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河南焦作17中女教師舉報學校職稱評選有黑幕,教育局:已入校開展調查》,說的是一個中學語文女教師,聲稱自己在高級職稱評選過程中受到了許許多多不公平待遇。
她在社交網絡平臺上爆料說,個人以總分第2名晉級高級職稱的名額爭奪,但卻在最後「群眾」投票環節被刷下來。這次跟她一起參與高級職稱評選的老師總共有17名,高級教師的指標是6個,晉級的概率大約在3:1,而個人總分第16名的老師加上最後群眾投票卻順利晉級評上。
她的學校領導解釋說,這是因為她平時的人際關係「不好」,群眾投票環節都不投給她,所以最後總得分太低被淘汰。換句話說,她不懂評高級職稱的時候,需要跟「群眾」搞好人際關係。像那位個人總分才第16名的老師,一定是感覺到自己很可能要被淘汰了,於是提前去找這些群眾搞好「人際關係」,功不負有心人,這位老師最後得到這些「群眾」的大量投票,逆風翻盤成功晉級。相信類似的逆風翻盤案例,不僅僅只有這一位老師。
如果說高級職稱評選,到最後都是靠這些「群眾」投票來決定勝負的話,還要個人積分幹什麼。她認為不公平的地方有這四點:
第一,讓「群眾」投票決定別人的生死,個人積分再高也沒用。
第二,平時工作業績和成績都沒用,領導直言要搞人際關係。
第三,「群眾」投票環節不透明、不公開,有人可以暗箱操作。
第四,公示過程不嚴謹,缺乏有力監督和投訴渠道。
目前當地教育局已經在開展後續調查,相信很快會有調查結果公布。
當前的高校職稱評審,也是按照個人科研項目、論文、上課、留學經歷等,先設置一定的門檻和條件,類似於中學老師的「個人積分」,只有這些條件滿足了,才能去參與競爭每年為數不多的幾個「副教授」和「正教授」名額。最後一個環節跟中學的「群眾」投票環節驚人相似,也是叫一些正教授組成學術委員會,對申請高級職稱的教師進行不記名投票,這個過程也是不公開的投票。
所以,最終總會有一部分老師落選和失敗。高校教師評上高級職稱的概率會比中學老師高一點,大概是50%,也就是說,即使你達到了所有的條件,也未必就能評上職稱,不能評上職稱,就要繼續等待,就有可能出現更多不確定因素。
筆者今年有一位副教授同事,運氣好,今年拿到了一個國家面上項目,手上也有幾篇二區的論文,也有留學經歷,上課的教學工作量也都滿足了,終於可以參評正教授。比中學老師複雜一點,高校教師還要把這些材料送到外面學校進行評審,不過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本以為她的條件都滿足了,一定能夠在今年順利評上。後來一打聽才知道,今年有9個副教授都滿足評正高的條件,而且項目和論文都不分伯仲,單看條件很難以分出勝負。
有的副教授沒有二區SCI論文,卻拿到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有的副教授沒有國家面上項目,卻剛發表了一篇nature子刊,影響力巨大;有的副教授除了有一個面上項目和幾篇二區SCI論文外,還有一區SCI論文,教學還拿過國家級大獎;有的副教授有項目也有論文,而且還是系主任兼院領導身份;還有一個是從美國前10名大學引進的博士後,手裡有不少頂級期刊的論文和國外項目,可以說是神仙打架,難分勝負。
而筆者那位同事,就只有一個國家面上項目和3篇二區SCI論文,剛剛好滿足評正高的要求,跟其他申請人一比,才發現自己沒有背景,沒有關係,希望渺茫。在這種條件都滿足評正高的情況下,最後教授委員會的投票就極其關鍵,完全可以決定一個教師的最終命運。
可見,高校高級職稱評選過程,不該設置「教授學術委員會」的投票環節,應該按照教師們達到正高條件的時間先後順序依次評選,今年評不上,就排隊等到明年指標下來再評上,無需別人來決定你的生死,否則會被有些人利用規則的漏洞,私下搞人際關係,最終成為腐敗和賄賂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