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玩具,吃不到的冰淇淋,一點小事不遂心……統統都可以成為寶貝嚎啕大哭的理由。在你心疼寶貝的同時,是堅持,還是妥協退讓?我們吸納了大量心理專家的意見,幫你支招,愛寶貝的同時,幫助寶貝養成好習慣。
寶貝為達目的而大哭,在這一點上,法國多位心理學家給出的意見不約而同:要讓寶貝學會接受現實。「寶貝哭的時候,家長不能低頭,這點很重要。必須讓寶貝知道,誰說了算。」法國心理療法醫生迪迪埃·皮樂強調:「寶貝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哭是很初級的反應。聽之任之,答應寶貝的過分要求,會讓寶貝覺得他是主宰。」
妥協?不是好辦法!
試圖抵制哭聲的家長們常常很快就繳械投降了,或是因為周圍人的影響(目睹此番景象的陌生人),或是被寶貝打敗了(因為他哭個不停)。
「家長通常在這個時候變得歇斯底裡,自己哭了起來。」法國臨床心理學家皮埃爾·杜昂思說道:「大人越哭,寶貝哭得越厲害。」最後,總有一方讓步。如果家長輸了,對寶貝來說,可是重大的勝利,下次仍會照做。
當然,寶貝不是動物。他們需要愛,需要陪伴和關注。「但如果寶貝在床上稍微一哭,家長就回應的話,寶貝就會養成習慣:只要舉起小手,家長就會來到身邊。」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露絲·德美指出,「整個過程都是無意識的,這是寶貝養成習慣的一種途徑。」習慣養成的過程在心理學上稱作強化。
寶貝的「不當」行為,要負強化
負強化指寶貝持續某種「不當」行為時,周圍環境應給與適當回應,以免其因此養成壞習慣。比如,凌晨三點鐘時,剛餵完不一會兒的寶貝又想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喝奶,這是因為他此前已經養成了半夜吃東西的習慣。對他來說,發脾氣就能得到想要的。這其實是種策略。「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要讓寶貝向一切讓步,像個機器人一樣,」迪迪埃·皮樂解釋道:「這不是目的。真正的關鍵是在現實的要求面前,知道如何與寶貝的要求抗衡。」
寶貝的好行為,要正強化
相反,正強化是指寶貝為保護自己的權利而付出的努力。當家長發現寶貝有停止努力的趨勢時,應該積極地強化那些令人愉快的行為,比如寶貝樂於嘗試一種新的食物,或者家長要離開時不再哭哭啼啼……向寶貝重複傳遞以下的畫面是有必要的:「媽媽要去別處,爸爸有其他的事情要做,但是你呢,你很乖,不哭啦,你明白你應該等我們回來,太棒了。」家長通過這種方式讓寶貝明白,這是我們希望他做的,我們因此而為他驕傲。
好習慣早養成,寶貝不再拿哭當武器
1 鼓勵寶貝做些家務
當寶貝學會走路時,你就可以要求他做些事情了。比如,要他幫忙擺桌子。他的小盤子、餐巾、碗筷等讓他擺在餐桌上。爸爸也可以在散步的時候要求寶貝摘一朵花獻給媽媽。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寶貝感覺到自己是有用的。你的鼓勵會讓他為自己驕傲。
2 必要時重複你的要求
當寶貝沒有立即執行被要求做的事時,重複這個要求,不要猶豫。聽到你多次強烈要求同一件事,以重複的方式說「去收拾你的房間」,寶貝就會明白,不是由他說了算。
3 幽默地傳遞好習慣
向寶貝傳遞信息或者教他一些好的行為習慣時,可以採取幽默的方式。家長的威信無需通過嚴厲的、強制性的、寶貝難以接受的方式來達成。比如,你可以裝作在他口中尋找東西的樣子對他肯定地說:「啊,你的舌頭還在,所以你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可以說出來。」但是要注意,幽默不是所有情況都適用,尤其寶貝學習與安全相關的知識時,例如,「不準用手摸插座」,「不準吃不認識的葉子」,「不準把小東西放在嘴裡」,等等。
4 寶貝太累容易發怒或不適
當寶貝懶懶不想動時,不要總逗弄他。如果寶貝在睏倦時總被來訪的叔叔伯伯、想抱抱的表姐或者許久未見的爺爺奶奶摟在懷裡,他的日常節奏有被打亂的危險。你的寶貝那時會發現,有比睡覺更舒服的事:親親、抱抱等。但是接下來,他就會疲憊不堪,精神緊張,變得易怒或覺得不適。
5 建立規則,前後一致
幫寶貝養成良好的習慣至關重要。因此,穩定的、清晰的、明確的規則必不可少。規則一旦建立,就要一直堅守。比如,你跟寶貝約定他睡覺之前給他講一個,並且只講一個故事,就不該沒過幾天,在氣氛輕鬆、時間充裕的時候講上兩三個。這樣,寶貝會覺得,只要努努力,就可以每天晚上都有不止一個故事聽。在教育寶貝時,需要注意前後的一致性。
媽咪寶貝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