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的世界意義

2020-12-14 中國教育新聞網

李吉林和孩子們在一起。李慶明 供圖

情境教育是典型的「中國製造」,它恰如其分地處理了傳統文化和國外理論學說的關係。李吉林的學術著作已由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翻譯出版,情境教育開始受到國際關注。

李吉林老師不久前離開了我們,除了震驚和錯愕,我思慮得更多的是,我們將如何繼承情境教育這份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

教育家是用偉大的心靈書寫教育傳奇的老師。毫無疑問,李吉林就是這樣的教育家。她常常以詩喻教,在《是教師,也是詩人》中寫道:「教師也在用心血寫詩,而且寫著人們最關注的明天的詩——不過,那不是寫在稿紙上,是寫在學生的心田裡。」情境教育就是李吉林用畢生心血和智慧寫就的一部兒童教育的「中國史詩」,它構建了一個獨具中國特色又有世界意義的兒童教育體系。

情境教育的國際學術視野

沒有多少長期紮根一線的小學教師像李吉林那樣深刻地關注教育的哲學基礎。據我所知,盧梭、杜威,尤其是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在情境教育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

例如盧梭就認為,環境雖然對人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但人決不是環境的犧牲品。除非後者與兒童自由、自然和自動的本性相契合,否則就沒有任何意義。一旦環境有可能成為兒童主體的異己物,就有必要幫助他們掙脫這種樊籬(尤其是城市文明)而走向自然,使兒童在自然中率性任真、自然發展。情境教育部分認同這一點,李吉林曾說:「在國外,自然主義課程論的倡導者盧梭設計的課程大部分都是在自然界進行的,他甚至認為受了15年教育以後,對於生活有了一定的準備才能到腐化的城市去而不受汙染。」

杜威100年前曾來過中國,包括南通。我發現,李吉林是讀過杜威的大量著作的,而且寫下了密密麻麻的筆記。她曾親口告訴我,有一位杜威的嫡傳弟子在廣州聽了她的課後激動不已地跟她說找到了知音。的確,我們一點也不難從情境教育的學說中尋覓到杜威兒童中心主義、活動課程、單元設計、生活教育、問題情境教學等主張的大量因子。這些值得李吉林的後學好好發掘、總結和提煉。

當然,在哲學上對李吉林情境教育影響最大的是馬克思。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生命活動與其置身於其中的環境是交互作用的,人的生命活動是體現人的全部本質力量的自由創造和自我實現的歷程,否則,環境就會成為一種壓迫的、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異己力量。所以,馬克思認為,要改變環境和人自身,就必須實現「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正是基於此,李吉林才把「情境」稱為「人為優化的環境」「兒童能動地活動於其中的環境」。她說:「情境教育是依據馬克思關於人在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統一中獲得全面發展的哲學原理構建的。」「這種根據教育目標優化的環境,這種充滿美感和智慧的環境氛圍,與兒童對知識、對審美、對情感的要求是相吻合的。進入這樣的情境,兒童的情感、心理必然會發生共鳴,促使兒童在現實環境與活動的交互作用的統一和諧中,獲得全面發展。這種人為優化的情境,促使主體的能動活動與現實環境優化的統一,激發兒童潛能與培養塑造的統一,最終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充分發展的統一。」

情境教育還廣泛吸納實證科學領域的先進成果,使之具備了堅實的學術基礎。例如在腦科學方面,情境教育回應國際教育呼喚「右腦革命」的要求,主張在不排斥左腦學習功能的前提下,根據右腦對感知覺、審美、直覺和創造性產生特殊作用的理論,創設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生動可感的情境,激活右腦,「形成大腦兩個半球交替興奮……從而巧妙地把兒童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感性活動與理性活動、言語活動與非言語活動結合起來」,進而「挖掘大腦的潛在力量」。40年來,李吉林最倚重心理學理論的支持,使情境教育實驗帶有濃鬱的心理學色彩。但與眾不同的是,情境教育並不盲從任何心理學理論,或將它們簡單拼湊,而是圍繞情境創構這一核心,紮根教育實踐的沃野,憑藉實踐者得天獨厚的感受、直覺、洞察與冥思,經過一番創造性轉換,獨具慧眼地將暗示與無意識理論、現代情緒理論、場論心理學理論、角色理論、情境認知理論或情境學習論等融會貫通,提煉出包含四大基本原理(暗示誘導、情感驅動、角色轉換、心理場整合)、四大領域課程(學科、主題大單元、野外、銜接)、五大操作要素(情感為紐帶、生活為源泉、思維為核心、藝術為手段或境界、活動為根基)等在內的完整體系。

情境教育的本土文化自覺

情境教育是典型的「中國製造」。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說:「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植根於中國的大地,是有中國特色的。」「情境教學……的『情』和『境』都深深地刻上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烙印。」情境教育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恰如其分地處理了傳統文化和國外理論學說的關係。情境教育在吸納世界優秀教育思想和學術成果的同時,準確把握並創造性借鑑了中國意境(或境界)學說,深得古典意境文化之真髓。

情境是情境教育的核心概念,但它和杜威說的「思維起於直接經驗的情境」裡的「情境」、格式塔心理學提出的「問題情境」裡的「情境」以及當代頗具生命力的情境認知論或情境學習論所說的「情境」,都不是一個概念。西方語境中的情境概念,主要是指一些客觀的、與某一事件相關的整個情景、背景、場景或環境,而且人的心理與這種客觀情境的關係,主要是一種認知的反映關係。李吉林使用的情境一詞,則是一個獨特的中國語彙,內涵極為豐富,它是「情」與「境」和諧統一的產物,其背後折射的是中國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情理交融的審美化或藝術化人生的立場與態度。教育教學活動創設的情境在李吉林看來,應當是有情之境、自然之境、睿思之境、審美之境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

中國文化的核心可以說是意境論或境界論的。哲學家蒙培元在《心靈超越與境界》一書中曾說:「中國哲學所講的,主要是以情境、意境為內容的境界。相較之下,王國維『境界說』雖然是講詞學,卻更符合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國哲學所說的『真』既不是邏輯的『真』,也不是實證知識的『真』,而是生命存在的『真』。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思的基本特徵是『清楚明向』,這句名言,……代表了西方哲學傳統。中國哲學也講思,但它決不會這樣講,它只能講『近思』(孔子語)、『慎思』(《中庸》)、『睿思』(《洪範》)、『反而思之』(陸九淵語)等。這不僅充滿了價值意味,而且歸根到底是『思其在我者』(孟子語)。『在我者』不是別的,就是人的存在,人的性情。所以這種思,不是邏輯的思,概念推論的思,或觀念論的思,而是自我直覺、自我體驗的思。這種思和情感體驗、意志活動,是聯繫在一起的,決不是西方哲學所說的『純思』。」哲學家李澤厚也說:「中國哲學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審美的而非宗教的……中國的傳統與此不同,是由道德走向審美。」也即「精神上的天人合一」。

李吉林熟讀中國古代文論以及王國維、宗白華、朱光潛、李澤厚等大家的中國哲學美學,心領神會,妙手拿來,天衣無縫地轉換成獨樹一幟的情境教育學說。李吉林曾用真、情、思、美來概括她的教育情境說:「『境界說』中的『真』『情』『思』『美』,我以為正是兒童教育所需。兒童是『真』人,教師應是『不失赤子之心者』。真景物實際上便是生活的真實,教育與生活相通,便是『真』的表現。即便是模擬的生活的情境,同樣給予學生一種真切之感。真人真景物激起真情感,才能激廣遠之思,進入美的境界,創造出美的果實。……所以,『境界說』不僅為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提供理論支持,而且可以進一步地支撐整個情境教育的研究。它蘊含著美學、心理學、創造學的最古樸的原理。運用它可以使小學教育真正走中國人自己的路,可以使兒童在接受初等教育過程中,在學習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過程中,潛在智能得以充分開發,精神世界得到豐富,完美人格得到培養。我以為這正是許多人所追求的初等教育的完美境界。」

確立情境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

李吉林生前著述頗豐,作為普通的小學教師,已屬難能可貴。她的學術著作也已由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斯普林格出版社翻譯出版,更是令人驚喜。不過,我認為,情境教育開始受到國際關注,也在情理之中。情境教育已成為公認的中國教育學派。李吉林走了,現在最需要的是全力發掘她的精神遺產,為打造情境教育國際化的品牌創造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召喚、催生一批積極傳播、豐富情境教育的新生代英才教師。情境教育的紮根研究範式以及李吉林本人的成長曆程,對於我國的教育家辦學,尤其是成就一代教育家的夢想,是很好的啟示。李吉林曾意味深長地說:「我沒有任何好高騖遠的奢想,想在教育理論上作什麼貢獻。但是我總覺得從自己的起步到今天,是從坎坷的小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來的。這表明實際工作者,只要虛心地拜理論工作者為師,堅持不懈地學習理論,腳踏實地、充滿信心地堅持實踐、探索,同樣可以為中國的教育科學研究做點事情。中國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教育科學實驗,就是要用最少的投入,讓佔世界各國兒童比例最多的中國兒童受到儘可能好的教育,使他們各方面的素質從小就得到培養和提高,從而能在21世紀的國際國內大潮中出色地到達勝利的彼岸。因此,我們就應該有具有中國特色的、又富有時代氣息的研究,使教育研究更具科學性、應用性、藝術性,並具有大眾性,能引導千百萬實際工作者充滿信心地在教育科研的寬闊大路上邁步,從而使億萬少年兒童受到全面的素質教育,成為社會主義的一代新人。」這可以視為對所有中國教師最誠摯、最懇切的告誡。

李吉林的學說樸素而深刻,細微而宏大,詩意而理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普通教師卓然成家的典範。我相信,一線教師只要像李吉林那樣,紮根田野,執著追尋,心無旁騖,反覆磨礪,深思冥想,提高悟性,必定能拾級而上,漸入佳境,不斷接近教育生活的本源,發現教育世界的真諦,產生教育理論的新見,成就教育大家的夢想。

(作者系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25日第3版 

相關焦點

  • 情境教育 中國的,世界的
    提出「兒童—知識—社會」這三個情境課程的維度,並概括為「以美為境界、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的操作要義。這對我國課程教學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情境教學的探索,到情境教育的構建,再到情境課程的開發,這就是李吉林教育思想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回到實踐的深入過程,也是李吉林教育思想的三部曲。
  • 董洪亮:情境教育理論的現實意義和未來走向
    當時當下,我們自然會將情境教育與中國基礎教育以至整個中國教育的現在和未來聯結起來,在整體上做出意義和價值的考量。這顯然是一件宏大的事情,是一件需要所有教育者共同參與的事情。我從情境教育與當前以及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現實關係這個角度,談四點體會。第一點是關於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問題。課程教學改革不但存在方法問題,在方法之上,更存在著改革的基本方向問題。
  • 情境教育:核心素養的發展範式
    那橫竿,其實是教育的高度、人生的高度,是意義和價值的高度。我常常想,李吉林創立了中國情境教育,情境究竟在哪裡?情境究竟靠誰去創設、構建?後來,我突然領悟:李吉林本身就是一種情境,豐富、深刻又極為生動,不妨稱之為「李吉林情境」。我們學習情境教育,不妨先從「李吉林情境」中去探究、領悟和發現。「李吉林情境」有許多情境因子,即情境元素和要義。第一是李吉林對教育事業的摯愛。
  • 情境教育專題 為兒童學習構建情境課程
    這時,我意識到教育的弊端是兒童成長的羈絆,是他們身心發展的桎梏。於是心裡琢磨著怎麼讓課堂豐富、生動起來,怎麼順乎兒童天性,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鮮明的目標驅動我開始了情境課程的開發。
  • 巧用教育戲劇策略 創設情境教語文
    而傳統的語文課堂缺乏真實的語言情境,課堂的時空比較局限,教學活動很少能和學生現實體驗、生活經驗相聯繫,這就造成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感受的「教育世界」與現實中的「生活世界」相隔離,限制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這一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地生根。教育戲劇將戲劇和劇場元素作為教學手段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入戲」「角色扮演」「靜像畫面」「論壇劇場」等方式讓師生參與到情境活動中來。
  • 構建情境教育兒童學習範式
    李吉林《兒童母語情境學習的理論與應用》《兒童情境學習範式建構的歷程》《兒童情境學習課程體系及操作》三本專著英文版由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德國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團翻譯和印行。來自國內外的52位知名專家與會,近30位專家在大會上作報告。本報特摘選李吉林及部分專家報告內容刊發,以饗讀者。
  • 中國情境教育創始人李吉林逝世
    今天下午三點零八分,中國情境教育創始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著名兒童教育家,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吉林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八十一歲。從教以來,李吉林花費了半個世紀時間探索小學教育的改革路徑,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
  • 【情境學習】南通高等師範專科學校第一所「李吉林情境教育實驗學校」 在海門區第一實驗小學掛牌設立
    為傳承發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兒童教育家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促進師範院校與小學之間的深度合作,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在海門區第一實驗小學掛牌設立「李吉林情境教育實驗學校」。9月26日下午,揭牌儀式暨教師情境學習共同體成立大會在一實小果仁劇場隆重舉行。
  • 開展情境教育前沿研究 促進情境教育創新發展
    來自江蘇、北京、上海、天津、甘肅、陝西、山東、江西等省市的百餘名專家學者、一線教師以及南通大學情境教育研究會負責人參加了研討會,共同緬懷李吉林老師,開展情境教育的前沿探索,傳承和發展情境教育思想。在「跨界對話:情境教育的前沿探索」研討單元,南通大學情境教育研究院院長王燦明教授深情回憶了李吉林老師生前親自策劃和具體指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情境教育與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實驗與研究」、成功構建兒童創造教育的情境驅動模式的過程,這一模式已在全國情境教育實驗區得到推廣並輻射到全國27個省市。
  • 構建兒童創造教育的「情境驅動模式」
    為積極推進情境教育與兒童創造教育的深度融合,我們歸納提煉出兒童創造教育的「情境驅動模式」,為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提供了一種全新視角和實踐路徑。它是依據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論,以情境建構為手段,以情境教學為方法,以情境活動為載體,在情境中滋養、激活和生發兒童的創造性活動,進而促進兒童創造力發展的一種創造教育模式(見圖)。
  • 情境教育讓語文教學「活」起來
    近日,在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逝世一周年之際,江蘇省南通市教育局委託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組織實施的南通市情境教育90後種子教師專項培訓拉開序幕。情境教育最早是由李吉林等人創立的獨特教學方法。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評價稱:「情境教育植根於中國的大地,是有中國特色的,情境教育的『情』和『境』都深深地刻上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烙印。」情境教育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恰如其分地處理了傳統文化和國外理論學說的關係,在吸納世界優秀教育思想和學術成果的同時,準確把握並創造性借鑑了中國意境(或境界)學說,深得古典意境文化之真髓。
  • 教育隨筆 開元故事法與情境教育
    開元故事法,主張根據孩子的興趣與需要選擇或創作故事,核心理念是:「仁愛共勉,忠誠表達,情境共鳴,多元寬容」。而且,我習慣以互動方式說故事,在故事情境中當小動物向公主求教時,開元樂於把自己當作公主,回答計算問題。這些故事,她每次聽完後會再聽,也就等於開開心心地做了很多道題,這就是情境教育。當然,我和開元說故事,玩遊戲,一起購物,都是普通的親子生活,主要不是為了教她算術。為孩子做情境教育,要有玩遊戲的心態,過程與樂趣為重,不要強求實時的教育效果。
  • 40年改革創新 情境教育再出發
    《40年情境教育在路上》新書首發11月13-14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報刊社、江蘇省教育廳、南通市人民政府主辦的「40年情境教育創新之路展示交流活動暨中國教育學會情境教育研修與推廣第三次培訓」在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舉行
  • 情境教育樹立教育改革卓越標杆
    遠在4000多公裡外的克拉瑪依,自2009年與「情境教育」結緣,如今已有29所學校的25000多名學生、1400多名老師從實踐推廣中受益。與改革開放同步,著名兒童教育家、通師二附李吉林老師創設的情境教育研究之路走過40個春秋。13日起, 中國教育學會在通舉辦40年情境教育創新之路展示交流活動。
  • 李吉林 將教育放入「情境」
    這是2017年6月,在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時,專家組對著名兒童教育家,全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李吉林的評價。這一次,她的「情境教育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榮獲特等獎。今年適逢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情境教育」發展的40年。
  • 南通情境教育英文版叢書引發關注
    南通網訊 (記者王瑋麗)26日從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斯普林格出版社傳來好消息,該社出版的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兒童情境學習叢書(英文版)受到世界各地讀者歡迎,電子版下載量不斷攀升。截至目前,累計下載3800餘次,多次在社交媒體被提及,並被Scopus資料庫收錄。
  • 大師逝去,最後目光定格在「情境」——追記情境教育創始人、著名...
    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顧明遠第一時間發來唁電:「情懷教育深愛兒童堅守三尺講臺教書育人;紮根大地不斷創新首創情境教育理論體系。」儘管要到20日上午才舉行遺體送別儀式,但記者下午5時在南通殯儀館看到,前來弔唁的人群已是絡繹不絕。遺像上的中國情境教育創始人、著名兒童教育家、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李吉林老師安詳地注視著遠方。
  • 李吉林:40年情境教育的創新之路
    我帶孩子走出封閉的課堂,孩子們睜大眼睛看著這五彩斑斕的世界,發現了世界竟是如此美麗、神秘。我覺得我真是把孩子帶進了天賜的智庫。兒童觀察周圍世界獲得充滿豐富的審美感受。孩子們感動其中,激動其中,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 【思政教學】情境教學的教育價值意蘊 ———基於關懷倫理的視角
    情境教學強調人與特定情境之間的有意義互動,主張通過體驗、探究、發現來建構知識,發展能力,養成品格,而情境,就類似一個真實生活世界的綜合「建模」。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教育實踐中對於情境與情境教學廣泛卻不嚴格的使用,卻使得真正關涉情境與情境教學本質的教育價值意蘊被有意無意中遮蔽,最終使得其沒能獲得恰如其分的理解與運用。
  • 「情境理論與情境哲學論壇」綜述
    Words, Worlds, and Situations語詞、世界與情境佩裡教授的主題演講以「Words, Worlds, and Situations」(語詞、世界與情境)為題,系統梳理了情境語義學與情境理論創生與發展的來龍去脈。他首先以歷史上邏輯學家們對「關係」的處理為線索,對學術史進行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