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才接觸到麻將,後來漸漸喜歡上了打麻將,再後來開始研究麻將,一路走來,酸甜苦辣鹹。
現把自己的一些經歷和感悟在這裡寫出來,一來有個心路歷程的收藏夾;二來與大家分享,博一笑;三來讓大家對我的麻將研究成果可能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九一至九四年,是我學習麻將的時期。當時剛參加工作不久,年輕人精力又旺盛,下了班沒什麼事情,有時打打球,有時就跟同事學習打麻將。開始學習的時候沒有金錢的籌碼,後來熟悉麻將以後就想帶點彩頭,輸贏也就是幾塊錢(當時工資是三百左右吧),贏的人請客(如果耍賴,就拽住不讓回家,買點吃的東西,大夥哈哈一笑一吃便散了)。現在想起來蠻幸福的。
九四至零八年,因為兒子的出生,工作的忙碌,很少打麻將了。偶然玩玩,對麻將的認識和其他人一樣,就是個玩具,沒什麼特別。
大概在零八年後,隨著家庭和工作負擔的減輕,開始有更多的時間玩麻將了。一次很平常的調侃,改變了我。有一天,開局前,一位牌友說,孫老師,看你整天嘻嘻哈哈的,打牌的技術真的不怎麼樣,還是老師呢,連我們這些大老粗都不如,哈哈。我反駁說,我只是玩玩,沒把打牌當回事,如果我真當成事來的話,你們不是我的對手,學習麻將,總比上大學容易吧。當時表面上也就那麼一說而已,但心裡已經決定開始對麻將要重視起來,不能讓他們看我笑話。
過了幾天,我想,先買本麻將書看看,研究下,學點技術。誰知道,一個小城市,哪有什麼麻將書,更沒什麼麻將技術,所謂的麻將技術都是老百姓隨口總結的,沒什麼依據。我蒙了。原來,關於麻將,沒有人知道它是怎麼回事,更沒有什麼技術或者說規律。它很神秘啊,神秘的讓我感到有些涼颼颼的。意識到這種情況,我很慌。
於是,我把麻將研究真正的重視起來,真正的當成了一件事來做。先從研究麻將技術著手,弄出點成果,成為一個麻將高手,看他們還笑不笑話我。
事實徹底打了我的臉。麻將研究?一頭霧水。從哪入手?先從規律入手?可規律在哪?切入點在哪?等等,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逐漸成了心病。雖然我堅信毛主席說的偶然之中有必然,但無門可入,煞是苦惱。
一天早上,我習慣性地隨手拿起一本書上衛生間(解手看書是我的一個毛病),是一本田合祿的《河圖洛書破譯》。書很薄,也很破舊了(大學時買的),但我看到河圖時,因為滿腦子都是麻將,不知怎麼地就把河圖看成四個人打麻將了。我一激靈,有戲!
當天的牌場上,我是帶著任務去的。拿了個筆記本,一個原子筆,放在身邊,以每個人最終的和牌進行記錄,比如,東門自摸八萬,西門和九條(南門放炮),一一記下。牌友們都以為我神經了,哈哈。
就這樣,我慢慢發現,河圖的數字分布圖,就是麻將數牌頻率變化分布圖!我終於找到了麻將研究的大門。
接下來的事情就輕鬆多了,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整理,我總結了麻將在運行過程中的運行規律,並初步形成了文字的東西,也可以稱得上一本書了。
這時的我,對打麻將已經沒有多大興趣了,我的興趣轉移到了麻將文化上。
2011年,我獲得世界麻將組織頒發的麻將競技國際裁判證書。2012年,在第三屆世界麻將錦標賽上第一次從事裁判工作。2012年,在第三屆世界麻將文化交流大會上交流第一篇麻將文化研究材料《麻將與文化的關聯》。2013年,籌備並成立河南省商丘市麻將協會,任秘書長。2013年,申請《麻將圖案設計》專利。2014年,代表河南組隊參加第四屆世界麻將錦標賽西安站選拔賽。在此期間,一位中國人民大學的退休老教授選手鼓勵我,讓我在麻將文化研究方面深入下去。2014年,在第六屆中華麻將論壇上交流《麻將的組成文化》。
接下來,我病了。甲亢突眼,頸部什麼瘤子,甲狀腺癌,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等等。從商丘到鄭州,從南京到北京,檢查,住院,手術,調理,在生與死的邊緣上掙扎。
幾年下來,身體慢慢恢復,也收穫不少。2016年,成為梁園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孫思邈五行功》的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成為商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行功》的傳承人。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老思想在我的腦海裡開始動靜了。我想,總要給後代留下點什麼才好。麻將,是我唯一能做的。於是,我又開始了麻將文化的研究。
麻將文化研究,幾乎就是一個處女地。難度可想而知。文字記載,少得可憐,古牌,幾乎見不到。研究交流,鳳毛麟角。唯一的依靠就是兩句話,偶然之中有必然,麻將的背後是文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幾年的積累終於爆發。麻將的起源文化研究,麻將的圖案文化研究,麻將的組成文化研究,麻將的運行規律探討,麻將產業文化的建議,等等,相繼形成完整的表述,逐漸形成了麻將文化研究的一家之體系。為麻將文化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框架。
2020年,但願在國內能出版我的麻將文化專著(國外正在進行中)。願我的研究能為國粹麻將的推廣儘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關注本號,關注麻將文化,弘揚國粹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