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希特勒,許多人都會想到他瘋狂自負的一面,但許多人都不知道他究竟能瘋狂到什麼地步。即使在他一竅不懂的建築上,他的瘋狂念頭也是能讓世人感到匪夷所思的。
其中最令人稱道便是希特勒偉大的"日耳曼尼亞計劃"。這個建築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工程至今也令許多人感到瘋狂。到底這個計劃有多瘋狂,今天就讓我們回到83年前一起來看一看。
1、元首的夢想
1934年,希特勒正式登上了德國的政治舞臺,他領導的納粹黨上臺後開始積極備戰。在希特勒的眼中,徵服世界才是他的最終夢想。而這種天真的幻想也被他應用到了現實當中,尤其是在建築領域。在希特勒的心中,作為第三帝國"心臟"的柏林,一定要成為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首都和大都市。因此在希特勒心中,一個奇幻而又偉大的柏林改造計劃開始在腦海中生根發芽,而元首本人也為改造後的柏林起了一個十分霸氣的名字"日耳曼尼亞",即日耳曼人的家園。
1937年,希特勒"御用"的建築師——阿爾伯特·斯佩爾,在與希特勒進行一番交流後,正式成為了這項偉大計劃的負責人。在元首的眼中,作為納粹主義的"精神家園",重建之後的柏林必須成為"文明世界"的中心,必須要比巴黎、倫敦這些古典的大都市還要耀眼、華麗。
建造"日爾曼尼亞"在當時來說,絕對是一個費時費力的巨大工程。1938年1月28日,"日耳曼尼亞"的具體方案被正式公布。這在當時迅速引起了全世界各國的關注,報紙上對建造計劃的看法和解釋之聲不絕於耳。有人說這是"真正的不朽,遠超人類的預期的產物",還有的認為"這是鋼筋水泥和石頭共同組成的華麗宮殿"。就連大洋彼岸的《紐約時報》也撰文說這是有史以來最野心勃勃的規劃方案。
2、藏不住的野心
根據希特勒心中構想的原始草圖,"日耳曼尼亞"的市中心將會設計一條縱貫全城的林蔭大道"光輝大街",這條大街從北至南約有8公裡,寬120米。大街的南北連接著兩座新的鐵路終點站;在現有的國會大廈旁將建造一座"人民大廳"。它建成後高度可達290米,將成為20世紀最大的拱頂式建築。"人民大廳"的四方形基礎建築高74米,然後在離地高度98米處建設一個直徑250米的拱頂,拱頂上方為一個塔式天窗。天窗塔頂部僅安裝一個被月桂環環繞、抓著萬字徽的巨型鷹徽。
內堂入口對面將建設一面50米高、28米寬的呈弧內嵌式幕牆,幕牆前方立著一根14米高的大理石柱,柱頂安裝一個鍍金的鷹徽。而大禮堂的內堂可容納15萬至18萬人,將作為第三帝國重要的活動和大型會議舉辦地,和美國白宮一樣成為代表德國的政治標誌。
與此同時,在"光輝大街"的最南端,還將修建一座高117米的拱門。按照希特勒的要求,拱門的外牆上將雕刻著在一戰中為國捐軀的180萬名在德國士兵的姓名;而該拱門中間的圓拱型十分寬大,甚至可以容納一整個巴黎凱旋門。在紀念碑兩側的道路上,修建著大量的公共和商業建築,這些建築都將以摩天大樓和古典建築的風格呈現;在大街的盡頭將會設計一個人工湖,當有人在人工湖前的進行講演時,人工湖上將會出現納粹的符號標誌的投影。
在交通方面,原有的柏林鐵路網將會重新進行調整,兩座新型的超大火車站將完全取代現有的三個火車站。重新修建的鐵路也將會在城中形成一條環線,重修後的公路將會組成城市的南北、東西兩條主軸線。而隨著未來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兩條主軸線旁邊還會修建垂直型高速公路和環線公路,方便城市人口的便捷出行,防止交通擁堵的情況發生。同時在城市的邊緣,將會直接修築一條道路,直接將其連接到德國的公路網上。
對於城市郊區的設計,希特勒也有自己的一番設想:郊區也必須要設計跟城市一樣多的居民住宅、行政大樓和商業建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容納從城中貧民窟移出的20萬貧困人口;在市郊的朗斯多夫湖上,一座新的水上飛機停機坪將會被修建在那裡。作為"日耳曼尼亞"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的綠化和園藝也要重新設計。公園的生態將會"採用現代化的園藝學進行設計,將城市的植被情況恢復到18世紀時的水平"
這就是瘋狂的"日耳曼尼亞"建造計劃的大致藍圖。如果放到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和科技條件來看,希特勒的設計藍圖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裡面充斥著太多脫離實際的幻想和個人意淫的成分在裡面。但他的首席設計師施佩爾,卻以他過人的知識和天才的技能,將這些不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實際的條件與方式重新呈現了出來。據說同為建築設計師的父親在看到施佩爾整理後的方案草圖後,在震驚之餘,也忍不住說道:"孩子,你真的是瘋了"。
3、未能完成的"黃粱夢"
當設計草圖正式公布後,如何修建這些"天外來物",納粹政府可謂傷透了腦筋。為了將這些瘋狂的想法變為現實,納粹政府高層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推斷,最終估算出了這個偉大計劃的設計總資金——至少60億德國馬克,這個數字約佔當時德國1939年GDP總量的5%。,
但在實際操作中,納粹政府只需要一小部分從政府財政中進行支出。而剩下的金額,納粹黨決定採用街頭募捐、交納各種費用來進行收集。為了解決實際工作中的人手短缺問題,希特勒和施佩爾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同一個群體——集中營裡猶太人和勞工。對於心狠手辣的納粹來講,使用這些毫無尊嚴的勞工要比使用大量當地工人要便宜划算的多。而事實上,他們也確實這樣做了——據戰後的統計,從1936年起為緩解國內的勞動力緊張問題,有數十萬勞工被迫在納粹的鐵蹄下從事著開採石頭、挖煤、修鐵路等重體力勞動,共有10萬餘人因此喪命。
根據原本的安排,"日耳曼尼亞"計劃將會在1950年4月19日全部施工完畢。之所以選擇這個日子,是因為第二天就是這位"戰爭狂人"61歲的生日。希特勒當然希望這個讓他夢寐以求的"日耳曼尼亞"計劃能夠夢想成真,成為施佩爾等一眾納粹高官為自己送上的"生日禮物"。而他也希望在那時將手下的"第三帝國"治理成一個"政治清明,工業高度發達"的"世界超一流強國"。
可希特勒還是過於天真了,在世界各反法西斯國家的共同努力下。法西斯軸心國的國家地位越發地減小,曾經被認為是"戰無不勝"的納粹德軍也從勝利的巔峰滑向了失敗的深淵。在德國節節敗退的情況下,"日耳曼尼亞"計劃也從一開始的滿心期許,變成了現在的無人問津。
從1943年到1945年,作為計劃核心中的柏林多次遭到盟軍的轟炸和打擊。尤其是1945年4月的柏林戰役,蘇聯紅軍用他們手下的2.2萬門大炮將希特勒心中的"偉大城市"變成了一片片廢墟和焦土,曾經美麗的柏林已經不復存在,只剩下了滿城的殘垣斷壁。1945年4月30日,戰爭狂人阿道夫·希特勒在地堡中服毒自殺,曾經的"日耳曼尼亞"計劃也最終成為了廢紙一張,永遠被埋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如今的柏林街頭,僅有極少數地方還依然保留著"日耳曼尼亞"計劃的些許痕跡。而大部分地區已經很難找尋當年的歷史,"日耳曼尼亞"徹底成了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過客。
結語
作為"日耳曼尼亞"計劃的始作俑者,希特勒曾認為該計劃是"消除我們民族自卑感的一劑良藥"。但是如果一個的夢想是建立在其他的人痛苦和死亡的前提下,所謂的理想城市是建立在野心和奴役的基礎上,那麼在華麗高貴的東西都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就像施佩爾在二戰後所反思的那樣:"日爾曼尼亞不是為希特勒打造的世界之都,而是一座冰冷的,毫無人性可言的石棺。"
參考資料
1. 《日耳曼尼亞計劃:希特勒的烏託邦》
2. 《納粹的夢想都市:日耳曼尼亞》
3. 《你所不知道的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