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終身性疾病,一旦患病,大多數患者需要終生服藥。高血壓早期大多數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少數患者僅有輕微頭痛、頭暈、失眠、耳鳴、視力下降等症狀。目前,我國成年人高血壓發病率為20%以上[1、2]。
高血壓患者如果血壓控制不好會導致心臟病、腦梗死、腦出血、腎衰等多種疾病,所以對高血壓患者早發現、早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於高血壓發病率高,早期症狀輕,診斷只能依靠血壓測量,所以定期測量血壓就顯得十分重要。
01成年人需要多久測量一次血壓?
很多人認為只要沒有症狀,血壓就不用監測。這種想法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通過前文我們知道大多數高血壓患者是早期沒有症狀的。一旦出現症狀,可能就是出現了腦梗死、心臟病、動脈硬化、腎功能障礙等危險的併發症。
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需要定期測量血壓。張醫生將中國成年人分為5種情況,根據不同的情況,需要按不同的周期進行血壓測量。
非高血壓患者,身體正常的成年人,沒有任何疾病,沒有不良嗜好,每年測1~2次血壓即可。非高血壓患者,但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代謝異常或合併有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動脈硬化等疾病;有吸菸、飲酒、焦慮、長期失眠、工作生活壓力大的人群,每個季度需要測量1~2次血壓。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平穩,沒有前述的基礎疾病和不良嗜好,每周需要測量2~3次血壓。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平穩,合併有前文所述基礎疾病或不良嗜好,建議每天測量1次血壓。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不平穩,無論有無基礎疾病或不良嗜好,每天需要測量血壓2-3次。
02如何診斷高血壓?
高血壓是指血壓高於正常,一般規定收縮壓高於140mmHg或舒張壓大於90mmHg即定義為高血壓。很多人有個誤區,認為只要測量一次血壓升高,即可診斷為高血壓。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診斷標準是不在同一天裡測量3次以上,血壓均高於正常,才可以診斷為高血壓。
只有一種情況可以在一次測量後確診為高血壓,這種患者為血壓大於180/110毫米汞柱,且患有心血管疾病。只有這種患者,在醫院內排除各種幹擾因素和影響條件後,才可以一次測量血壓後診斷為高血壓。
根據血壓測量結果將人群分為4個等級
血壓正常:收縮壓小於130mmHg和舒張壓小於85mmHg。正常高值血壓:收縮壓130-139mmHg和/或舒張壓在85~89mmHg。高血壓1級:收縮壓在140~159mmHg和/或舒張壓在90~99nnHg。高血壓2級:收縮壓大於160mmHg和/或舒張壓大於100mmHg。國際最新的指南取消了高血壓3級,將原有的高血壓2級和高血壓3級合併在一起定義為高血壓2級。
03測量血壓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很多人都聲稱自己會測量血壓,但不是每個人測量的都準確,很多細節如果關注不到,會導致血壓結果不準確,影響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張醫生總結了以下幾點平時測量血壓需要注意的事項。
不要一次血壓升高就定義為高血壓,因為影響血壓的因素很多,如情緒激動、緊張、劇烈運動等情況均可以引起血壓升高,故國際上通常建議非同一天測量2-3次血壓均升高,方可診斷為高血壓。每次測量血壓需要連續測量三次,一般取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平均值為測量血壓的最終結果。測量血壓前不能劇烈運動、不能飲酒、不能憋尿、不能翹二郎腿、不可在情緒激動時測量血壓。測量血壓前需要休息5到10分鐘,方可開始測量血壓。測量血壓需要選擇水銀柱的血壓計為好,血壓計需要每年校定一次。測量血壓時雙腳需要平放,手肘與心臟齊平,手臂不可以懸空。
04高血壓患者測量血壓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在家中檢測血壓,測量時間的不同、血壓計不同、季節變化都能引起血壓的變化。血壓是隨著情緒、休息以及天氣波動的。盛夏季節血壓較秋冬偏低。正常血壓在一天的波動不會超過30mmHg。
高血壓病人測量血壓時要固定時間、固定體位、固定血壓計。這樣量的血壓才是最有比較性的。重複連續測量也會導致不同,一般是越測越低。需要每天多次測量的患者,測血壓的時間選擇一般為早飯前(晨起後、 未活動、未服藥)、晚飯後、睡覺前測量。每個人的左右手血壓是有區別的。但不是很大,正常情況下不會超過10mmHg,如果雙側上肢血壓測量結果差異超過10mmHg,您需要到醫院詳細檢查您的血管情況。一般這種情況多見於鎖骨下動脈狹窄。
總之,每一位成年人需要依據自己不同的情況定期測量血壓。測量血壓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測量時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正確的血壓測量才可以正確評估血壓。關於高血壓還有很多需要關注的知識,例如,未成年人是否需要測量血壓?同情況的高血壓患者如何選擇降壓藥物?高血壓常見的併發症有哪些?引起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有哪些?這些內容我會在以後的作品中陸續為您呈現,如果您感興趣,請您關注我。
以上是張醫生關於血壓檢查和監測的一些觀點,如果您同意我的觀點,歡迎您關注,點讚或留言,創作不易,感謝您的支持。我是神外醫生張偉,我們下期再見。
【參考文獻】
[1] WHELTON P K, CAREY R M, ARONOW W S, et al. 2017 ACC/AHA/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Hypertension, 2018, 71(6):1269-1324.
[2] WILLIAMS B, MANCIA G, SPIERING W, et al. 2018 ESC/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SH)[J]. J Hypertens, 2018, 36(10): 1953-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