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者跟我說了一件事,讓我震驚不已。
有兩名高中生高考結束後,選擇了離開人世。
他們在高樓一躍而下,帶著靈魂離開了世間,只留下一身軀殼。
這段時間有許多人在討論這件事,但只有一個話題:
「他們兩個太自私了,一點都不為父母著想」
卻沒人心疼那兩名學生,也不會去在乎他們背後發生了什麼,他們為何這樣做。
讀者跟司機師傅聊起這件事,司機師傅說:
「他們太自私了,有什麼問題不能跟父母去商量解決」
我相信很多人心裏面都是這個答案,拿著這個答案去指責這些「傻孩子」,以展示自己的「好心態」。
我在想,如果問題真的能夠商量著解決,或許也不會造成這樣的後果。
人啊,總是在犯錯之後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從而去懺悔、道歉,祈求原諒,但這有什麼用。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更可悲的是,有些人童年都沒過完,人生就走到了盡頭。
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表過這樣一組數據:
「中國每年約有10萬起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分鐘就有2個青少年是因自殺死亡的,其中還有8個人自殺未遂」
自殺已經成了一種高頻事件。
還有一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的數據也表明:
「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
這每組數據看著都揪心不已,因為數字的背後是無數條生命,也隱喻著無數道傷。
2016年6月有一則新聞,驚動的全國人民。
直到今天,這件事依舊被人們討論著。
剛畢業的小斯,與父親外出時趁父親不注意,跑到了河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那天發生時,他的QQ空間連續發布了很多條動態。
原來啊,他早就預謀好了,要如何離開這個世界。
在他離世之前,他寫了一封近3000字的遺書。
遺書中的內容,大多是對家庭的抱怨和控訴。
這讓我徹底明白,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寫道:
「有一次我爸心情不好, 我吵著要喝花生牛奶,,他一巴掌把我鼻血打了出來。
他對我非常嚴格,我考98分都會被罵,夾菜姿勢不對、吃飯打嗝都會給我來一巴掌。
他問我英語學懂了沒,我如果說學懂了,他就會對我說:
「不要驕傲,你只是半桶水而已」
我如果說沒懂,他就會說:你這學期都學了什麼?
他總對我說:我這是對你好啊,都是愛你啊,不苦的話怎麼能成功!
怪我情商太低,我感受不到你對我的愛,反而越來越反感我爸了。
有一次故意考差了,我爸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你是不是不想讀了?別浪費老子的錢」
從那以後,我就知道,我的人生以後都會很黑暗」
他的人生真的就黑暗了,因為他再也睜開雙眼了。
小斯的遺書引起了網友們的共鳴:
木心說:自殺者都是被殺的。
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因為我相信世界上沒有想死的人,只有走投無路的人。
許多人會說:父母辛辛苦苦養他那麼大,他走了父母怎麼辦?
我相信自私都是雙向的,自盡的人若是自私,那些逼他上絕路的人更是自私。
有讀者問父母:怎麼看待高考結束自殺的學生?
父母對她說:「我們說難聽的話不都是為你們好嗎?你們有什麼壓力?
父母罵你難道有什麼不對嗎?你怎麼一點都不理解我們!」
「我不理解你們,你們何嘗理解過我」這是無數子女想說的話。
若他們不自私,就不會只顧及自己的感受,拼死護住自己的陳舊觀點,也不會把孩子的感受置之不理。
若自殺的人是自私的,那自以為是的人呢?
有人寫過這麼一篇短文,題目是:自殺的人如此自私。
其中有兩句話充滿了責備:
「你可能沒有想到,自己對不起的人有多少。
生你養你的父母,昨天才見到的家人,還有你家的貓。
你想過嗎,你死了,他們怎麼辦?」
我相信絕大多數想過結束生命的人,都曾想過這些問題吧。
我曾經問過一位想結束生命的讀者:
如果你走了,愛你的人怎麼辦?
她說:「我覺得我活著是他們的負擔,或許我走後他們就能輕鬆了吧。
至於那些真正愛我的人,他們應該會尊重我吧」
當人把活著當成一種罪的時候,生存便顯得毫無意義。
正如小斯一樣,他們早就不對世界充滿愛意,他們覺得離開才是對世界的貢獻。
突然想起一句話:「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溫暖,不是所有人都想熱烈地活著」
是啊,陪伴有時是種慢性傷害。
當人記不得快樂的滋味,痛苦便會無處不在。
在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叫:為什麼學生自殺的事情頻頻發生?
「長亭」僅用兩句話,就獲得了1萬點讚:
「你才幾歲,你就這點苦都吃不了,以後長大了苦日子多著呢,你怎麼辦?」
「我這點苦都吃不了,我趕緊死了算了,反正長大了更吃不了苦,還是得死。」
這個邏輯也對,現在都走不通了,未來的路就更加難走了。
父母啊,總是披著「對你好」的外套,傷害自己的孩子。
直到孩子分不清,父母是真的對他好,還是討厭他。
就這樣瞎猜著,過了整個童年。
作為家長,我們要明白,從孩子生下那一刻起我們就要給予他「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不意味著溺愛,「無條件的愛」意味著無私,不求回報,不講條件。
許多父母總拿愛來綁架孩子,認為只要對他好的事情都可以做。
可這不是「無條件的愛」,這是綁架。
你是在拿自己的欲望,捆綁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產生利益。這才是自私。
若想讓孩子不自私,家長首先要無私。
而已經陷入泥潭中的孩子應該怎麼做呢?面對父母的無動於衷你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抒發情感。
用我的經驗來說,跟一個聽得懂你心事的人聊天,真的會從中得到慰藉。
一位資深心理學者跟我說過一句話:
「你看看那些活得非常痛苦的人,他們無處宣洩、無處訴說,最後怎麼了?
要麼死了,要麼報復。」
是啊,情感無處發洩的人,真的會走上絕路,因為心都被堵死了。
許多讀者找我聊天,只是想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想從我身上得到一些安慰。
所以我很自覺地不插嘴,讓他把心裡話說出來,先讓情感抒發出來。
因為我明白這些人已經把話憋很久了,直到真的忍不住才會來找我。
我尊重他們。
活得痛苦的人,往往都是哲學家。
他們有許多金句和感悟,都是從真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為什麼世界上的文豪大多都很悲觀?因為他們都體驗過痛苦。
所以,我建議如果你很痛苦,就把這些感悟和心事說給一個懂你的人,或者說值得信任的人。
如果現實生活中沒有這類人,找一個陌生人也是可以的。
我討厭勸人要堅強的人,因為那樣的話赤裸地表明對方很脆弱。
我喜歡說:我理解你,我支持你,我為你高興,一起加油呀。
作為他的朋友,我們應該用這樣的詞。
這不僅意味著尊重,更意味著在乎。
當一個人拼命想死時,一定是認為世界上沒多少人真正在乎他。
如果有,那一定是在乎的人讓他非常痛苦。
網上有一句名言:直到他離開了,世界才開始愛他。
愛總是在失去後才敢暴露出來,可那又有什麼用?
珍惜眼前事,關愛眼前人,這是我們都應該去做的。
不要讓遺憾發生了,才去補救,那樣都太晚了。
願你的世界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寒涼的心會被捂熱的。
木霖大叔:一個溫暖、有趣、三觀極正的大叔,陪伴你度過所有不開心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