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級職稱評選,該不該設置「教授學術委員會」的投票環節?

2020-12-16 小姐姐說教育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河南焦作17中女教師舉報學校職稱評選有黑幕,教育局:已入校開展調查》,說的是一個中學語文女教師,聲稱自己在高級職稱評選過程中受到了許許多多不公平待遇

她在社交網絡平臺上爆料說,個人以總分第2名晉級高級職稱的名額爭奪,但卻在最後「群眾」投票環節被刷下來。這次跟她一起參與高級職稱評選的老師總共有17名,高級教師的指標是6個,晉級的概率大約在3:1,而個人總分第16名的老師加上最後群眾投票卻順利晉級評上。

她的學校領導解釋說,這是因為她平時的人際關係「不好」,群眾投票環節都不投給她,所以最後總得分太低被淘汰。換句話說,她不懂評高級職稱的時候,需要跟「群眾」搞好人際關係。像那位個人總分才第16名的老師,一定是感覺到自己很可能要被淘汰了,於是提前去找這些群眾搞好「人際關係」,功不負有心人,這位老師最後得到這些「群眾」的大量投票,逆風翻盤成功晉級。相信類似的逆風翻盤案例,不僅僅只有這一位老師。

如果說高級職稱評選,到最後都是靠這些「群眾」投票來決定勝負的話,還要個人積分幹什麼。她認為不公平的地方有這四點:

第一,讓「群眾」投票決定別人的生死,個人積分再高也沒用。

第二,平時工作業績和成績都沒用,領導直言要搞人際關係。

第三,「群眾」投票環節不透明、不公開,有人可以暗箱操作。

第四,公示過程不嚴謹,缺乏有力監督和投訴渠道。

目前當地教育局已經在開展後續調查,相信很快會有調查結果公布。

當前的高校職稱評審,也是按照個人科研項目、論文、上課、留學經歷等,先設置一定的門檻和條件,類似於中學老師的「個人積分」,只有這些條件滿足了,才能去參與競爭每年為數不多的幾個「副教授」和「正教授」名額。最後一個環節跟中學的「群眾」投票環節驚人相似,也是叫一些正教授組成學術委員會,對申請高級職稱的教師進行不記名投票,這個過程也是不公開的投票。

所以,最終總會有一部分老師落選和失敗。高校教師評上高級職稱的概率會比中學老師高一點,大概是50%,也就是說,即使你達到了所有的條件,也未必就能評上職稱,不能評上職稱,就要繼續等待,就有可能出現更多不確定因素。

筆者今年有一位副教授同事,運氣好,今年拿到了一個國家面上項目,手上也有幾篇二區的論文,也有留學經歷,上課的教學工作量也都滿足了,終於可以參評正教授。比中學老師複雜一點,高校教師還要把這些材料送到外面學校進行評審,不過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本以為她的條件都滿足了,一定能夠在今年順利評上。後來一打聽才知道,今年有9個副教授都滿足評正高的條件,而且項目和論文都不分伯仲,單看條件很難以分出勝負。

有的副教授沒有二區SCI論文,卻拿到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有的副教授沒有國家面上項目,卻剛發表了一篇nature子刊,影響力巨大;有的副教授除了有一個面上項目和幾篇二區SCI論文外,還有一區SCI論文,教學還拿過國家級大獎;有的副教授有項目也有論文,而且還是系主任兼院領導身份;還有一個是從美國前10名大學引進的博士後,手裡有不少頂級期刊的論文和國外項目,可以說是神仙打架,難分勝負。

而筆者那位同事,就只有一個國家面上項目和3篇二區SCI論文,剛剛好滿足評正高的要求,跟其他申請人一比,才發現自己沒有背景,沒有關係,希望渺茫。在這種條件都滿足評正高的情況下,最後教授委員會的投票就極其關鍵,完全可以決定一個教師的最終命運。

可見,高校高級職稱評選過程,不該設置「教授學術委員會」的投票環節,應該按照教師們達到正高條件的時間先後順序依次評選,今年評不上,就排隊等到明年指標下來再評上,無需別人來決定你的生死,否則會被有些人利用規則的漏洞,私下搞人際關係,最終成為腐敗和賄賂的溫床。

相關焦點

  • 高校職稱評選潛規則:教授10萬副教授最低3萬
    該教授說,他認識的一名副教授想要評教授職稱,第一年由於出差沒趕上送禮而沒評上,第二年順應風氣送禮請客,結果順利評上教授。陸群分析:「從兩大不正常現象可以判斷出教師職稱評審過程中可能發生嚴重的、大面積的腐敗問題,一是本應高度保密的評委名單,變成了公開的秘密;二是本應與外界隔絕聯繫的評委,在評審基地可以隨意與外界保持聯繫。」
  • 高校職稱評選潛規則:教授10萬 副教授最低3萬
    很多時候,有沒有「打點」評委幾乎對於評上職稱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該教授說,他認識的一名副教授想要評教授職稱,第一年由於出差沒趕上送禮而沒評上,第二年順應風氣送禮請客,結果順利評上教授。他還透露,涉及評職稱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本單位的人事處,另一個就是評委。如果想要評職稱而條件沒有達到,可以「操作」的環節也是這兩處,一是人事處,把材料弄好,若有某個地方不合格,弄成合格;另一處就是評委,萬一有某項不合格,評委也可以投票通過。  即使條件都合格,也要找評委。因為評委有著絕對的權力,「你雖然合格,但評委可以認為你條件不夠硬,是勉強達標」,這樣也可以刷掉。
  • 中學女教師舉報職稱評選有黑幕什麼情況?事件始末詳情真相曝光
    據媒體報導,河南焦作17中一女教師在短視頻平臺爆料稱,學校在高級教師職稱評選上存在不公平。 中學女教師舉報職稱評選有黑幕 近日,河南焦作17中一女教師在短視頻平臺爆料稱,學校在高級教師職稱評選上存在不公平!當事人姚老師稱,自己個人總分第2名落選了,而個人總分第16名的老師加上各種投票卻成功晉級。姚老師稱,已將此事向山陽區紀委監委派駐教育局紀檢監察組反映。
  • 俄羅斯高校職稱的劃分大全,快點看過來!
    嚴格高校教師職稱資格評定,對保證高等教育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俄羅斯,副教授和教授的科學頭銜將在2016年由高級評估委員會授予。一個俄羅斯學位,一個科學研究的候選人,相當於哲學博士;一個學術性的科學博士,類似於德國持證教師的資格。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7月28日,記者從人社部獲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
  • 六位專家撰文探討:如何規範高校學術委員會
    理論上,學術委員會應從屬於教學委員會,然而目前的情況卻並不是這樣。 據我了解,國內高校的教學工作一般是由行政機構在主抓,而學術委員會則都在「講學術」,於是乎客觀上造成這兩者的兩張皮——校行政要把每天每課時的教學辦好,學術委員會的資深教授則往往忙於參加、組織和召開國內國際學術討論會。「一流教授不上課」、「搞教學的不如搞學術的」等問題就由此產生。
  • 高校教師會遭遇的7種奇葩職稱晉升方式!
    不過,這種正常模式只適用於層級較高和高級崗位較充足的高校。 以部分985高校為例,在很多學院,幾乎90%的教師都是副教授以上的高級職稱,只有新近兩三年入職的教師才是講師。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政解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7月28日,記者從人社部獲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
  • 高校教師職稱有哪幾個等級?湖南省高校教師如何才能評職稱?
    評職稱,對於這三個字教師們一定再熟悉不過了。隨著各地的職稱政策相繼公布,評職稱的熱潮也來臨了,不管是工程師、醫生還是教師,只要符合條件都會努力去評職稱,高校教師也不例外。職稱評審是指經過一定工作年限,在任職期內完成規定的繼續教育學時,以及具備相應的崗位業績,向本專業的評審委員會提交評審材料,經過評委投票決定是否具備高一級職稱資格。日前,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也公布了2019年度職稱評審計劃,所以今年想要評職稱的湖南省高校教師,是時候該開始準備了。咱們來了解一下高校教師職稱是什麼。
  • 教育部:高校教師評職稱,嚴打弄虛作假、學術不端
    教育部發布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暫行辦法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要求在該文件中,教育部門要求高校教師參加評審的所有材料應該保存10年以上,讓歷史可以被追溯到,這也是為以後翻看檔案和記錄留下印跡高校評職稱,你爭我奪高校監督方面對於已經上任的部分老師或者教授,應該根據群眾反映和檢舉,及時對其學術成果進行複查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學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
    7月28日,新京報記者從人社部獲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
  • 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師職稱到底該怎麼評?
    而7月底,兩部委又發布了高校職稱改革指導意見,正式把破五唯的關口移到了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工作上來了。那麼現在,破五唯就成了每一所高校、每一位老師要面臨的問題了。意見發布後,就有老師問我們未來職稱條件會怎麼改,我們的人事部門暑期也在抓緊時間研討。
  • 高校教授評級 取消正副教授職稱
    高校教授評級 取消正副教授職稱 推薦:「兩會」英語學習專題教授將不分正副只分等級共分13級,評選工作日前啟動3月4日,上海市政府網站發布消息說,教育部所屬各高校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教授評級定崗工作旨在體現收入差異性記者了解到,今後高校教授將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有正副之分。高校教師不論是正、副教授還是講師、助教,都將有不同的等級,總的級別達到13級。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原先高校的教授只要職稱一樣,就享受完全一樣的待遇,而且教授的各類職稱基本上都是終身制的。
  • 高校教授不再「一評定終身」、這類人才可納事業編!這個省再發力
    比如,高校教授將不再「一評定終身」,推行人才準聘長聘制度,建立人才評價退出機制,對於違反師德師風、學術品行不端或長期不認真履職、作用發揮不明顯的,取消高級職稱資格和相關人才稱號;建立完善海外人才職稱比照認定製度,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留學生等,可直接申報認定高級職稱
  • 職稱評選「比關係」?教育局回應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 實習生 慕宏舉)河南焦作一名語文教師公開舉報學校職稱評選不公平,引發關注。11月3日,新京報記者從焦作市山陽區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專項調查組已進入學校開展調查工作,發布舉報視頻的教師仍在正常上課。10月下旬,焦作市第十七中學一名語文教師在其社交帳號上發布信息,質疑學校職稱評選的公平性。
  • 職稱論文被指養肥部分學術期刊:不出錢很難刊發
    職稱論文遭遇詬病日久,人們年年罵,年年卻被無奈裹挾。日前,一名四川青年教師在網上發表「自白書」,再次痛斥職稱論文種種弊端,更激起了各界的討論和熱議:職稱論文到底該不該取消?  走形、變味、造假:這樣的職稱論文圖個啥?  一宗罪——醫生越來越不會看病,老師越來越不會教書。
  • 高校職稱評審追求學術GDP 能力考核變名額競爭
    在宋濤教授看來,這是一個很滑稽的角色,「第一是數數,第二也變成行政人員的一部分,因為平衡本身就是政治學的概念」。宋濤認為,籤字的都是學者,行政人員沒有在任何一個環節籤字,但這一切無法遮蔽行政化主導的「指揮棒」,簡單化、指標化對待教育,而專業的學術評價則被淡化,「行政權力幹擾了學術權力」。武漢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胥青山教授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
  • 2021年度山西高等學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通知(附相關政策文件)
    各高校要按照政策規定成立本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負責與學術委員會認定本校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負責本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的各項具體工作。高校對本校職稱評審承擔主體責任。  申請組建中級、初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的條件以及核准備案的具體辦法,按照職稱評審管理權限由國務院各部門、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以及具有職稱評審權的用人單位制定。  第九條 職稱評審委員會組成人員應當是單數,根據工作需要設主任委員和副主任委員。按照職稱系列組建的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不少於25人,按照專業組建的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不少於11人。
  • 中小學教師職稱稱謂將統一 正高級相當於教授
    「特長生、補錄環節易滋生腐敗」解讀:目前,大學招辦主任的權力究竟有多大?「高校內部招生錄取的主要權力在招辦。」昨日,楊東平介紹,目前高招是大批量集中錄取,此外還存在操作主觀性較強的特長生、補錄環節,在楊東平看來,這些環節往往滋生高考腐敗,而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接受調查一事可能是其中的最新案例。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帽子」、項目、獎項等學術榮譽、資源容易向少數官大、資深的教師集中,對高校青年教學科研工作者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江蘇一高校學科帶頭人告訴記者,他發現每年在國內高質量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有他署名的論文中,有約三分之二他自己並不知情。「莫名其妙就收到論文錄用通知,部分論文的通訊作者至今仍未與我聯繫。」但青年教師發論文卻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