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迅 通訊員 趙林
日前,知名藝人王俊凱工作室發表微博稱,2020年12月29日王俊凱抵達海口後連夜進行彩排,凌晨結束彩排後突發頭暈,並伴有視物旋轉和噁心嘔吐,經醫生診治後,考慮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也稱「耳石症」。消息一出,引發大眾關注。
記者走訪江城多家醫院發現,門診眩暈患者中很多是耳石症,近年來更是悄悄「盯上」了年輕人,其中熬夜黨、低頭族等都是高發人群。專家昨日提醒,年輕人平時要多關注身體,別疲勞作戰,娛樂時也應儘量減少乘坐刺激的高速遊樂項目。
女子連續熬夜突發頭暈
32歲的程女士家住漢陽,在沌口一家公司任中層管理人員。半個月前,程女士起床時突然覺得天旋地轉,人像失重一般,歪倒在床上起不來,還伴隨噁心、嘔吐。好在平躺休息一會,頭暈有所緩解。此後,這種眩暈的毛病一直跟著她,平躺著沒事,一起床或一翻身就發作。
害怕自己是中風,上周,程女士趕到武漢市漢陽醫院眩暈門診。該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周春亭為她排除了頸椎病、腦血管病變等問題,懷疑可能是「耳石症」。隨後,通過變位及翻轉試驗,捕捉眼球放大100倍後的震動圖形,果然證實耳朵裡的耳石已「脫軌」,確診為耳石症。
程女士很納悶,好好的「耳石」怎麼就掉出來了呢?周春亭詢問發現,程女士上有老、下有小,近來3歲的女兒生病,她要上班還要照顧孩子,連熬了幾個通宵,身心疲憊。
「都是熬夜睡眠不夠惹的禍。」周春亭分析,熬夜睡眠不好,植物神經功能容易紊亂,使內耳的小動脈發生痙攣、缺血,從而導致耳石症發生。當日,醫生為程女士做了復位治療。
年輕人發病率明顯增高
「在所有眩暈患者中,1/4都是由耳石症引起的,尤其是轉頭、低頭、躺下翻身時眩暈感加重。」漢陽醫院神經內二科主任王朝暉表示,耳朵除了是人體的聽覺器官,還是重要的平衡器官之一,掌管著人的位覺。有一些碳酸鈣結晶的「小石頭」,平常貼附在橢圓囊囊斑上,當耳石從囊斑上脫落下來,人體就失去了正常的平衡感,發生眩暈,即耳石症。
連日來,記者走訪協和醫院、中南醫院、亞心總醫院的神經內科、耳鼻喉科門診發現,該病一般40歲後高發,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2倍。 雖以老年人為主,但近年來在年輕人群中發病有明顯增多趨勢。
「耳石只有20至30微米,脫落後掉到半規管裡『滑動』,刺激神經末梢,產生眩暈。」王朝暉表示,年輕人低頭玩手機、熬夜勞累、乘坐過山車等高速運動遊樂設施、外傷等都是常見誘因。由於長時間低頭,耳內供血不足,容易導致耳石脫落。如有熬夜、生活不規律等不良習慣,還會加重內耳血管痙攣,令天旋地轉的眩暈感越發嚴重。
專業治療可讓耳石歸位
雖然耳石症高發,但多位專家表示,市民不用太過擔心,治療耳石症的首要方法就是讓半規管裡的石頭「歸位」,重回自己的窩。
記者走訪了解到,江城部分醫院已引進高科技設備,通過儀器帶動患者模擬各種體位,捕捉眼球放大100倍後震動的圖形,鎖定「脫軌」的耳石,慢慢將其歸位,症狀即消失。王朝暉提醒,復位時每一個動作都可能誘發眩暈和眼震,所以治療時最好有家屬陪伴。
如何遠離耳石症?王朝暉表示,不要長時間伏案工作或一直低頭玩手機,另外要作息規律、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起床、翻身時不宜過快,少坐過山車等遊樂項目,飲食應以清淡為主,控制血壓,戒菸戒酒,季節交替時要注意保溫,避免感冒。此外,50歲以上女性要注意補鈣,預防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