川、山東、河北、廣東和河南五省文史類本科批次線的位次均超過5萬名,廣東省和河南省的理工類本科批次線更是遠在20萬名之外。
不同省份報考人數的巨大差異,導致各省間存在著「同分不同命」的現象。但這一現象究竟有多嚴重?考生最終錄取學校的層次又有多大程度受到生源地的影響?
由於不同省份的高考科目、試卷和總分不盡相同,顯然無法直接比較高校在各省份之間的投檔分數線。各省參加高考的人數同樣具有巨大差異,少則幾萬,多則超過百萬。考生人數決定考生位次,考到河南省第1000名和北京市第1000名的難度迥異,因此單純比較位次同樣是不合理的。
本文將分數所對應的位次除以該省本科批次線所對應的位次,將所得的錄取百分位作為各省間橫向比較的對象。通過這樣的處理方法,以規避掉高考試卷本身和各省人數差異這兩個變量。
在對比時,取0.5%、1%、5%、10%這四個位次,通過分析同一位次不同省份的考生最終可以選擇哪些高校,從而直觀呈現各省考生在高考錄取時的難度。
我們簡單地以北京市和河南省為例,可以發現相同位次存在著「降維打擊」。在北京1%位次的理科生依然可以上清北的情況下,河南這一位次的理科生只能選擇武漢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當10%位次的北京文科考生被東南大學錄取的時候,該位次的河南考生只能就讀於一所「雙非」高校。
這樣「同分不同命」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現象?在其他省份之間不同位次的考生究竟有多大的差別?本文嘗試著基於高校在各省的投檔分數線,通過分析批次線、分數段等信息,對此進行一番探索。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各大高校在各省投檔線不盡相同,所以統計處理後的上述四個位次所對應的分數並不能吻合全部投檔線,因此選擇投檔線分數剛好達到或者是最接近這一位次要求的高校。
本文只統計普通本科批,不包含提前批、藝體批、各類專項計劃、綜合評價、自主招生等特殊招生類型。此外本文的結論立足於「考到了這個分數線有能力上某所大學」,並不代表實際錄取結果。
京津滬三市考生最幸福!經過統計,全國只有北京市0.5%位次的考生可以考上清北,天津市和上海市位次在0.5%的考生可以上除了清北之外的任何一所高校。在文史類考生中,其他省份的0.5%考生基本無緣清北復交人五校,不過可以選擇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理工類考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在與清北復交擦肩而過的情況下,多被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錄取。
在理工類考生中,四川、山東、河北、廣東、河南五省的0.5%考生位次排名已經在800名之外,直接無緣清北華五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只能被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錄取。人口大省河南省前0.5%考生甚至無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同濟大學。
北京和上海1%位次的考生依然是最幸福的。這一位次的文史類北京考生除了清北兩校,分數可以滿足其他任何高校;理工類北京考生依然可以喜提清北。上海1%位次的考生同樣可以選擇清北之外的任何高校。天津、江蘇和浙江考生也是十分幸福的,這三地1%位次的考生可以被南京大學或浙江大學等「華五」高校錄取。
其他省份該位次考生的主要去向為TOP20高校。文史類考生多被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錄取,理工類考生多被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錄取。
0.5%和1%這兩個位次究竟有多大差距?單純從分數來看,各省內這兩個位次的分數其實只是7-17分的差距,但是位次卻已經拉開了距離。高校在各省的招生數量是固定的,雖是相差了十幾分,被錄取的院校還是有一定的差別。不過省內兩個位次的差別遠沒有省際兩個位次的差別大。
什麼位次才可以去清北華五?總結起來,北京理工類1%去清北,上海1%去復交,津蘇浙1%去華五其他三校,其他省份1%位次考生無緣華五,另謀他校。
以軟科2019年中國最好大學生源質量排名為參照,在5%這一位次,幸福的上海考生大多投入了除復交之外另外三所華五或者人大的懷抱,當然也不排除部分不願離滬的學生選擇了本地的同濟大學。這一位次的北京考生不再佔有相對優勢,雖無緣華五,不過依然可以選擇軟科生源質量第10名前後的上海財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熱門高校。天津考生可以選擇生源質量排名為10名之後的南開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
其他省份這一位次的考生大部分只能選擇生源質量排名在30名甚至40名之外的高校。廣東與河南二省5%的考生位次已經在萬名之外,主要被蘭州大學、吉林大學等偏遠地區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或是武漢理工大學、西北大學等「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錄取。
這一位次的考生有很大的選擇餘地,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高校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受地理位置、分校區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一些「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最低投檔線低於部分「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一些省份5%位次的考生依然有機會被一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錄取。此外,像華東政法大學這種地處熱門地區的「雙非」高校投檔線比肩不少「雙一流」。
10%位次的北京考生可以盡情選擇東南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當然也有不願離京的考生選擇了北京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上海考生同樣可以選擇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相比之下,在四川和廣西,只有1%位次的考生可以被東南大學錄取;貴州也需要進入1%位次,才能被四川大學錄取;同樣在河南,只有1%位次的考生才能考上西安交通大學,可見京滬考生的「幸福」指數。
江蘇、福建、廣東、重慶等省份的理工類考生可以選擇蘭州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這一位次的河南、河北等省分文科考生幾乎無緣「雙一流」,多被山西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審計大學、河北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相對較為優質的地方高校錄取;不過理科考生還能再選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昌大學等「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報考。
這一位次呈現兩個分水嶺,一是不同地區的考生報考差距加大,二是文理兩科之間擇校差距加大。北京上海的錄取院校領跑全國,江蘇、福建、廣東等地考生依舊可以選擇「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河南、河北等省份文史類考生漸漸無緣「雙一流」,理科考生雖然擇校範圍變小,但依然可以選擇一些「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考生人數、高校招生名額等各種各樣的因素,的確導致了各省考生雖有相同位次卻無法考入同一層次高校的情況。
京滬地區的考生得益於考生人數少、本地高教資源豐富等優勢,不僅在考取清北華五等頂尖名校時相對更有利,再往後到10%這個層次,省際差異甚至進一步擴大,10%位次的考生可以選擇其他省份5%、甚至1%才能被錄取的高校。當北上的考生可以穩穩地選擇全國TOP20的大學時,河南等省份這一位次的考生已基本無緣「雙一流」大學。大部分省份這一層次的考生,如果想讀一流大學,只能選擇位置相對偏遠的高校,或異地分校區。雖然本文並沒有進一步往下分析20%、30%及以後的情況,但不難猜出後面層次會繼續延續之前的趨勢。
從各省的橫向比較來看,「同分不同命」的問題是否可以解決,應該如何解決,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本文通過列舉不同層次的高校以求直觀呈現各省錄取的難度差異,但高考志願填報應綜合考慮所學專業、自身興趣、個人規劃等因素,而不應「唯名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