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不同命!請給廣大初三學生一個公平的選擇權!堅決反對指標到校!」網友@幸福牛牛媽咪等在廣州市教育局官方微博上的留言,反映了相當一部分應屆初三學生家長的訴求。
最近,廣州市教育局擬將30%的示範性高中招生指標,直接分配到400所初中,還可降低30分錄取。從今年起,越秀、海珠和荔灣三個老區還打算實行分區招生。這項還在徵求意見階段的中考新政,不僅網民議論紛紛,前天還有一批初三學生家長以影響教育公平為由,到市教育局遞交意見書,希望政府重新審定政策。
這項新政,觸及到了本以為可以公平競爭優質高中學位,包括為擇校或讀貴价民校付出代價的在讀初中生(尤其是初三準畢業生)的切身利益。不僅指標到校引發爭議,還有網友認為,這樣的改革,只能讓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的越秀區受益,讓官家子弟最集中的地區受益,它動搖了全市初中生原來可以通過考試公平競爭的根基。
是耶?非耶?
還有一種不太強烈的聲音在說。例如網友「靜夜單簧管」表示:我是支持派,給了我們這些只能電腦派位去差學校,沒有錢交贊助費,沒條件讀貴族民校的學生相對公平的機會。
事實上,中考政策變臉,有輸家也會有贏家。贏家是中等、較差學校的優等生,他們可以不和其他學校競爭,即可進入示範性高中;輸家是好學校、成績中上的臨界生,因為他們可能被「指標生」擠到其他學校。其實,廣州擬推行這項中考新政並非什麼新鮮事,且不說浙江等外省,就在廣東省內的珠海、東莞、中山等地,他們把指標分派到校已經多時,一些地方分配指標過半,甚至100%分配到校,有業內人士分析:此乃大勢所趨。
我以為,有教無類。新政的本意在於遏制擇校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僅有利於初中均衡發展,也是推動高中優質資源均衡化的一種嘗試。需要指出的是,無論什麼新政,公平是沒有絕對的,政府教育在管理上只能考慮到大部分人的公平。指標到校,表面上看好像不公平,但目前也只有這樣,才能彌補更多初中生在接受義務教育方面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或許,指標生到校,還可以讓同學們少點壓力,讓同學們從容一點學習,讓素質教育真正回歸校園。
當然,我並不認為這項新政應該立即推廣,這樣的話就太倉促了。如果這邊才徵求意見,那邊就馬上實施,也確實不太公平。在這個問題上,我看有網友的建議有道理:指標到校需設置三年緩衝期,給學生和家長們留下充足的選擇空間,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除了不要「一刀切」,我再提點建議:要推動教育均衡、遏制擇校亂象,還需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縮小不同學校之間師資質量、硬體建設等方面的差距。還有就是堅決取消擇校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