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出胎即哭,可見人生憂苦與生俱來;此一聲之哭,即表示其當時所感最為痛苦,且似自知後此之苦方接踵而來,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生苦」。
童年時代種種生活皆不能完全自主,故一般童子之心理,多以為迨我成年便覺快樂。乃至成年,則由壯而老,遂又感受種種痛苦,如六根漸壞,身體衰弱不能享受人生圓滿之幸福,此為佛之所說「老苦」。
若壯年時四大輕安,環境順適,似足稱為樂矣,乃忽然疾病發生,身體上感受種種痛苦。而與老年、童年時無異,此為「病苦」。
人有生必有死,此死之一關為人人所不願到,而又為人人所不能免。乃至大命將頃,莫可奈何!最後一棺附身,萬事皆已!面對此死魔終無術逃避,流下最後兩行淚,苦著離開,這是「死苦」。
生老病死四苦固為人人所同具而不能免,此外則恩愛者欲求其常聚,乃事實上的結果往往而有生離死別等事發生,演為「愛別離苦」。
又,人所愛護之物而終久不能保持存在,當其損壞亡失之時,則對於所愛之物亦感受一種愛別離苦。恩愛之反面為怨憎。我們對於所怨憎之人,或厭棄之處所之事,常不欲其聚會;乃事實往往不然,如冤家聚頭,仇人見面一樣,此為「怨憎會苦」。
人生在世因欲維持其生命,及發展其種種樂欲,故有衣食住、名譽、光榮、威勢、權利等要求,人人如是向前馳求,不能無衝突限制,所以往往求而不得;此求而不得之情事,亦能使我們感受苦惱,是為「求不得苦」。
求不得之反面尚有所謂捨不得苦者,如人因饑寒而求衣食,倘若有人知求食之苦由於飢餓,而欲將此飢餓舍卻而卒不可舍,推而至於生老病死等皆欲舍而不得,是為「捨不得苦」。
總而言之,我們眾生既落於行氣之中,就落在了八種痛苦之中,通過這八種痛苦我們知道,人的一生無時不沉淪於苦海之中,要想出離解脫各種苦惱,必須藉助於佛法。
通過純正的佛法,就能夠得到出離苦海永得安樂的方法。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人生之苦並不是天造地設而成,也不是自然化生,不是不能夠脫離的,這些痛苦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結果。要想免除這些苦果,須依佛法上所說苦果的因緣,從因緣上入手,不再作此感受苦果的因緣,就能夠免除痛苦了。
我們修行人都知道萬法心生,萬法也不會離開因果律,所以說我們一心行善造善因則可不感惡果。我們的種種苦痛乃由自心所造成,非從外來;因此仍然可由自心改造而出脫。
我們的靈明之心因為沒有覺悟因此生起貪嗔痴等,也由此迷惑而起種種行業,行業既起自然感受苦果,要想免除痛苦,須先將此一心上所產生的根本無明及三毒煩惱磨治盡淨,方能斷禍止業則苦惱消除。
貪、嗔、痴三毒,不但能使我們的人生經常發生現行的惑業,倘若不磨治乾淨,我們的色身就是死滅之後心中的三毒仍然能起惑造業而成為產生苦果的原因。
三毒既為眾苦之因,欲消除八苦必須斷掉三毒。用什麼方法來對治三毒,斷除三毒呢?
佛法一大藏教,法門無量皆為演說戒、定、慧三德以治除貪、嗔、痴三毒;即戒以治貪,定以治嗔,慧以治痴。戒定慧之理,是我們學佛修行的一個過程,是在踐行菩薩道六度萬行之中積累起來的。
如果想更快、更好地對治貪嗔痴,佛有方便法門,即「念佛法門」,以念阿彌陀佛名號為萬法,念念相續,勤修精進,信願往生極樂世界,此念佛之念頭即是戒、定、慧,即能治除貪、嗔、痴,若念到一心不亂乘願往生之時,即是真正永久越出苦海之時也。
知道了這個道理就要對照我們的痛苦,人生從開始到結束無不在苦中,就是胎兒在腹中也是受苦的,佛教稱為「胎獄」,因此說胎兒一出生就哭著來。而人臨命終時也有牽掛,掛東掛西戀戀不捨,因此在親人的痛哭中離開人世。
佛法把一切都說得那麼透徹,又教給我們解脫生死,脫離苦惱的方法,讓我們在無知中得到智慧,就要「對症下藥」,解除苦惱。早證菩提。這也是人生的唯一解脫之法!所以我們不要再繼續愚痴迷惑了,不然六道輪迴永無出頭之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