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00
100%
用戶鑑權失敗,請先 註冊成為百度雲用戶
百度雲
四川在線記者 付真卿
8月的大涼山,正午過後的太陽,曬得人直發昏。吃過午飯,找個陰涼處美美地打上個盹真是再好不過。
而在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的彝繡工坊裡,繡娘們依然在全神貫注地紡線穿針。最幸福的還是孩子,他們或是依偎在媽媽、婆婆的懷中,或是緊貼在她們的後背上,安心、香甜地睡著。
30歲的吉克妹美木就把自己9個月大的女兒背在背上,一邊忙著刺繡。她正在襪子上繡花,現在每天能繡5雙,每雙能掙15元。雖然目前掙的不多,但吉克妹美木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幾年前,吉克妹美木在外地打工,但有了孩子後,她便回到家中,只留下丈夫一人在成都打拼。
「我覺得除了照顧娃娃,還是能再做點事,掙點錢。」吉克妹美木說,她剛剛學了十多天彝繡,感覺上手很快。今年,家裡新修了房屋,丈夫在外務工,自己做彝繡再加上種地的收入,脫貧不成問題。
彝族是一個充滿母性光輝的民族,只要有了孩子,就一定會全身心地照顧撫育,許多媽媽都不再工作掙錢,這客觀上也給家中的經濟帶來負擔。
但現在,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一方面是因為新一代彝族婦女們觀念的進步。更重要的是,脫貧攻堅各項產業的發展推進,讓她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一邊照顧孩子一邊還能掙錢。
呷古村歷來就有彝繡的傳統。近年來,村兩委組織176名擅長彝族刺繡的在家婦女,成立了越西縣普雄鎮彩遺坊彝繡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現有繡娘778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員70餘人。
2019年,合作社累計銷售各類彝繡產品1000餘件,銷售額達50萬元,繡娘共計增收8萬餘元。合作社成員貧困家庭都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的目標。
呷古村走上了一條非遺促脫貧的道路,也給廣大的彝族婦女們開啟了一條嶄新的人生之路。
【來源:四川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