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移民不會說中文? 紐西蘭人比華人還著急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國僑網1月18日電 據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紐西蘭準備展開全國大討論,主題是「是否應該強制要求紐西蘭所有中小學開設第二語言課程」。

  日前,紐西蘭國家黨教育事務發言人Nikki Kaye提出了一項個人議案的草案,希望確保本地小學和初中的學生都能有全面的途徑和資源以學習第二語言。這位前教育部長的計劃,是由政府出面選定至少十種優先考慮的語言,供學校和學生選擇至少一項進行學習。

  除了毛利語(Te Reo)和手語這兩種官方語言之外,Kaye列舉了她希望被列入的其他語言——中文、法語、西班牙語、日語、韓語以及印地語。

  要實現這一目標,Kaye估計政府每年要投入4000萬紐幣,為學校和社區培訓機構提供語言老師、語言專家以及在線培訓資源。

  除了希望引發全國大討論,Kaye更希望議會各黨能放下黨派之爭,使這項議案能獲得跨黨派的支持。

  紐西蘭,再不學外語就晚了

  數據顯示,在2013年人口普查中,只有19%的人會說超過1種語言,其中只有4%的人會說紐西蘭另一種官方語言——毛利語。Nikki Kaye認為,語言對於認知能力的影響是明顯的,她希望改變紐西蘭單語文化的現狀。

  此次提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隨著非英語海外移民的增加,紐西蘭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其中一個方面正體現在語言的多元化上。

  在2000年,除了英語和毛利語之外,有13%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學習第二語言。其中學習人數最多的是日語學習者(5%),其次是法語和西班牙語(均為3%)。

  到了2016年,這一比例翻了一番多,達到29%。其中,中文成了最受歡迎的語言(10%),其次是法語(5%)和西班牙語(4%)。

  學習中文人數的增加,一方面是由於華人移民的增長,另外也是由於孔子學院的支持。2009年該學院只有2名普通話語言助手,現在已經增加到147名,足跡遍布紐西蘭全國。

  在亞洲紐西蘭基金會去年的一項調查中,超過半數(53%)的受訪者認為,中文是最值得學習的第二語言。中文受到青睞的主要原因,是隨著紐西蘭不斷增長的中國貿易、遊客和移民,學習中文有助於增強紐西蘭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據2013年的人口普查,在紐西蘭使用人數最多的十種語言中,前三名分別是英語(97.8%)、毛利語(3.8%)和普通話/中文(2.4%)。

  年紀越大,學中文的孩子越少?

  Nikki Kaye的這一提案並不算新鮮事。因為在去年紐西蘭大選前,她就曾代表國家黨提出價值1.6億紐幣的第二語言教育方案。當時,來自AUT的語言教育專家Sharon Harvey就曾指出,第二語言政策執行的關鍵,是要在國家政策層面確保孩子們能在高中階段繼續學習,還要使其得到NCEA聯考體系的支持。

  紐西蘭教育部對課程就讀人數的統計,也從側面證實了Harvey的說法。除了英語以外,紐西蘭小學和初中選修人數最多的前三種語言,分別是毛利語(95.3%)、中文(10.4%)和法語(5.4%)。

  這些數字到高中就出現嚴重下滑。教育部統計,高中階段選修人數排在前三名的語言分別是毛利語(8.1%)、法語(6.2%)和西班牙語(4.0%),中文排在第五(1.7%)。

  奧克蘭華人教育中心的陳老師對此深有同感,隨著年齡的增長,願意學習中文的孩子越來越少。以該校為例,總體上從小學至高中階段,學習中文的人數比例是遞減的。

  去年11月,紐西蘭亞洲基金會的一項報告也指出,紐西蘭的亞裔家庭非常重視他們的文化和語言繼承。然而一旦孩子們開始上學,英語便成為了他們家中的主要語言,他們也越來越少講其族裔的傳統語言。

  陳老師則認為,紐西蘭的華人孩子甚少主動學習中文,更多時候是在家長的推動下學習。「我自己的孩子常常也有疑問,為什麼要學習中文?在紐西蘭長大的孩子,英文永遠是他們的第一語言。」陳老師說,「像我的孩子,在他10—14歲期間就特別反感學中文。一是覺得實用性不大,在學校裡在生活中都是用英文交流。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中文難學,孩子很難堅持學下去。」

  二代移民怎麼學中文?

  先驅報中文網記者採訪了紐西蘭一名華人移民Cindy,她的女兒在奧克蘭出生長大,今年5歲。Cindy說,對於第二代移民來說,學習中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對他們而言,講英文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為了讓孩子至少會用及聽說中文,Cindy要求孩子在家中必須使用普通話與家人溝通。不過,由於在學校習慣了英文環境,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Cindy的女兒常常不知道中文該怎麼表達,所以經常會中英文夾雜來敘說一件事。

  Cindy說,她現在也在努力糾正女兒的這種情況,不管從實用性還是民族認同感上,她都希望女兒不會忘了怎麼說中文。她也考慮讓孩子報班學習中文。

  但究竟如何讓孩子學習中文?這是很多家長心中的難題。帶著這個問題,紐西蘭先驅報中文網記者採訪了紐西蘭華社服的創始人和負責人王玲娟。

  王玲娟認為,華人二代移民學習中文,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對於華人移民的孩子,中文不只是一個語言,還關係到其身份認同感。她認為,紐西蘭孩子學中文的問題,可以從三個層面上來推動:從國家層面上來說,隨著各民族比例的不斷增加,政府應該推出相關的舉措,鼓勵孩子學習本族裔的的語言和文化;社區的各個中文學校,應該推出更多寓教於樂的中文學習方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王女士認為,與家長在家裡獨自教孩子中文的形式相比,孩子在團體中分組學習,這樣的環境有利於孩子鞏固所學,並且也能夠在群體中獲得民族認同感。

  另外,對於家庭來說,王女士強調,家長在家中要有意識地與孩子講中文,與孩子約法三章,在家中只能用中文溝通,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慣。

  「家長們可以通過有意識地設置一個場景,讓孩子在無意中學習中文,比如在家中放置一些有趣的中文童話書,和孩子一起觀看他們喜歡的錄像帶,根據孩子的興趣來選擇一些讀物等,這樣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家庭語言環境的重要性,也是奧克蘭華人教育中心陳老師提出的重點。「其實就像我們在中國學英文一樣,主要是因為學了以後在生活中幾乎用不上。如果孩子學了中文,在家裡也不說中文的話,這樣他們繼續學習的延續性就會更差。」陳老師鼓勵各位華人家長,即使會講英文,在家裡也要保持和孩子以中文溝通,確保孩子至少在聽說方面沒有問題。這麼做一方面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孩子以後的競爭力。如果想孩子在聽說讀寫方面全面發展的話,建議6歲左右把孩子送到正規的中文學校學習。(陳若雲)

相關焦點

  • 東南亞華人最多的國家,近千萬華人在這居住,很多人卻不會說中文
    除了泰人以外,泰國人口還不到七千萬,但卻有上千萬的華裔,這些華裔已經是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大部分已經同化,已經是不會講中文了。大量華裔移民泰國,主要集中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30年代,20世紀前的那一代華裔大多已完全融入當地社會,不算是真正的華裔。華僑在泰國定居已有數百年歷史,明洪武年間,暹羅使者到中國朝貢,其中也有華人,說明當地早有華人居住。
  • 澳洲華裔移民二代:遊走於兩種文化的「邊緣人」?
    有意思的是,一些中國留學生曾抱怨說很多華裔二代很高傲,不想跟他們交往。二代還是跟二代交往。 周杰妮和杜緯遙說,不太與中國留學生接觸一方面是覺得自己中文不夠好,更重要的是覺得很難談到一起去,很少有以前一起經歷過的事情,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很不同。 目前大學教育學士畢業、擔任老師一職的陳晶晶說華人對華人的歧視更傷人。
  • 希臘移民生活記錄:華人二代講述希臘生活
    作為在希臘的二代華人,小宇的經歷也並不新鮮,父母沒什麼文化,在希臘開了一個小商品店,從家用電器到日常用品都賣,平時的顧客都是附近的老住戶,希臘人注重持久性,來了一家店買東西,只要不出問題,便會一直來這裡買,回頭客的生意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是也穩定的很,一家人也在希臘漸漸安穩下來。
  • 「忘根」的華人!泰國有超過千萬華人,一半已經不會說中文,悲催
    「忘根」的華人!泰國有超過千萬華人,一半已經不會說中文,悲催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喜歡前往東南亞旅行,而泰國就是一大熱門地。前往泰國旅行的中國遊客應該都有一個感覺,他們都會感覺來到泰國後還感覺在中國。因此,儘管華人幾乎遍布世界各地,但泰國仍然是華僑最集中的國家之一。泰國的華人大多數來自中國的廣東地區,所以當你來到泰國旅遊時,你往往會感覺你回到了數十年前的廣東。雖然泰國的華人數量非常多,多到你不敢想像,但是當您在泰國旅行時,您會發現泰國的大多數華人基本上都不會說中文。有時候你仍然需要說英文,但是如果你會一點中文,那麼你就完全可以和中國人做生意了。
  • 如何讓移民二代愛上學中文?20節中文課免費送給孩子
    每當看到有孩子的中國移民,總會很焦慮地問他們的孩子適應英語環境需要多久時間。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樣的:不用擔心孩子的英語,反應要擔心孩子的中文。事實的確如此,雖然學校的老師也貼心的下載了翻譯軟體,並在柯南脖子上掛了應急詞彙卡片,但其實孩子的語言過渡期不過3個月,3個月後,老師講的話他能聽懂一半,並開始說一些簡單的句子。
  • 美國移民不願承認華裔身份 丟棄中文和華人傳統
    「我的鄰居差不多都是華人,以前這個區華人並不多,現在已經很多了。」老丁認為,華人都很勤儉、很善於理財和攢錢,一些收入遠比華人要高的美國人一輩子都住著租來的房子,而華人卻往往在奮鬥幾年或十幾年後就住上了屬於自己的獨立屋。據統計,華裔是美國擁有住房比率最高的族裔,也是就業率最高的一族。  「在美國就是這樣,想幹就有活,爭取就有機會。」
  • 西班牙華人二代漸在各界嶄露頭角 引主流媒體關注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西班牙歐浪網報導,在西班牙的華人世界裡存在著一部分身上流著「中國血」,腦子卻念「外國經」的華人二代,他們中很多人已經脫離了他們父母一代的餐館百元店模式,以更好的教育背景在西班牙社會的其他領域扮演著角色。最近兩位同為23歲傑出的華人二代劉佳佳和彭洋洋,接受了當地主流媒體的採訪,並成為大家討論的對象。
  • 美華人二代華麗轉型 "三刀"到"三師"非凡人物輩出
    他與父母10多年前移民美國,他對父母心懷感激,「沒有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巨大的犧牲,不會有我的今天。」董齊超在畢業典禮上說,對那一代的福州人來說,「美國夢通常意味著開一家成功的中國飯館。開好車、住大房子,通過努力過上物質富足的生活。福州移民很多在餐飲業取得成功,但他們遠離主流社會,不能講英語、存在巨大的文化隔閡。」可是,如今對董齊超等福州二代來說,「美國夢已經改變了」!
  • 「忘根」的華人!泰國有超過900萬華人,一半已經不會說中文了
    現在更是遍及世界各地,生活在海外的中國人,紛紛聚集於此,在海外形成了充滿中國特色的商業街和生活圈,這就是所謂的華人街或唐人街,在唐人街隨處可見中國元素的東西,每個人都說著中文,即使是華裔也會說中文。這個國家也有近900萬華裔人口,但這些華裔人連最簡單的漢語都不會說,甚至泰國導遊也會笑著說:「說起泰國,其實跟中國有很大的關係,泰國有近900萬華裔,這一人口佔泰國總人口的30%,」甚至導遊自己都說,他們的祖先是中國人。但出人意料的是,泰國有九百萬華裔,這些華裔根本不會講一些簡單的漢語,可以說泰國是唯一把華裔「同化」的國家。
  • 紐西蘭移民數量急劇下降,「海歸」卻大幅增加,主要來自這裡
    New Zealand Herald 圖片華輿訊 據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導 據英文《先驅報》報導,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的一名移民專家說,儘管由於疫情,紐西蘭移民數量急劇下降,但紐西蘭的淨流入人口卻達到了歷史高峰。
  • 比唐人街還「唐」的美國城市,不會英語也得會中文,市長都是華人
    國家的強盛也帶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旅遊,旅遊不僅能夠放鬆身心,還能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很多人的目光也不僅僅局限於國內,而是更多地放到了國外,而在美國就有這樣一個城市,比唐人街還「唐」的美國城市,不會英語也得會中文,市長都是華人。這是哪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 紐西蘭華裔後代與中國文化的一次重逢:學中文很酷
    中國僑網9月15日電 據紐西蘭先驅報中文網報導,近年來,隨著中國海外移民人口的增長,從美國、加拿大到澳大利亞、紐西蘭,在世界許多城市尤其華人相對聚集的地區,中文學校越來越多,華人家長對中文教育也日益重視。
  • 管大用:孩子,你是華人怎麼能不講中文?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管大用】 出國二十年,移民二代、三代沒少接觸,讓我們移民家庭一直糾結的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才能讓孩子講中文? 移民家庭的孩子們在工作、社交場合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在家裡……我見過太多逼著孩子非說中文不可的家庭了。讓孩子們學中文,在我看來真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 不會說中國話就不是中國人了嗎?
    由於還未加蘸料,大多洋人朋友吃下去後表情怪異,有的禮貌地說「還行」卻不再碰它,有的則誠實地說「味道怪異」,只有那麼一位,揚著眉毛說「不錯」,且主動拿更多來吃。周圍中國人紛紛贊道: 「你真是個中國人。」中國絕大多數人口都是東亞人種,歌這麼唱也許並不會聽到多少反對聲音,但這樣的思維方式在文化多元的紐西蘭已逐漸消失了。紐西蘭人自稱「Kiwi」,在一些華人新移民口中,Kiwi似乎特指本土白人,如果一個擁有「黃色的臉,黑色的眼」的人自稱「Kiwi」就很怪異了。但這在紐西蘭人的字典裡毫無違和感。
  • 美國華人街,去美國過中式生活,說中文吃中餐,寧蝸居也不回國
    中國也曾經有過移民歐美國家的浪潮,尤其是在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那時候中國才剛剛發展,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外國,連城市都很少有高樓大廈,而這時候,見識過歐美發達國家,感覺到了差距,很多人便想要去外國打工或者移民到外國。
  • 「你是華人,怎麼能不會說中文?」
    據統計,在海外的中國人,他們的兒女,有近百分之七十都不會說中文
  • 美媒:華人新移民靠中文APP適應在美生活
    參考消息網5月3日報導 美媒稱,2014年,格雷絲·回(音)從中國移民到洛杉磯。當她在谷歌中輸入「洛杉磯移民」後,第一個搜索結果就是洛杉磯華人資訊網。報導稱,在聖加布裡埃爾谷和全美的華人聚居地,新一波中國移民——許多都是英語水平差但習慣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學生——正在使用那些中文的APP和網站,幫助他們適應美國的生活。推薦餐廳的有「吃貨」,「兩顆紅豆」幫助說漢語的人士尋找真愛。叫車可以用「易達用車」,訂餐有「Togo626」。
  • 中文教育,海外華人的焦慮與堅持
    還有一種反應,孩子雖承認了學習中文的必要性,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晦澀難懂,學起來難免感到枯燥乏味,加之父母給孩子報名的中文學校,上課時間往往選擇在周末,也會讓孩子因周末玩耍時間被佔據從而對中文生出抗拒之心。相較於後代,第一代移民對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顯然更強烈些。
  • 世界上最「慘」的國家,房價被移民華人「捧高」,當地人加價買房
    1998年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在當年我們國家取消了住房的分配,將房屋的性質變成了商品房,至此我們國家的居民就進入了「花錢」買房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開啟之後,也產生了很多富豪,也可以說是第二次造富時代中誕生的富豪,目前我們國家的房價也從幾百元每平方上漲到了萬元每平方,我們確實也是這場變化的見證者,這兩年國家對於房地產的主要政策就是房住不炒
  • 「你是瑞典華人,怎麼能不會說中文?」
    據統計,在瑞典的中國人,他們的兒女,有近百分之七十都不會說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