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劉三吾站在行刑隊前,回想起明太祖任命他主持丁丑會試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劉三吾一代大儒,一生坦蕩,一直被維持著德隆望尊的形象,一心想把大明朝被朱元璋屠戮的快乾淨的公務員崗位上種上幾茬新鮮的韭菜,沒想到就在78歲的那個二月翻了車。
南榜事件
51名進士,竟然全是南方人,劉三吾作為主考官,又是湖南籍貫,自然引起了紛紛議論,一時間收錢行賄,徇私舞弊之罵名不絕於耳。朱元璋淮左布衣出身,深知考學乃是屌絲逆襲的唯一出路,於是立刻差人進行複查,沒想到這群愣頭青最後查出來一個劉三吾秉公辦事,南進士真才實學的結果來,著實讓北人的面子上過不去。
有一說一狀元榜眼探花都是朱重八硃筆御批的,眾人什麼水平朱元璋心裡應該有點筆數,然而此刻北方學子的無能狂怒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甚至北方官員也怕自己斷了鄉黨申請複查,於是朱元璋不得已動用刑部,捉拿劉三吾並拷打出了一份科考舞弊證詞,活齊。隨後朱元璋以查處胡惟庸餘黨的名義流放了劉三吾,對其他考官及第一批覆查人員處以極刑,唯一被判定為舞弊之名的,是只存在了二十天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狀元陳安仲,車裂。
北榜事件
早年不幸多導致性格極端,朱元璋就是典型案例,當年,為補充大明被薅盡的羊毛,朱元璋兼職主考官錄取了61名進士,還全是北方人。數據不說謊,一時的糾偏掩蓋不了自己手下各科進士一共有867人南方人620人的結局,七成進士出身南方本身也會體現出問題。被憤怒的北方考生推到的刑部大門背後是「北方出將,南方出相」的事實。
朱元璋身後五百年,終於有人對這個現象做出來最科學的解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自安史之亂到衣冠南渡,南方早已在經濟實力上吊錘北方,更加發達的經濟使南方人早早的擺脫了面朝黃土要為生計奔波的日子,更多的在教育上砸錢,更加完善的的教育制度,比北方治經更適合科舉的江南自帶的才氣buff,南方考生碾壓北方人只是時間問題不過恰好悲催的撞上了朱元璋。
第二年,朱元璋取消了全國統一划線,分為南北榜分別取士隨後統一參加殿試,高考同分不同命的大幕,在這一刻悄然開啟。在日後,南北榜在原來的思想上不斷進行完善,包括正統皇帝的北中南榜,康熙皇帝的按照省份生源錄取等。
高考的槽點一,早在那時就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早在朱洪武之前, 南北方的高考撕逼就開始了,不過當時撕逼的源頭不是地域,而是科目:
率先發難的是山西大漢司馬缸,呸,司馬光。他認為當下的綺麗的文風和華而不實的詩詞歌賦會往小裡說會影響考生的思維品質,把面子工程當根本,往大裡說就是全社會追求浮華,敗壞社會風氣。於是司馬光建議廢除詩賦,考經史,並提出逐路取人的建議。看上去只是普普通通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34;法克&34;
如此感人肺腑的真心話打動了神宗,於是科舉變成了《論語》《孟子》+《五經》,而詩賦永遠滴離開了我們——————看著眼熟麼,新的槽點出現了
「題材不限,詩歌除外」
回顧大宋撕逼案和劉三吾的高考事件,一方面是唯才是舉有利於國家的發展,一方面形成了壟斷使得大量基層人民難以翻身埋下了社會動亂的禍根,是利是弊就看怎麼取捨了,反正一個良好的政府,就要做到社會的平衡,不是嗎。
最後一句送給無數即將踏上考場的學弟學妹們:
禹門已準千尺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明年次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