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神獸歸籠」,但與之而來的學習問題又要開始困擾家長和孩子們了:
為什麼我家孩子就是不愛學習?
學習不好,罵他還不停,太氣人了!
「孩子不愛學習背後隱藏著什麼?」。
絕大多數父母在看到孩子不好學習的時候,滿腦子都是該怎麼辦,但卻從沒有去想過「為什麼」,也就是說這背後隱藏著什麼。
一看到孩子學習不好,就去想怎麼辦,就好像是看到孩子發燒了,急慌慌地只想讓醫生趕緊開藥,但卻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因為積食發燒了,而你去給她喝治風寒感冒的柴胡口服液。燒能退嗎?發燒其實一個症狀,是身體生病所帶來的一種「現象」、一個「結果」,而並不是病因在。一個孩子不愛學習同樣也是一個「現象」,一個「結果」,要想改變這個現象、這個結果,那首要的自然是先找到原因。
但在找原因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普通人對學習的「認知」上的一個大坑。那就是很多人認為學習是枯燥的,是痛苦的,是需要教的,是要被逼的。真的嗎?我當然不否認,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些讓我們煩躁痛苦的時候,但如果想起學習,你只有這樣的感受,那我只能很同情的告訴你——其實你也不愛學習。
我們之所以對學習有這樣的認知,是因為我們的目光還是太狹隘,把學習局限於校內知識。但其實人一出生就在學習,小的時候學習爬,學習走路,學習吃飯,長大的時候學習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再說個顛覆大家認知的觀點——其實玩遊戲也是學習。
不是嗎?那好,請你去找孩子,問問他最喜歡的遊戲是什麼,找一款他喜歡而你又從來沒有玩過的,然後跟他直接PK一場。看看你能贏不?很顯然,如果你不去自己研究,不去問孩子,不花上那麼點時間,估計贏孩子不太可能。因為你要學習遊戲裡的規則、邏輯等等。所以,在我眼裡凡是遊戲玩的好孩子,那學習能力一定是槓槓的。如果你的孩子遊戲玩的還不錯,恭喜你,你不用為你的孩子學習能力、自學能力擔心了。學習不是簡單的指背誦收穫多少知識,真正的學習除了獲得新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思維的鍛鍊。
正是因為我們目光太狹窄,所以徒增了很多煩惱。當孩子學習不好,對學習厭煩的時候,我們除了訓斥勸導,可能還會去找輔導班,及價格價格昂貴的一對一,企圖讓孩子更好的學習。但卻不知道,很多孩子不愛不是因為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為態度的問題。即「內因」,即孩子不愛學習背後隱藏的東西。
想想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遊戲,而且學的特別快?無他,喜歡!興趣就是學習最好的原動力。你一定會想,如果孩子能夠把探索遊戲的勁放到學習上,那該多好啊!
此時,你是否明白,當我們的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隱藏的第一非常重要的點,就是——沒興趣!!!
如果我問你:「孩子為什麼對學習沒興趣?」,也許你會說:「學習那麼枯燥,當然沒興趣了!」真的嗎?大家知道,中學和小學的知識量比那是翻了一倍不止,光科目就從小學的語數外科學4門,直接變成了初一7門、初二8門、初三9門。
我記得,有一次周末從學校接妞回家,上初中的孩子跟我說:「媽媽,我現在對《道德與法制》《歷史》《地理》都挺感興趣的,因為覺得很有意思,比如說我特別喜歡看《道德與法制》的故事。」不僅如此,她還會就書裡的故事,再結合老師講的道理,談自己的看法,或問我的看法。如果一件事情,只有責任和壓力,而沒有任何的興趣,那是很難「自主」去做的。
亞里斯多德說過:「人生而好奇」,也就是說人從小就會對萬事萬物好奇,對知識同樣如此。所以,只要我們不去破壞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那麼隨著年齡的發展,他一定會對知識充滿好奇。當知識成為他滿足好奇心的東西時,那你還用擔心他不愛學習嗎?
然而很多父母完全沒有這個意識,並且心中對「孩子學習」這件事情充滿焦慮。看到別人的孩子會自己孩子不會就開始著急。比如幼兒園就開始要求孩子寫字,卻不知道孩子的手部肌肉還沒發育好,對他們來說握筆就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他們開始學寫字,就像我們用不熟悉的左手寫字的感覺一樣。如果孩子寫不好,或者堅持不了,父母就發脾氣生氣,給孩子不僅造成心理的傷害,而且讓孩子對「學習」開始產生陰影和厭煩。結果看似是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卻不知道在把孩子學習的興趣一步步拿走,為孩子厭學埋下禍根。
很多的父母正在用這種「讓孩子提前更好的適應學習」的方式,讓孩子遠離學習。在這背後真正的問題,是父母自己內心對孩子未來的擔心,對孩子身心發育的無知、對自己情緒管控的無力。久而久之,這樣的教養方式,帶來了更大的問題,也是造成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的阻礙。
首先,這種教養方式明顯是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愛」的。一個人「精神胚胎」的供養,不是靠道理,而是靠感受。而「愛」是精神供養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
一個沒有感受到「愛」的孩子,由於天生性格的差別,就會根據父母的教養方式發展出不同的互動模式。
比如一個性格敏感、內向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膽小、怯懦,雖然可能會乖乖聽話照做,但內在被壓抑的是委屈、傷心和恐懼。這種負面的情緒,從小到大,越積越多,等到青春期的時候,問題就會集中爆發。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小學時候優秀懂事的孩子,可能一夜之間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記得有一次在我的課程中,在做了關於「歸屬感」的體驗練習後,一個媽媽失聲痛哭,原來她12歲的孩子在上個月前突然因為和爸爸的一次爭吵就不去上學了,每天在家日夜顛倒,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而在此之前,這個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她在單位也是別人眼中的模範家長。事情發生後,她焦慮無助,不敢跟同事說,也不敢跟自己的父母說……這種情況,現在在越來越多的家庭中發生。
而一個性格倔強的孩子,則可能會跟父母頂嘴、出現父母頭疼的「叛逆」,這樣的孩子他內在力量的發展基本上都用於與父母的對抗上。有的是軟對抗,比如磨磨蹭蹭,拖延;還有的則是跟父母出現「權利之爭」,你越讓我幹什麼,我就越不幹 。甚至有一些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會出現「報復」的行為。
曾經遇到過一個20歲的女孩,她打扮很另類,染著綠色的頭髮,身上紋著身,但仔細看起來很有味道。有人問她:「姑娘,紋身不疼嗎?」,女孩回答:「疼,但是當我紋身的時候看到我父母痛苦的樣子,我就很爽!」也許你會覺得這個孩子太無情,但卻有沒有想過,是什麼樣的一個家庭塑造了一個這樣的孩子?通常到了去產生「報復行為」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深深傷害過的孩子。
所以沒有「愛」和「溫度」的教育,造成孩子情感需求的缺失,這是幹擾孩子學習一個重要原因。一個被愛滋養的健康孩子,他會有著對學習的興趣,也會把自身發展的精力用於自己感興趣、追求的事情上。即便這個事情不是那麼容易,但他沒有外在的這些幹擾,所以他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
批評指責的教育模式,帶給孩子的一個很低的自我認知,即低自我價值感。因為沒有人會在一次次的批評羞辱後,還會從內心認為「我很好,我是有價值」的。即便這種教養模式能夠培養出一個外在看起來很優秀的孩子,但這個孩子內心是不是真的覺得自己有價值,並不一定。
不信你去觀察一下,或問問你自己,是不是有很多人雖然在外人眼裡看起來很成功、很有能力,但他自己內心深處卻是自卑的、不自信的。曾經為中國獲得第一個網球世界冠軍的李娜,是無數人心中的偶像。然而在柴靜採訪她時,她說:「如果不是法網冠軍給我帶來的一切,我會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柴靜說:「你現在給大家的感覺都是很自信、很外向、強烈的感覺」,她說:「其實我是一個很自卑的人」。所以很即便得了冠軍,她也沒有享受到冠軍的喜悅,而只是不用再埋頭躲在更衣室裡哭。她不斷的去外在追求別人的認可、或者金錢、權利、成功來標榜自己的價值?然而這些卻彌補不了那深處的自卑。這種人可能一輩子活在「證明」中。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覺得「我不好,我不行」時,那麼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本能的反應可能就會是「放棄」,面對學習同樣如此。即便他有那樣的能力,他也不會相信自己有。這就是為什麼許多遊戲玩的好孩子,那麼聰明,但從不認為自己能把學習學好。因為沒有人相信,連他自己也不相信,長期以來的無價值感,只能讓他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裡去尋求價值感。
其實影響一個孩子學習的因素,除了情感方面未得到滋養和滿足產生了幹擾外,還有很重要的是其他非學習能力的能力缺失。比如情緒管理能力。在我每年寒暑假帶的小天使情商潛能激發營裡,總會看到一些很有組織力的孩子,因為情緒問題,阻礙他能力的發揮。這些在我們成人身上也非常多見。
再比如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曾經有一個13歲的女孩來我們這裡做沙盤諮詢。這個孩子擺出來的沙盤很特別:一個躺在床上的女孩,身邊不遠處,排著隊的是臭蟲、蜘蛛(沙具)之類的東西。和女孩交流之後,原來這些臭蟲、蜘蛛代表的是在學校裡老師、同學帶給她的感覺。這說明她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出了嚴重的問題,而她無力處理,對學樣產生抗拒,最終不得不在家休學。
所以,影響一個孩子學習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並不是我們表面上自以為是的「孩子應該好好學習」,他就會好好學習。或者你講講道理,他懂了道理就能做到好好學習了。
當我們作為父母,不去深刻地看見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而只是一味的想改變孩子時,要麼就是以愛的名義傷害,要麼就是無從下手的無力感。這些都不能給到孩子真正的協助,相反可能離你想要的結果越來越遠。
假設我們看不到這些問題,一個對學習沒有興趣的孩子,你還在一個勁的監督他寫作業,拼命報輔導班,那不用說你的錢肯定是白花;或一個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你的打擊,只可能讓他走向自暴自棄;你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問題所在時候,你就不可能真正協助到他。無論你用什麼方法,都不會「對症」,就像他頭疼,你卻在給他醫腳。
其實孩子的問題,除了學習以外,令很多父母頭疼的撒謊、叛逆、懶惰、自私等情況,都是一個「果」,而非是「因」。我們的解決方案不是在「果」上努力,而是要在「因」上下功夫。
最後,請大家再來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關於學習興趣方面,可以看一下,自己曾經自認為非常正確的做法,是在抹殺孩子的學習興趣,還是在保持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第二:你覺得你的孩子真的自信嗎?注意觀察一個孩子是不是真的內心有力量,而不是「偽自信」,不是在她順風順水的時候,而是在她遇到挫折或被拒絕的時候。因為「好」是看不出問題的,真正的問題都是在人生低谷的時候被發現的哦。現在很多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陽光自信,活潑開朗,但卻可能內心脆弱。
第三:多維度的去觀察你的孩子,排查一下她不想學習背後真正影響她的因素是什麼。先放下對孩子學習的焦慮,跟孩子多聊聊天,聊除了學習以外的事情,比如同學、老師,比如困難等,多了解孩子。並看一看孩子的情緒管理、人際關係、面對衝突、處理衝突等一些能力如何。這些看似對成績幫助不大的東西,卻有可能成為孩子學習最大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