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在粵港澳地區俗稱「麻雀」,是我國古人發明的博弈遊戲。麻將簡單易懂,容易上手,不僅是國人多年來的最愛,如今也受到很多外國人的歡迎,而且國際智力運動聯盟已經將麻將正式列為世界智力運動項目。這小小的萬、條、餅中究竟藏著什麼學問?它們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俗話說:「十億人民九億麻,還有一億在觀察。」我國有眾多的麻友分布在全國各地,但伴隨著地區差異,麻將的玩法卻各有不同,這也使麻將的起源有了很多說法。其中最「簡單粗暴」的就是說明朝有一個叫「萬餅條(或說萬秉章)」的人在「葉子戲」的基礎上創造了麻將,並以自己名字作為三種基礎花色。
葉子戲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紙牌博戲,相傳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鄉之愁而發明,又因牌面只有樹葉大小而得名。大家依次抓牌,大可以捉小,葉子未出時反扣,不讓他人看見,出牌後改為仰放。這種玩法和現代撲克相差無幾,因此被認為是撲克的鼻祖。又因為也可以用骰子擲玩,所以有人稱之為麻將的起源。
關於麻將的起源,最主流的說法是江蘇太倉的「護糧牌」。據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曾有大型皇家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此地雀患頻生,每年被麻雀吃掉的糧食不在少數。理糧倉的官吏為了激勵手下的人積極抓捕麻雀,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
「餅」字牌也叫「筒」字牌,其實是古時糧倉的俯視圖,也有人說代表了火藥槍的槍筒。「條」最開始不叫條而叫索,「索」、「束」就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一條直接用鳥表示,其餘幾索就是幾束鳥。如今在日本麻將中還有「索」的叫法。「萬」比較簡單,表示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領到賞錢的數目。
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所以才叫做東風、南風、西風、北風,是用火藥槍打鳥時考慮的必要因素。還有「中發白」,「中」即射中之意,所以為紅色;「白」即什麼也沒射中,所以為白板;「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那麼又為何叫做「麻將」呢?在太倉方言中,「麻雀兒」和麻將讀音相近,尤其是後兩個字,合起來的讀音與「將」十分相像,打麻雀兒自然也就叫成了打麻將,現在的粵港澳地區仍然有麻雀兒的叫法。還有其他一些術語,比如「碰」是「砰」的槍聲,「和」的「鶻」,是一種捕雀的鷹。
麻將的起源說法不一,還有說法是鄭和下西洋時,為了排解遠離故土的士兵們在茫茫大海上孤苦寂寞而發明或改進的。還有人說萬餅條這個人仰慕《水滸傳》裡的108位梁山好漢,才發明了麻將,「九條」寓意九紋龍史進,「二條」寓意雙鞭呼延灼,「一筒」寓意黑旋風李逵等等。
—本文轉載自【鵝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