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Chinaman:當華人遭遇語言歧視

2020-12-11 網易教育

日前,美國福克斯有線新聞頻道(Fox News) 主持人鮑勃•貝克爾(Bob Beckel)在節目中使用了chinaman一詞,引起華人社區的軒然大波。其實,在美國對華人的言語歧視不止有「chinaman」一詞。


相關事件>> 美主播辱華:中國人在美學電腦後回國駭客我們

財新網訊 (見習記者 曹源)有一種說法是,無論你學哪一種外語,學得最快的永遠是髒話。

在很多時候,人們最反感的反而不是那些粗俗的咒罵,而是表面不太髒、卻帶著很強侮辱意味的詞語——尤其是當它與種族歧視有關的時候。

最為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英語中的「Negro」或者「Nigger」(直譯的話就是「黑鬼」),在美國,黑人自己說這兩個詞沒關係,會被認為是自嘲,但它如果從其他人的嘴裡蹦出來,那麻煩可就大了,公開道歉、辭職謝罪都是常事。

而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敏感詞同樣存在,並且可謂花樣繁多。下面我們為大家科普幾個英語裡對華人的主要歧視詞語,出國的時候防身用。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會當場發飆——但總不能被人歧視了還不知道吧。

當然,這些詞也有一些歷史上複雜的是是非非,我們也儘量地做些說明。

(一)Chinaman:複雜的歷史

2014年7月10日,美國福克斯有線新聞頻道(Fox News) 主持人鮑勃•貝克爾(Bob Beckel)正在和嘉賓討論中美網絡安全問題,他說:

「中國人是美國國家安全最大的威脅……我們把他們帶到這兒,還教這幫中國佬,呃,中國人,如何使用電腦,然後他們回到中國再來黑我們。」

"Chinese are the single biggest threat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S … we bring them over here and teach a bunch of Chinamen–er, Chinese people – how to do computers and then they go back to China and hack into us."

中美網絡安全本身就是個爭議話題,但「Chinamen」搶走了所有的風頭。美國加州的華裔參議員劉雲平(Ted Lieu)在上周發表聲明,要求貝科為自己使用這個詞道歉並辭職,他的行動得到了華人群體的廣泛支持。在中國,央視也拿這事做了條新聞。

單純從英語的角度,Chinaman似乎看不出什麼歧視來,它應該跟Englishman(英國人)、Frenchman(法國人)或者Irishman(愛爾蘭人)一樣,是表明某個人出身國家的正常稱呼。

但是Chinaman偏偏不一樣,當代美國主流社會,特別是華人社群,都認為這個詞帶有種族歧視色彩,並呼籲避免使用它。

回顧歷史的話,早期的美國華人移民確實曾經在正式書信裡自稱Chinaman,但再往後,Chinaman開始被用來指代人口普查時不願意提供姓名的華人。

隨著對華人歧視和排擠的加劇,這個詞的意味越來越消極。1892年,美國通過了禁止中國人入境的傑瑞法案(Geary Act),其中也使用了Chinamen。漸漸地,Chinaman還被用來蔑稱其他亞裔移民。

與許多美國黑人整天把「nigger」掛在嘴邊不同,美國華人可不會在日常生活裡說出「Chinaman」。這個詞的「合法使用」一般都出現在有特殊含義的文學作品裡——看過臺灣作家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嗎?它的英文版書名就是「The Ugly Chinaman」


有了這種比較複雜的歷史淵源,當一位美國公眾人物說出「Chinaman」之後,往往會解釋自己毫無惡意,只是對這個詞的敏感度不夠,如果無心冒犯了華人請多多見諒等等。當然,那要看華人們接不接受了。

(二)Ching-Chong:最著名的敏感詞

2002年,美國著名NBA球星奧尼爾(Shaquille O』Neal)在接受福克斯體育臺採訪時,當著鏡頭開起了玩笑,對象是休斯頓火箭隊的新秀,中國中鋒姚明:

「告訴姚明,ching-chong-yang-wah-ah-soh。」

"Tell Yao Ming, ching-chong-yang-wah-ah-soh."

奧尼爾並不是在秀自己蹩腳的中文,這一串發音可是相當有問題的,他的這句「玩笑」也鬧得滿城風雨,後來不得不出來道歉。

那麼Ching-Chong到底是什麼?多數嚴肅的大詞典沒有收錄它,更接地氣的流行語網站「城市詞典」(Urban Dictionary)給出的解釋是:

傲慢的非亞裔人士認為亞裔都會說的唯一的詞。

The only word arrogant non-Asians think all Asians say.

說白了,就是在這些人耳朵裡,華人說漢語就是這個味道,甚至亞裔說母語都是這個味道。

在美國,Ching-Chong被認為是一個百分百的種族歧視詞語,它的歷史很「悠久」,歷史文獻記載,在20世紀初,華裔和亞裔孩子在學校常常會被同學用下面這首兒歌欺負:

Ching Chong, 中國佬,

就坐在牆頭

過來一個白人

切掉他尾巴

Ching Chong, Chinaman,

Sitting on a wall.

long came a white man,

And chopped his tail off.

有一首創作於1917年的美國歌曲,名字也叫《Ching Chong》,它的歌詞乍一看充滿了童趣,不過細看之下,也能體會到當年華人在美國社會眼中的「古怪」形象。


各種歧視性、刺激性的詞句,對於喜劇藝術而言都是好材料,總有人忍不住想用一用。在2014年3月,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史蒂芬•科拜爾(Stephen Colbert)的節目官方推特發出了這樣一條內容:

「我願意設立一個『東方人或其他敏感性問題Ching-Chong Ding-Dong基金會』,來表示我對亞裔社群的關心。」

"I am willing to show #Asian community I care by introducing the Ching-Chong Ding-Dong Foundation for Sensitivity to Orientals or Whatever."

節目組的本意,可能是想諷刺另一個種族歧視爭議——美式橄欖球勁旅「華盛頓紅皮隊」被要求改名,因為「紅皮」被認為是對印第安原住民的歧視稱呼,但紅皮隊老闆認為這個隊名是歷史遺產,並宣布自己將成立慈善基金支持原住民。

如果一個基金會的名字裡就帶著種族歧視詞語,怎麼可能化解種族歧視問題呢——這就像成立一個名字裡有Ching-Chong的基金會來支持亞裔一樣。

不過科拜爾的團隊可能沒想到,這句用於類比的「玩笑」會引來亞裔群體的憤怒。推特上迅速掀起了「取消科拜爾」(#CancelColbert)的活動,並成為熱門話題,迫使科拜爾也不得不在後來的節目裡反覆地做解釋,還搬來支持自己的華人朋友助陣。

在更早一點的事件裡,2011年3月13日,美國UCLA大學學生Alexandra Wallace發布了一段YouTube視頻,批評亞裔學生在圖書館中大聲打電話,但是她故意用「Ching Chong, Ling Long, Ting Tong」來模仿亞裔的說話聲,還不知好歹地提到了當時剛剛發生的日本大地震,言辭過激,頓時激起了一片聲討。

24歲的華裔Jimmy Wong對此的回應是,寫了一首歌,名叫Ching Chong (It means I love you)。於是,這首歌紅了。


我拿起電話說

Ching chong,意思是我愛你

Ling long, 我很需要你

Ting tong, 我真不知道那是啥意思

但你錯了讓我很高興

I pick up my phone and say

Ching chong, it means I love you

Ling long, I really want you

Ting tong, I don't actually know what that means

But I like it when you're wrong

不過,Jimmy Wong的這首歌的部分歌詞攻擊性也挺強的……

為了對付令人不快的Ching-Chong,一些人選擇堅決阻止這個詞出現,另一些人則想轉變大眾對這個詞的理解,哪種會更有效呢?

(三)Chink 與Gook

居住在美國紐約的曹米希(Minhee Cho)去「棒!約翰」(Papa John’s)比薩店吃快餐,結果被一張收據氣壞了。她當天中午在推特上發布了這張收據的照片,在顧客姓名一欄,赫然寫著「lady chinky eyes」(小眼睛女士)。

Chink是對華裔或亞裔的一種侮辱性稱呼,它還衍生出了Chinky,Chinkie,Chinki等等。Chink在英語中的原義是「狹小的縫隙」,因此,對它最直接的解釋是:諷刺亞裔眼睛小。

對於Chink一次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是中國的英文China的一種不規則形式,有的則認為演變自中國的清(Qing)朝的清字,還有的認為是從印歐語系中中國(如法語中的La Chine)這個詞進化而來。

或許是以上幾種原因並存,讓它更容易地「流行」了起來。Chink有據可查的最早出現時間是1878年,真正的廣泛使用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大量的中國移民作為勞工抵達北美,影響了當地白人的就業,加之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他們被白人視作威脅。於是Chink開始大行其道。

1940年代起,這個詞開始被用來廣泛地蔑稱東亞和東南亞裔人群。在越戰時期,這個詞經常被用來形容越南士兵,它在著名的越戰影片《野戰排》中就頻繁出現。

一個類似的詞是「gook」。這個詞最近的一次爭議事件發生在澳大利亞。在一輛開往雪梨的火車上,55歲的女子蘇•威爾金斯(Sue Wilkins)上車後沒能找到座位,於是開始指責沒有給她讓座的兩個孩子以及他們的亞裔母親。

在眾人的勸說下,她反而越來越起勁,還將矛頭指向了另一位勸架的男士,以及他的朋友,來自中國香港的一位女性:

「找澳洲女朋友很難是吧,你一定要找個gook. 」

"Hard to get an Aussie girlfriend - you had to get a gook."

說著說著,她還用手將自己的眼角向後拉,並模仿起亞洲人說英語的口音。

車廂內的乘客卡裡姆•阿布達爾(Kareem Abdul)把這一幕用手機拍攝了下來,並上傳到了YouTube。不消說,又是一番網友怒斥與主角道歉的故事。

根據《牛津字典》給出的解釋,gook作為名詞用來指代外國人,尤其是東南亞裔,有明確的冒犯意味

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本於1893年出版的一本俚語字典,當時gook被用來形容「一個低級妓女」。

也有考據認為,美國海軍士兵曾在稱呼菲律賓人時使用「gugu」,因為當地女性會使用一種名為gugu的樹幹來清洗自己的頭髮,這與後來的gook有關。

但另一些學者認為,gook來源於朝鮮語。在韓戰時期,美國士兵發現接近他們的韓國人常常會說miguk(朝鮮語中的「美國」),但是美國士兵卻將這個詞誤解為「me gook」(我是gook)。

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亞洲人之間沒有區別,於是針對亞裔的歧視詞語都是通用的。2008年美國總統競選時期,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John McCain)就曾用「gook」指代越戰時囚禁他的越南士兵,之後他只好乖乖地為自己的用詞不當向越南裔人群道歉。

道歉是一個個都做了,但埋在心理的歧視,恐怕還沒有那麼容易消除。

話說回來,不少中國人放在嘴邊的「棒子」、「阿三」等等,是不是也是同樣道理呢?

(原文載於財新網公眾帳號「旁觀中國」,轉載請註明。)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頻道綜合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華人,別被人用英語罵了還不知道 語言歧視
  • 華人遭遇種族歧視隱忍還是反擊?看看他們怎麼說
    華人遭遇種族歧視隱忍還是反擊?,在美國遭遇種族歧視,或是將與不同族裔鄰居或隨機遇到的其他族裔間紛歧或矛盾,歸諸種族歧視。一些居住美國數十年的華人「老移民」,分享了自身曾被歧視的經歷指出,華人到了異國他鄉,其實歧視無處不在。  雖避免不了,但只要自己做得好,不自卑,歧視沒有什麼大不了。同時建議遇到被人歧視時,要找尋適當管道反映,不宜息事寧人。  西柯汶納市議員吳桐淮來自中國臺灣,居住美國30餘年。
  • 英語中居然有這麼多歧視華人的單詞! 聽到了別猶豫, 直接懟回去!
    去年年底列治文出現了散發歧視華人傳單的事件,前幾個星期多倫多華人老移民的SUV汽車被人噴上了「中國人滾回去」的字眼…… 「歧視」這種現象其實在任何地方都不能避免,在國內我們有地域歧視、性別歧視、工作歧視、信仰歧視,在國外可能碰到最明顯是種族歧視。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總結一下,北美地區英語中關於歧視華人和中國人的說法有哪些。大家以後聽見這些說法就應該直接懟回去!
  • 歧視和偏見!疫情之下,海外華僑華人遭遇了什麼?又該如何應對?
    出生在德國,幾十年來並沒去過中國的華裔德國人Thomas G.的遭遇更讓人無語。近日,Thomas G.在法蘭克福機場購買飲料時,卻因血統遭遇了店員的語言攻擊。他試圖向店員解釋「並非所有中國人都得了病」,但只引來了更加惡毒的咒罵。Thomas G.(視頻截圖)最終,Thomas G.報了警,並起訴了這名店員。
  • 有人叫你 Chinaman 、banana,一定要懟回去!!
    在英語裡面有一些帶歧視性的語言Discriminational words歧視性語言今天就挑一些和大家分享一下避免大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動「跪舔」01字面上看起來是中國人可實際上這個詞帶有種族歧視這個詞在美國不僅針對華人也針對其他亞裔人士一些極右翼分子也會使用這個詞碰到外國人使用Chinaman這個詞那你一定要心中有數了02字面意思是「中國人的機會」
  • 美國亞裔戲劇劇名帶歧視字眼「清蟲」「中國佬」,編劇還是華人
    根據選角公告稱,《Ching Chong Chinaman》屬於「諷刺喜劇」,巧妙地諷刺了中產階級的醜陋外表,打破了刻板印象,並講述了早期華人在美國遇到自己同胞發生的故事。 然而,公告發出不久,《Ching Chong Chinaman》就遭到了網友們的批評。
  • 紐西蘭華人在巴士上遭遇種族歧視 同車乘客挺身而出
    紐西蘭華人在巴士上遭遇種族歧視 同車乘客挺身而出
  • 反對種族歧視 華人聲音響亮
    維權行動組織者之一、阿根廷僑胞劉芳勇介紹,維權期間僑領們四處奔走控告投訴,華文媒體發出反歧視的呼籲,華人律師們出謀劃策,還有幾百名華僑華人向反歧視局寄去投訴信,現在終於迎來了當事人的道歉。「這是阿根廷華人第一次成功的聯合維權,不容易但必須做。」
  • 不滿遭遇種族歧視 蘇格蘭唯一華人議員辭職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派記者 黃培昭】據英國《鏡報》8日報導,蘇格蘭民族黨唯一的華人議員日前辭職,原因是受到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侮辱性語言攻擊後,蘇格蘭民族黨對她置之不理。據報導,這位蘇格蘭民族黨唯一的華人議員名叫Yen Hongmei,今年29歲,2003年搬至蘇格蘭。
  • 華人在澳遭遇種族歧視和暴力,中國做出一個重要決定,國人注意
    據環球時報6月8日報導,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日前發布公告稱,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大利亞國內對華人和亞裔的種族歧視言行和暴力行為現象明顯上升,因此提醒中國遊客切勿前往澳大利亞旅遊。據報導,澳多個地區近期多發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案件,其數量遠遠超過往年。據《澳大利亞人報》近日報導,新南威爾斯州等地區甚至展開行動來遏制仇外情緒,但其效果難言樂觀。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新華社記者 劉 傑攝當地時間5月25日,非洲裔美國人弗洛伊德遭遇明尼蘇達州阿波利斯市白人警察暴力執法,隨後身亡。弗洛伊德之死再次揭開美國種族歧視的陳年瘡疤,引發國內外輿論譁然。連日來,大規模抗議活動在全美50個州、包括首都華盛頓特區在內的數百個城市蔓延。
  • 白人歧視黑人,黑人歧視華人,為何全世界只關注黑人被歧視?
    但同時,卻出現了這麼一個涉嫌歧視華人的聲音。前幾天舉行的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市的市議會中,議員們就如何開展新冠疫情救助計劃進行了討論,他們打算給每一家受到影響的華人商戶和拉美商戶提供補貼。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佛洛依德案引發的「黑命貴」運動的當下,由於涉嫌歧視黑人,前天HBO下架了在人類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經典電影《亂世佳人》。▲《亂世佳人》因歧視黑人居然被下架了!而鼓動搶劫華人的歌曲卻屬於言論自由?
  • 英文中原來有這麼多歧視中國人的語言!不好好學英語,老外罵你都不知道
    類似於英語中將非洲裔美國人叫做「N-word」一樣,都是美國本土化的歧視用語。 Oriental本來意思是東方,正常使用的時候其實沒有歧視的意思,但是如果用來指人,特別是針對中國人、華人,那就是典型的歧視。因為這個詞具體是形容東方地理特徵的無生命的物體的。
  • 調查顯示:紐西蘭亞裔人群在疫情期間遭遇種族歧視
    由亞裔家庭服務中心(Asian Family Services,簡稱AFS)委託進行的紐西蘭亞裔心理健康和幸福報告發現,亞裔人群在疫情期間出現高度焦慮和緊張,也遭遇著種族主義攻擊。一半種族歧視事件的受害者為華人略超過16%的受訪者報告說,他們在疫情遭遇了種族歧視,而那些受到歧視的人也更有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種族關係專員廖振明(Meng Foon)表示,調查結果令人擔憂。「我對人們遭遇種族歧視和種族主義感到痛心又悲傷。
  • 律師講解英國華人遭遇歧視時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
    文章摘編如下:1.種族歧視的定義首先,種族歧視是違法的,它屬於仇恨犯罪(HateCrime)中的一種。它的定義是指一個人對他人採取一種蔑視,討厭和排斥的態度。這主要表現在言論或行為上。這些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種族,宗教信仰和性取向的不同亦或者是因為他人的身體缺陷和殘疾。英國皇家檢察署給出的種族歧視定義是:一個人對其他種族的敵對和偏見。
  • 澳大利亞華人留學生被暴打!只因不講英文!種族歧視太噁心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華輿訊 最近澳大利亞歧視華人的新聞真的看了不少,2月22日,又一名無辜的華人留學生成為事情發生在阿德萊德街頭,當時,在澳學習古典擊劍的中國留學生Constantine突然遭遇了種族主義者襲擊。
  • 堅決抵制種族歧視 華僑華人維權聲音更響亮
    當地時間9月23日,愛德華多在A24新聞節目中使用了「中國病毒」「中國害蟲」等措辭,阿根廷眾僑團第一時間向國家反歧視局發出控告,並在當地主流媒體《第12頁報》刊登譴責聲明。維權行動組織者之一、阿根廷僑胞劉芳勇介紹,維權期間僑領們四處奔走控告投訴,華文媒體發出反歧視的呼籲,華人律師們出謀劃策,還有幾百名華僑華人向反歧視局寄去投訴信,現在終於迎來了當事人的道歉。
  • 西班牙語華人小說作者:華人少年受種族歧視令我悲痛
    小說的一些細節還展示了司空見慣的一個場景,即中國人因為西班牙語能力薄弱而導致生活中處處遭遇障礙,這體現在他們的工作、學習中。面對現實的窘境,中國人必須努力承擔生活及養育子女的責任,並在保有自身文化背景的同時,盡最大努力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 華人,你為什麼不對歧視說不?
    很多國內華人誤以為國外是一片淨土,但事實上,在國外謀生的華裔大多數都會遭遇不同程度的歧視,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底層的華裔,他們無法躲進高等住宅區,沒有豪車,必須每天乘坐公交車往返,面對日常生活中各種具體事務,他們遭遇到的歧視和侮辱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 疫情之下備受歧視的美國華人:被咆哮「滾出去」 抱團站出來反抗
    她很擔心疫情過去,再次開學,在Santa Clara County學區上學的兒子是否會遭到這樣的語言攻擊,哪怕其他孩子可能連歧視是什麼都還不明白。 遭受歧視的不僅僅是華裔,有著一樣膚色的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人,也一起成為了被攻擊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