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主題為「智能時代新綱領與複雜性思維」的「2016中國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政策與趨勢論壇」在大連世界博覽廣場舉行。該論壇是中國軟交會的主題論壇之一,通過對最新政策、前沿趨勢、最佳應用實踐的展示和探討,啟迪業界,推動中國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發展。
賽迪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長溫曉君在演講中分享了國內外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新趨勢,總結了當前產業熱點領域和技術動態,並就「十三五」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政策方向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他表示,我國已經進入到新常態的發展區間,產業增長的動力已經從原來的要素驅動,進一步向創新驅動來轉變。當前,我們電子信息產業存在創新能力不強、過度依賴投資、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這就需要結合「十三五」我國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來推進產業的升級轉型。
以下為溫曉軍演講實錄。
各位來賓,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
我們賽迪智庫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的支撐單位,我們長期做研究和政府的政策諮詢工作,下面,我就電子信息產業目前的發展的趨勢、熱點和政策的方向談一些我的一些看法和觀點,跟大家進行一個分享,也是拋磚引玉,也希望參會的嘉賓,我們共同探討、批評指正。
我的演講分三部分,一個是國內外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新趨勢,第二個是當前產業熱點領域和技術動態,第三個是「十三五」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政策方向。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到今天,基本上總結這麼幾個關健詞,泛在、互聯、融合、智能。信息技術產業和傳統的行業也都可以進行跨界的融合,進行提質增效,也提升產業的效益,也將智能化的要素擴展到相關的行業。產業目前進入一個調速換擋期,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一個調整期,全球GDP增速從5%下降到3%左右,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進入負增長區間,「十二五」以來出口貢獻率從85%下滑至不足55%。我們目前銷售增長收入出現了一定的平穩回落的態勢,這也是我們一直提到產業的新常態。
從產業的角度來說,即使進入到這個新常態的發展區間,我們也要正確的理解,反應我們產業增長的動力這方面,我們已經從原來的要素驅動,進一步向創新驅動來轉變,我們國家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價格優勢不再,製造業人力成本超過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和南亞國家的1—3倍。我們電子信息產業存在創新能力不強、過度依賴投資、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
聚焦到我們大會今天的主題,軟體產業,總結了以下這麼幾個發展趨勢。
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常態,軟體產業一直來說存在一個比較好的上升勢頭,也存在比較大的上升空間,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空間的進一步拓展,在未來軟體產業將保持一個平穩較快的上升勢頭。這裡面,軟體的產業尤其是信息技術服務正在引領產業的增長,帶動了整個電子信息向服務化轉型的態勢十分明顯。尤其是在大數據、雲計算的時代背景下,軟體產品開發、部署、運行和服務模式發生重大變革,服務趨勢越發的明顯,帶動整個製造業服務化轉型。
像信息技術服務業,比較細分的領域,也是引領了行業的平均水平。像電子商務,一些相關運營的服務、收入在行業的細分領域都是遙遙領先。像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驅動產業格局深刻調整。隨著雲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進一步成熟,新興領域相繼進入應用落地和普及的階段,新業態、新技術不斷分化。
第四個,從技術的角度,開源的技術成為信息技術創新的主流模式。在基礎軟體裡面Linux等,這些開源技術未來構成一個又一個產業的生態,帶動了我們整個產業的創新,在開源世界裡面進入了很多的新勢力,像中國的龍頭企業也都開始參與和發展,微軟也加大開源軟體的開發力度,華為升級為Linux的會員。
熱點一是雲計算,也提出了很多年,到目前來說,已經進入到一個務實成長的新階段,隨著企業的實力不斷增強,隨著IT設施的逐步釋放,雲計算產業也得到投資機構的青睞,成為投資的熱點。全球雲計算產業2013年是474億美元,預計到2017年是翻了一番,到1070億美元。像谷歌、微軟公司也加入到雲計算的開發當中。
私有雲和公有雲的對比來看,私有雲是19.1%,公有雲是28.2%,還是公有雲發展速度快,還有按需付費將大幅度增加。混合雲技術應用將持續增長。混合雲的靈活性、數據的快速恢復性以及可確保特定數據的安全性、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部署這一模型。也體現在一種企業的收購當中,像IBM收購Cleversafe來支撐其混合雲技術,整個是這麼一個大的趨勢。
熱點二是大數據,也是我們近年來一個比較熱的重點領域。我們從各個國家的政策來分析,都是高度重視,政策力度空前,像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也推出了一些規劃,解決的目標都有各自的前提,我們國家去年也發布了關於促進大數據行動綱要,也是國家層面對大數據產業發展進行一個宏觀上的產業定位。
大數據的技術體系現在基本上我們可以把它從產業鏈角度,分為數據獲取、數據預處理、數據存儲、數據檢索、數據應用、數據安全,跳出這個產業鏈,還包括大數據上層的基礎計算領域,像人工智慧、實時處理技術。下層還有適用於各個環節的技術架構,像剛才提到的一些開源技術等等,這是一個技術體系的梳理也越來越清晰。
此外,我們認為,大數據產業從目前可能會迎來技術突破是兩個領域,一個是在存儲方面,一個是數據分析方面。數據海量化、快增長、異構性特徵倒逼大數據存儲領域技術變革,還有數據分析技術將向處理多源異構數據邁進,為未來提供更多的思路。開源也影響大數據技術變革,Hadoop平臺持續升溫。
熱點三是人工智慧,是一個軟硬體結合的領域,也不是能單獨跳出硬體談軟體,人工智慧以前一直都在好萊塢的影視作品裡面是科幻題材,從今年上半年的李世石大戰谷歌人工智慧,把這個帶回到大家的視線範圍內,人工智慧有很多次的起伏,由於產業的支撐能力和期望過高,一次又一次的跌落到低谷。
人工智慧的的技術要求基本的條件,一個是智能感知,這塊像智能的感知、傳感系統是人工智慧的眼睛、耳朵、鼻子的感官,隨著我們現在傳感器和傳感系統的快速發展,以及物聯網的發展,在這個領域奠定了人工智慧的感知基礎,像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還有現在很多的樓宇、家具裡面推出的感知系統,都是這個打下的好基礎。
第二個是從計算能力方面,我們現在從硬體的角度來說,也在發展很多類人腦的晶片,主要是IBM做的一些嘗試,也開發了類人腦的晶片,也在做一個完全從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計算機。從軟體的角度上來說,深度學習算法,硬體達到一定程度,配合軟體,可對人腦的結構和工作機理的研究是人工智慧算法研究開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個是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的應用是人工智慧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
第四個就是大數據,大數據爆炸式的增長,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了學習的樣本,此外,我們大數據剛才提到一些分析、處理的技術,為人工智慧提供了基礎工具。
第五個就是我們說的雲計算,雲計算的一些架構提供了GPU+CPU整合資源計算服務,滿足人工智慧複雜計算的需要,也提供了一個深度學習的平臺。
我們為什麼說ICT產業發展焦點從網際網路轉向人工智慧,我們從計算機、智能終端解決了產業端的問題,包括網際網路、物聯網發展解決了ICT產業連接的問題,只有人工智慧能打通整個產業鏈,人工智慧可以成為貫穿整個ICT產業鏈端的作用,像資源、基礎、智能應用基本的形成,一些先發的企業圈地,競爭合作也是主流。
熱點四也是虛擬實境,也是增強現實,這個是軟硬結合的重點領域。對虛擬實境業界普通認為是一個下一步普適型計算機平臺,帶來的是全新的交互方式,將完全改變人們的交流、娛樂和生活方式。
對於這個領域,也有各個行業機構也都做出了預測,高盛保守預估將達到23—29億美元,VR和AR都是虛擬實境技術演變的不同階段的產物,虛擬實境技術可能最終體現出真正的價值在於行業應用,尤其是增強現實的應用,目前先從消費端進行切入,隨著產品模式、形態的成熟,價格走低之後,必然會進一步像製造這種行業應用領域來演進。
虛擬實境領域大家看的都比較多了,包括遊戲、直播、醫療健康等等。虛擬實境和我們軟體相關的,把這個系統架構分解出來,這裡面包括了有一些交互的軟體,交互的這種系統,也包括軟體系統等等,關鍵的技術這裡面也都是軟體的一些息息相關的,像VR向的處理技術,包括渲染、交互圖形融合,識別、眼球跟蹤等等,都是一些重點的技術方向。
第三部分,我簡單的梳理一下十三五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走勢。我們十三五期間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分解到電子信息產業是一個什麼樣的要求?創新方面是進一步的釋放創新的活力,增強體系創新能力,協調方面是推動這種融合可控、推動產業互動,推動綠色生態信息,推動資源共享,推動信息惠民,進一步深化全面開放。
這個創新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也是包括十三五報告裡面多次提到創新,是一個生命線,是一個最為核心的產業的之本。這個是創新,既包括技術產品的創新,像我們推出這種很多創新產品,像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虛擬實境,還有一些應用。也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我們現在信息技術正在和各個領域來融合,比如說信息技術和健康、養老的融合,我們也會開拓一個非常大的,我們可以叫智慧養老這樣一個大的領域,取得這個例子是一個烏鎮的網際網路醫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還有就是智能,智能硬體、智慧家具等等都是很好的代表。國家也出臺了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這樣一個指導意見,未來也會在智能硬體方面出臺相應的創新推動產業的一些推進計劃和方案,智能賦予產業新的內涵,和移動社交相結合提昇平臺入口的吸引力,和智能搜索帶來人機互動的革命,和機器人和無人駕駛、汽車、交通、城市的結合,一方面從生產端來說,我們提升、改造流程,更加精準化,也衍生到社會管理、民生服務領域,也帶來了整個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個升級。
第三個就是融合,信息技術融合在體現在幾個方面,一個是產業組織方面發揮的作用,像我們現在提到的分享經濟、平臺經濟,通過這種信息資源的一個租用、分享,形成眾包、眾創等產業形態。融合還體現在傳統行業的融合,最核心的就是在十三五期間,體現在智能製造、網際網路+,圍繞這兩個政策展開一系列的產業的活動。從去年以來,大數據、網際網路+相關政策不斷出臺,也是給未來產業發展指明了一個方向,規範了框架。
最後,我們說一下深化供給側改革,這個是我們國家也是最近領導人提出來的一個思路,從目前注重供給數量,向加快消費需求和培育消費需求相結合轉變。具體到整個產業的發展,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在基礎領域,包括硬體領域的集成電子、集成電路的發展,在雲計算、大數據的生態體系進行突破,第二個是培育一些新興的市場,從產品角度增加供給,包括未來發展一些新興的產品,像智能硬體、新型顯示、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的應用。第二個是推動融合的應用,5G移動通信、車聯網、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健康養老等等領域,都是信息技術大有可為的應用的行業。第四個強化支撐能力,主要是信息技術在我們中國製造2025以及在互聯加起到一個頂層核心的支撐作用。
由於時間關係,我講的比較快,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DOIT »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趨勢、熱點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