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人二代華麗轉型 "三刀"到"三師"非凡人物輩出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紐約皇后醫院婦科主治醫師黃建群為了報答父母為子女的犧牲,發奮上進,成為該院推崇的優秀醫師之一。(美國《世界周刊》/曾慧燕 攝)

第一代福州移民大多以「三把刀」(菜刀、裁縫刀、泥水刀)謀生,因此他們十分重視子女教育改變人生命運。圖為劉權行全家福。(美國《世界周刊》/劉權行 提供)

中新網9月20日電 據美國《世界周刊》報導,從「三刀」到「三師」,闖蕩海外的福州新移民敢拼敢幹,打出一片新天地,不但重整華人社區政治版圖,也繁榮了華埠經濟和改變傳統僑社型態。過去以廣東移民為主的紐約華埠,如今福州移民已經超過廣東移民,成為紐約最大的華裔移民群體和消費群體。

老一輩的福州移民,早期外出打拼大多靠「三把刀」─菜刀、裁縫刀、泥水刀(另一說是剃頭刀),意指福州人最擅長餐館、裁縫和裝修這三種職業,靠「三把刀」創業起家的比比皆是。為了讓下一代過上幸福生活,改變自己靠手藝吃飯的生活型態,他們十分重視子女教育,秉承「三種師字輩人才最吃香」的觀念,大多希望子女將來成為「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或工程師、建築師及藥劑師等專業人士,藉此提高社會地位,改變人生命運,不再像父輩那樣「『工』字不出頭」。

在美學業優秀、進入常春藤名校(Ivy League)的福州二代不在少數。如早期從事餐飲業的張見鑾、池玉珍夫婦,一門三傑,三個兒子先後從哈佛大學畢業,其中小兒子張天傑更榮獲美國總統學者獎。來自福州長樂的高鳳飛,也有兩名子女入讀哈佛,女兒現為兒科醫師,兒子從事風險投資。

來自福州的董齊超,2009年在密西根大學畢業,獲得代表6000名畢業生致詞的殊榮。他與父母10多年前移民美國,他對父母心懷感激,「沒有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巨大的犧牲,不會有我的今天。」董齊超在畢業典禮上說,對那一代的福州人來說,「美國夢通常意味著開一家成功的中國飯館。開好車、住大房子,通過努力過上物質富足的生活。福州移民很多在餐飲業取得成功,但他們遠離主流社會,不能講英語、存在巨大的文化隔閡。」可是,如今對董齊超等福州二代來說,「美國夢已經改變了」!

福州移民 人數成長快速

來自香港的紐約執業律師呂兆洪說,近年福州人崛起紐約華埠,福州二代中的「三師」逐漸進入華人小區開業。就以目前在華埠執業的移民律師來說,業務最蓬勃的便是為福州移民辦身份或申請家人來美團聚。近10多年來,廣東籍移民日漸減少,許多福州非法移民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合法身份,然後紛紛考公民,一旦成為公民,便可以申請家人來美,福州移民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新一代福州籍律師適時佔領陣地,與香港或其它外省籍律師形成競爭態勢。

呂兆洪表示,福州人鄉土觀念重,念舊,凡事喜歡找鄉親,若無特殊關係,一般人很難打入福州人的圈子做生意。福州二代律師的崛起,多少會影響到像呂兆洪這樣粵籍背景的律師業務,但他仍非常佩服福州人,他們膽識過人,性格中帶著冒險犯難、敢闖天下的勇氣。

作為一位資深執業律師,呂兆洪表示歡迎更多的福州二代從事法律工作,在教育福州移民奉公守法和改變觀念方面,將起積極作用。他說,福州二代除了做「三師」,近年做藥劑師的也越來越多,他就認識幾位做藥劑師的福州子弟。他指出,早期移民以謀生為目標,大部分福州人都是為了下一代遠涉重洋到美國。廣東移民較保守,凡事小心謹慎,穩紮穩打;福州人膽量大,外賣店大多開在治安不靖的區域,因為他們認為越是危險的地方越可以賺錢,有的人比較急於求成。他們刻苦耐勞,不在乎工作時間長,一天做十多小時,甚至即使已經打烊,只要有人按門鈴或來電叫外賣,隨時可以爬起來服務。這是很多外省籍新移民自愧不如的。

呂兆洪說,隨著廣東老僑日漸老去,新一代ABC搬離華埠,粵式酒樓式微,傳統廣東老僑消費能力不高,繁榮華埠經濟的是福州人而非廣東人。廣東老僑大多「知慳識儉」,在家燒飯,或到老人中心吃免費或減價午餐。福州移民很多在外州餐館打工,利用休假日回華埠辦事或飲喜酒,大多到餐館酒樓用膳。如果華埠餐飲業沒有這批人支撐,可能早就有更多餐館倒閉。他指出,以他長期在華埠觀察,福州人參與政治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比廣東人高漲,近年主流社會選舉,也開始瞄準福州籍選民拉票。他笑說:「如果福州人像臺山人一樣,早在百年前就移民來美,說不定現在已有可能參選總統。」

成長經歷 化為向上動力

世界周刊訪問幾位目前從事律師、醫師、會計師和藥劑師的福州二代,發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其父母大多是典型的「男廚女織」(意指男的做餐館,女的做衣廠)家庭,由於他們在華埠長大,大多掌握普通話、廣東話、福州話和英文四種語言,為在華人小區執業帶來方便。更難得的是,他們大多出身清貧,從小就在外賣店幫忙,或靠半工讀完成學業,由此成為激發他們發奮向上的動力,其成長經歷,正應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俗話。

福州二代人才輩出,在各行各業表現突出。如目前任職長島刑事辯護律師的唐豔秋、現在紐約華人小區開業的律師鄭明佑、陳恆、楊偉麟和劉忠勇律師等;在紐約華埠開業的心臟科「全美最佳醫師」潘耀強、在布魯克林開業的瑪摩利醫院肝膽腸胃專科醫師田曉興、在法拉盛開業的牙醫陳侃及紐約皇后醫院(NYHQ)婦科主治醫師黃建群等。

福州二代律師不但在紐約華人小區開業,也向外地發展。如在費城開業的張誼敏律師,擁有賓州、新澤西州及加州律師執照。她在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U. Penn)畢業,接著入讀加州大學舊金山哈斯汀分校(U.C. Hastings)法學院。

張誼敏的父母都是福州人,1970年代移民來費城,她在費城出生長大,會講福州話,曾在舊金山的聯邦人權機構做實習律師;由於加州福州人不多,她的家人大多在費城,她在費城一家知名律師樓工作三年,直到最近才自己開業,希望為華人同胞爭取權益。

 

「華埠之子」 回饋小區

從紐約華埠的洗碗工、吸衣工,到連續七年(2004至2010年)被評為大紐約地區(包括紐約、新澤西州、康州)前30名心臟科「最佳醫師」之一,並數次入選「全美最佳醫師」(Americas Top Doctors),出身寒門、靠半工讀完成學業的潘耀強(Michael Poon)醫師,實踐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人生信條。

潘耀強現在是紐約州立石溪大學醫學院(Stony Brook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心臟科、放射科唯一一位華裔教授、並在紐約華埠開業。他在分子和血管生物學以及動脈硬化症研究領域屢獲獎項,曾任紐約西奈山醫院心臟磁共振和計算器斷層掃描成像項目中心主任,以及曾任Cabrini醫院醫療中心心臟科主任。他在權威科學雜誌《自然》等刊物,先後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由於學術表現出色,在國際心臟影像學領域享有盛譽,三年前當選國際心臟計算機斷層(CT)協會主席。

正值盛年的潘耀強,如今名成利就,「我已經爬到頂,升到不能再升了。」他決定回到熟悉的紐約華埠開業,因為他的父母還在華埠,他的根也深植華埠。他在Chinatown有「華埠之子」之稱,許多老僑都認識他。「我出身很苦,什麼都做過。」

潘耀強在福州出生,兩歲到香港,15歲時隨父母移民赴美,住在紐約華埠顯利街(Henry street),在華埠度過青少年時代。由於出身寒門,父親是海員,母親是衣廠女工,他十多歲就在華埠銀宮、合利、合群等餐館打工,做過洗碗、企臺,也在「洗籠」(洗衣店)做過兩年吸衣工,他形容自己從最低做到最高,能上能下,對他現在回歸華埠非常有幫助,因為他對「唐人街的阿婆阿嬤」有親切感,不像許多年輕的專業人士與她們打交道時,嫌她們「囉嗦」、「麻煩」。

潘耀強父母那時的美國夢,是希望兒子將來可以開一間餐館,根本沒有想到他會成為一位名醫。他那時一邊讀書,一邊打工,非常辛苦疲勞。但他清醒意識到,他沒有傲人的家庭背景,也沒有父蔭可依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要想改變家庭貧窮的面貌,只有努力讀書才有出路。從父母身上,他看到未來的奮鬥目標,「我不想將來像父母那麼老時,仍要辛苦工作,我要在年輕時多吃點苦,改變以後的生活環境」,他憑著堅強的意志尋夢。回顧青少年時代那段艱苦的工讀生涯,他覺得培養了自己刻苦耐勞的精神。

相對於許多福州二代選擇離開華埠,潘耀強反其道而行之,如今功成名就,他認為自己是「華埠之子」,當初他選擇在醫學界發展,曾決心要做得比主流社會的醫師還要出色、出名,現在這些目標都已達到,沒有什麼要和誰比的了,回歸華人小區,是他的宿願。

劉忠勇 重視職業道德

近年在紐約華埠開業的福州籍律師有增多趨勢。家居長島的福州二代劉忠勇(Jay Lau)律師,則選擇在靠近長島的皇后區法拉盛開業,專營各類商業地產餐館買賣等。現年34歲的劉忠勇,1999年畢業於紐約大學(NYU),2003年獲法學博士學位(Benjamin N. Cardozo School of Law),持有新澤西州和紐約州律師執照。在正式開業前,先後任職加州和紐約多家銀行、投資公司,負責貸款和房屋過戶等業務 。由於自小在家講中文,並且利用暑假專門去北京大學修讀中文,令他掌握普通話、廣東話、福州話和英文四種語言,為他在華人小區執業提供方便。

劉忠勇的父親劉權行,早年是長島中餐館自助餐的龍頭老大,很早就經營自助餐。劉忠勇從小就很懂事,念中學時,經常在餐館幫忙。劉權行在1980年代房地產榮景時,曾投資地產和建築。因此他希望兒子做律師,可以幫忙家族事業。早在1988年開始,他就開始訓練讀中學的劉忠勇做「幫手」,每逢周末假日,劉忠勇都幫忙父親在中餐館或建築工地打工,上屋頂、搬磚頭、通坑渠等。

也許是在美出生的關係,劉忠勇比較注重家庭生活和天倫之樂,有的律師樓一周七天營業,他只做五天。平時他儘量推掉一些不必要的應酬,有空就陪孩子,是親友眼中的好父親、好丈夫。一般人都認為做律師要比做餐館輕鬆,但對劉忠勇來說,他卻認為「做餐館可能比做律師容易,至少工作壓力不會這麼大。」他經常急客人所急,把客人委託的事情放在心上,凡事親力親力,絕不假手於人。

劉忠勇說,所有官司都沒有百分之百贏的可能,他從不為了多做生意說違心話。「如果一位律師信誓旦旦保證官司會贏,對他的信任就要大打折扣」。劉忠勇育有三子一女,他在一個熱鬧和樂的大家庭長大,喜歡運動,跆拳道學到黑帶;被選拔為學校籃球隊,學生時代隨球隊出賽,贏過許多獎盃。他喜歡小孩。小時候,家中堂兄弟、表兄弟眾多。在對婚姻充滿憧憬的年代,他曾開玩笑說要「生一個籃球隊」。他的太太也是美生華人,美麗賢惠,小兩口協商的結果,最後生了四名子女,「以我們這一代『竹升』(指在海外出生的華人)來說,太太願意為我生四個孩子,已很難得」。

劉忠勇的主要業務是做地產賣買、房屋過契等。由於口碑好,他的客人中不少是白人及其它族裔。他平時不登廣告,客人多靠口碑得來。他認為看廣告上門的客人,不大注重律師的服務質量和口碑,只顧打聽收費,往往因為多一、兩百元而掛電話,他也不大在乎這種客人的生意。

 

黃建群 心疼父母犧牲

化學博士為了子女在美國接受更好教育,不惜放棄在中國的舒適生活,甘願在紐約治安不靖的地區冒險送外賣,子女亦不負所望爭氣成材。現任紐約皇后醫院(NYHQ)婦科主治醫師的黃建群,擁有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並具有史丹佛醫學院婦科專科醫師和康乃爾醫學院副教授資格。皇后醫院公共關係負責人Cynthia Bacon強調,黃建群是皇后區首位達文西機器手微創手術專家,也是該院的優秀婦科醫師,擅長婦科腫瘤手術。

身為女醫師,黃建群年紀輕輕,卻非常熱愛為病人做手術。她說在手術過程中,享受到滿足感。她曾接受史丹佛醫學院婦科微創手術嚴格的專業訓練,發表多篇微創手術研究論文。這種新的醫療技術,被用來治療婦科常見的疑難病症,如卵巢囊腫切除、子宮肌瘤切除,子宮內膜異位、股盆腔沾粘等,優點是手術切口小、流血少、復原快,大大減短患者住院時間。

作為福州二代,黃建群可以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廣東話。她說移民來美後,一直住在紐約華埠,無意中學會了廣東話。黃建群清楚記得,她是於1989年8月1日來美,當時剛念完小學四年級。父親原任教福州大學,1987年來美留學,攻讀分子化學博士學位。1988年在中國任助產士的母親來美陪讀,由於大陸留學生大多沒有家庭背景,經濟拮据,母親一肩挑起家庭生活重擔,到華埠衣廠工作。

在黃建群小時候的記憶中,很少看到父母親。因父親在學校實驗室通宵達旦做化學實驗,不能停下來,否則全功盡棄。母親披星戴月工作,上班時間非常長,有時甚至從上午8時做到翌日凌晨1時。在她念初中最後一年,母親由於長期車衣,勞累過度,腰椎盤突出症轉趨嚴重,咬咬牙決定自己開外賣餐館,在史泰登島一個治安不靖的地方,頂下一家外賣店,周末全家總動員。姐弟倆從華埠到史泰登島外賣餐館幫忙聽電話接外賣訂單,功課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晚上就睡在餐館裡。周一大清早就要起床趕回學校上課。

黃建群在高中修了許多AP課程,高中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康乃爾大學,提早一年畢業。弟弟也很優秀,去年高中畢業後,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錄取。黃建群至今想起仍然心痛父母的付出。父親是位文質彬彬的化學博士,卻經常外出送外賣,「不知被搶過多少次」。每當父親接到訂單送外賣時,她一顆心就會懸起來,直到父親平安歸來才放下心頭大石。父親怕他們擔心,每次被搶都輕描淡寫,她常替父親不值。「一個化學博士卻要送外賣。」他們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甘願做出犧牲,這就是移民的代價。

出類拔萃 非凡人物輩出

福州二代進入華爾街金融投資公司工作的不乏其人。在紐約曼哈頓一家猶太人金融投資公司做會計的張清,1987年12歲時移民來美,當時小學剛畢業,英文讀寫能力一竅不通,「只認得26個英文字母」。

張清父母在布魯克林治安不好的區域開設外賣中餐館,也是經常被搶,她那時也像很多福州子女一樣,一邊做功課,一邊幫忙接外賣訂單。現在回想,在那種地方討生活,真是不堪回首,「越想越恐怖」。後來父母覺得太危險了,1997年賣掉餐館。張清小小年紀,就知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好好念書,將來找一份好的工作,否則就只能像父母這代人從事餐館、衣廠等低下層的工作。「我覺得父母工作那麼辛苦,每天都超過12小時,都是為了我們下一代有更好的前途,我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說一生中影響自己最重要的人,張清說母親對她影響最大。「母親是我心目中的女強人,能幹肯吃苦,裡裡外外一把手,是我的學習榜樣。」她的母親在中國任職會計,也許是遺傳,張清對數學比較感興趣,最初想讀金融,後來考入紐約聖約翰大學攻讀會計;姐姐在紐約首府奧伯尼讀藥劑。姐妹倆沒有辜負父母期望,一個做會計,一個是藥劑師。張清並因此認識姐姐的同學、也是福州子弟的藥劑師高傑夫,後來成了她的丈夫。

張清母親在開外賣中餐館之前,也在衣廠工作過一段日子。她說母親上班時間非常長,可以用「披星戴月」形容,經常聞雞叫而起床,一直做到夜晚才回家。她看到一些年紀相仿的福州子弟,有時行差踏錯一步,命運截然不同,讓她心生警惕,時常提醒自己引以為戒。她的二姨媽有三個子女,表姐、表弟相繼考上哈佛大學,為她樹立了一個很好的目標。

張清丈夫高傑夫1990年從福州長樂移民來美,父親從事裝修工作。高傑夫初中畢業才來美,雖然英文比較吃力,但由於數理化成績好,高中畢業後在紐約州首府奧伯尼一家大學讀藥劑,並順利考取藥劑師資格,曾在一家連鎖店藥房任職經理,此後先後在多間藥房工作。他謙虛地說,像他這樣的福州二代太普通了,他們認識不少親友和同輩人,都非常出類拔萃。(曾慧燕)

相關焦點

  • 從淘金開餐館到高科技人員 美華人經濟悄然轉型
    在美國這樣的新移民國家,華人經濟的變遷正受到時代變遷的影響。華人經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悄悄轉型。  從淘金者、開餐館到高科技人員  美國的華人最初是一批修築太平洋鐵路的工人、淘金者、洗衣工、開餐館的……過去,如果美國人在紐約中國城看到華人,大概會猜他是在餐館中工作的。
  • 美國北卡首位華裔市議員顧泓彬:華人在美地位靠爭取
    中國僑網4月2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中經濟文化協會(CAECA)日前邀請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首位華裔市議員、該會高級顧問顧泓彬,主講「華人在美國社會定位和身份思考」。
  • 美國聖地牙哥新興小區變中國村 華人三代異鄉同堂
    美國聖地牙哥新興小區變中國村 華人三代異鄉同堂     聖地牙哥新興小區連附近的「Alberson」美國超市,收款員也學會了用普通話說「你好」、「謝謝」、「再見」,因為結伴前來購物者,多數是這些從神州各地初到美國的新移民。  隨著聖地牙哥生物技術、無線通訊兩大行業的迅猛發展,中國大陸留學人員愈來愈多地投身其中,並紛紛經由專業移民途徑定居於此。不幾年,一個個小家庭先後組成,一批批華人後代問世。
  • 88%中國籍博士留下建設美國,550萬在美華人數據全公開
    來源:萊茵數據在線截止到2019年,在美華人大約550萬,54%成年華人有大學文憑,51%過去改革開放40年來,到美國的學習,工作和居住的華人人數增長迅速,從2000年的287萬,到2010年的401萬,到2019年的預估的550萬。持學生籤證的中國大陸公民大約37萬,另外,也有不少人通過其他渠道來到美國工作和生活。另外,根據2019 Open Doors 報導,臺灣、香港和澳門分別有23469,6917和558 名在美國留學。
  • 作為解放軍中的佼佼者,舉世聞名的三楊、三梁、三陳分別都是誰?
    二:能戰好戰,三陳立功解放軍中除了"三楊"還有同樣威名赫赫的"三陳".三陳當中成就最高的莫過於陳賡大將,陳庚將軍出生將門,同時也是黃埔軍校一期的學生.陳賡大將幾乎參加過近代中國所有重要的戰爭,從"護法護國戰爭"到"國民大革命",國共第一次戰爭到抗戰、解放戰爭、韓戰等等.陳賡大將可謂是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曆程,功勳卓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 二代移民不會說中文? 紐西蘭人比華人還著急
    到了2016年,這一比例翻了一番多,達到29%。其中,中文成了最受歡迎的語言(10%),其次是法語(5%)和西班牙語(4%)。  學習中文人數的增加,一方面是由於華人移民的增長,另外也是由於孔子學院的支持。2009年該學院只有2名普通話語言助手,現在已經增加到147名,足跡遍布紐西蘭全國。
  • 百年央美:名家輩出精品浩瀚 這三樣設計最深入人心
    「央美設計」 - 這三樣作品最深入人心 中央美術學院的百年歷史中,名家輩出,優秀作品也如浩瀚星海不勝枚舉。在眾多的作品中,這三項「央美設計」,不但是中央美院當時最高水平的呈現,更承載著一代代人的共和國記憶,深入人心。
  • 西班牙華人二代漸在各界嶄露頭角 引主流媒體關注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西班牙歐浪網報導,在西班牙的華人世界裡存在著一部分身上流著「中國血」,腦子卻念「外國經」的華人二代,他們中很多人已經脫離了他們父母一代的餐館百元店模式,以更好的教育背景在西班牙社會的其他領域扮演著角色。最近兩位同為23歲傑出的華人二代劉佳佳和彭洋洋,接受了當地主流媒體的採訪,並成為大家討論的對象。
  • 三代人堅持70年 大馬古早味華人小店咖啡飄香
    三代人堅持70年 大馬古早味華人小店咖啡飄香
  • 「臺二代」接棒做實業 電商助力轉型
    【解說】福建漳州是臺胞重要祖籍地,越來越多的臺商選擇在此投資興業,近幾年來,不少的「臺二代」子承父業,接力經營,為臺企帶來新的理念,助推傳統企業轉型升級。  【解說】「必得」五金的展廳內,陳嘉鴻正在整理著公司近年來研發生產的新品。現年36歲的陳嘉鴻12年前從臺灣來到漳州,跟隨父親打拼,並逐漸接棒成為公司的董事長。
  • Elite Cataphract人物:實現理工科到牛津數學金融的華麗轉型
    「Elite Cataphract人物」分享Elite Cataphract歷屆學員申請故事。從0分到100分,從稚嫩走向強大,Elite Cataphract為每一個在戰場上奮鬥的你披荊斬棘、保駕護航。
  • 550萬在美華人數據全公開,88%中國籍博士留在美國!
    截止到2019年,在美華人大約550萬,54%成年華人有大學文憑,51%華人從事專業技術、管理等工作。 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文理院四院 華人院士共約300餘人,美國 八大常春藤高校華人教授超過320餘人。
  • 廣東三代試管為什麼比二代貴那麼多?
    核心提示:想做試管嬰兒的患者朋友除了成功率,對價格也是非常敏感的,特別是想做三代試管的,在了解到費用之後,反應都是廣東三代試管為什麼比二代貴那麼多?這些患者朋友往往是對一代、二代、三代試管技術不夠了解,不知道他們的區別,小編下面就和大家講講。
  • 湖南一師「紅色」校史:名人輩出 為建軍做出大貢獻
    在舊址內的毛澤東與第一師範紀念館第五展廳,有一份湖南一師名人名家榜——《群星燦爛 名人輩出》,一個個響亮的名字讓人肅然起敬:毛澤東、蔡和森、李維漢、任弼時、徐特立、夏曦、郭亮、方維夏、段德昌、毛澤覃、袁國平、劉疇西、張國基……為什麼湖南一師能夠培養這麼多人民解放軍建軍的大功臣?
  • 巴西華人家族:三代人的變遷(圖)
    中新社裡約熱內盧7月23日電 題:巴西華人家族:三代人的變遷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你希望巴西隊勝,還是中國隊勝呢?」  裡約熱內盧著名的科帕卡巴納海灘,正進行著世界軍人運動會中國和巴西的沙灘排球決賽。面對記者的問題,艾麗西亞把頭偏向一邊,頑皮的做了一個鬼臉。
  • 淺析人物通訊的形象美和語言美
    新聞作品是新聞傳播者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新聞寫作是新聞傳播者按照受眾的共同興趣將真、善、美有機統一的審美意識反映出來的過程。「在新聞寫作中,人人都具有藝術家的天性和追求,都力圖將美帶到新聞作品中。」,在三次歸國記後還有一個尾聲。
  • 華人二代太牛!10名滿分狀元+2名榜眼全是華人學霸
    多倫多約克區7月27日公布狀元榜,結果10名滿分狀元以及2名榜眼全是華人學生,無一例外,華人小孩實在太厲害了。Jennifer獲約克區公校編程競賽女子組第一名,秋季將到麥吉爾大學入讀計算機科學CS。Rachel Yiyi Chen今年秋季將到美國普雷斯頓大學深造。
  • 88%中國籍博士留下建設美國:550萬在美華人數據全公開
    可以看出,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華人移民已逐漸拉開與其他國家移民和當地人之間受教育程度的差距。美國華人廣義指具有華人血統(包括港澳臺以及東南亞地區華人)的美國籍公民、永久居民或其他住民。過去改革開放40年來,到美國的學習,工作和居住的華人人數增長迅速,從2000年的287萬,到2010年的401萬,到2019年的預估的550萬。
  • 88%中國博士留下建設美國,550萬在美華人數據全公開
    截止到2019年,在美華人大約550萬,54%成年華人有大學文憑,51%華人從事專業技術、管理等工作。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文理院四院 華人院士共約300餘人,美國 八大常春藤高校華人教授超過320餘人。
  • 88%中國籍博士建設強大美國|550萬在美華人數據全公開
    截止到2019年,在美華人大約550萬,54%成年華人有大學文憑,51%華人從事專業技術、管理等工作。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文理院四院 華人院士共約300餘人,美國 八大常春藤高校華人教授超過32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