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文化漫談之我的麻將文化研究之路

2020-12-15 麻將文化概論

八九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才接觸到麻將,後來漸漸喜歡上了打麻將,再後來開始研究麻將,一路走來,酸甜苦辣鹹。

現把自己的一些經歷和感悟在這裡寫出來,一來有個心路歷程的收藏夾;二來與大家分享,博一笑;三來讓大家對我的麻將研究成果可能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九一至九四年,是我學習麻將的時期。當時剛參加工作不久,年輕人精力又旺盛,下了班沒什麼事情,有時打打球,有時就跟同事學習打麻將。開始學習的時候沒有金錢的籌碼,後來熟悉麻將以後就想帶點彩頭,輸贏也就是幾塊錢(當時工資是三百左右吧),贏的人請客(如果耍賴,就拽住不讓回家,買點吃的東西,大夥哈哈一笑一吃便散了)。現在想起來蠻幸福的。

九四至零八年,因為兒子的出生,工作的忙碌,很少打麻將了。偶然玩玩,對麻將的認識和其他人一樣,就是個玩具,沒什麼特別。

大概在零八年後,隨著家庭和工作負擔的減輕,開始有更多的時間玩麻將了。一次很平常的調侃,改變了我。有一天,開局前,一位牌友說,孫老師,看你整天嘻嘻哈哈的,打牌的技術真的不怎麼樣,還是老師呢,連我們這些大老粗都不如,哈哈。我反駁說,我只是玩玩,沒把打牌當回事,如果我真當成事來的話,你們不是我的對手,學習麻將,總比上大學容易吧。當時表面上也就那麼一說而已,但心裡已經決定開始對麻將要重視起來,不能讓他們看我笑話。

過了幾天,我想,先買本麻將書看看,研究下,學點技術。誰知道,一個小城市,哪有什麼麻將書,更沒什麼麻將技術,所謂的麻將技術都是老百姓隨口總結的,沒什麼依據。我蒙了。原來,關於麻將,沒有人知道它是怎麼回事,更沒有什麼技術或者說規律。它很神秘啊,神秘的讓我感到有些涼颼颼的。意識到這種情況,我很慌。

於是,我把麻將研究真正的重視起來,真正的當成了一件事來做。先從研究麻將技術著手,弄出點成果,成為一個麻將高手,看他們還笑不笑話我。

事實徹底打了我的臉。麻將研究?一頭霧水。從哪入手?先從規律入手?可規律在哪?切入點在哪?等等,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逐漸成了心病。雖然我堅信毛主席說的偶然之中有必然,但無門可入,煞是苦惱。

一天早上,我習慣性地隨手拿起一本書上衛生間(解手看書是我的一個毛病),是一本田合祿的《河圖洛書破譯》。書很薄,也很破舊了(大學時買的),但我看到河圖時,因為滿腦子都是麻將,不知怎麼地就把河圖看成四個人打麻將了。我一激靈,有戲!

當天的牌場上,我是帶著任務去的。拿了個筆記本,一個原子筆,放在身邊,以每個人最終的和牌進行記錄,比如,東門自摸八萬,西門和九條(南門放炮),一一記下。牌友們都以為我神經了,哈哈。

就這樣,我慢慢發現,河圖的數字分布圖,就是麻將數牌頻率變化分布圖!我終於找到了麻將研究的大門。

接下來的事情就輕鬆多了,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整理,我總結了麻將在運行過程中的運行規律,並初步形成了文字的東西,也可以稱得上一本書了。

這時的我,對打麻將已經沒有多大興趣了,我的興趣轉移到了麻將文化上。

2011年,我獲得世界麻將組織頒發的麻將競技國際裁判證書。2012年,在第三屆世界麻將錦標賽上第一次從事裁判工作。2012年,在第三屆世界麻將文化交流大會上交流第一篇麻將文化研究材料《麻將與文化的關聯》。2013年,籌備並成立河南省商丘市麻將協會,任秘書長。2013年,申請《麻將圖案設計》專利。2014年,代表河南組隊參加第四屆世界麻將錦標賽西安站選拔賽。在此期間,一位中國人民大學的退休老教授選手鼓勵我,讓我在麻將文化研究方面深入下去。2014年,在第六屆中華麻將論壇上交流《麻將的組成文化》。

接下來,我病了。甲亢突眼,頸部什麼瘤子,甲狀腺癌,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等等。從商丘到鄭州,從南京到北京,檢查,住院,手術,調理,在生與死的邊緣上掙扎。

幾年下來,身體慢慢恢復,也收穫不少。2016年,成為梁園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孫思邈五行功》的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成為商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行功》的傳承人。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老思想在我的腦海裡開始動靜了。我想,總要給後代留下點什麼才好。麻將,是我唯一能做的。於是,我又開始了麻將文化的研究。

麻將文化研究,幾乎就是一個處女地。難度可想而知。文字記載,少得可憐,古牌,幾乎見不到。研究交流,鳳毛麟角。唯一的依靠就是兩句話,偶然之中有必然,麻將的背後是文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幾年的積累終於爆發。麻將的起源文化研究,麻將的圖案文化研究,麻將的組成文化研究,麻將的運行規律探討,麻將產業文化的建議,等等,相繼形成完整的表述,逐漸形成了麻將文化研究的一家之體系。為麻將文化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框架。

2020年,但願在國內能出版我的麻將文化專著(國外正在進行中)。願我的研究能為國粹麻將的推廣儘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關注本號,關注麻將文化,弘揚國粹麻將。

相關焦點

  • 麻將文化:從麻將文化中領悟人生哲理
    從麻將領悟人生麻將是中華民族獨創的古老博弈遊戲,至清朝年代基本定型,有者悠久的歷史文化,俗話說「十億人民,九億麻,還有一億在觀察」,可見麻將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麻將作為休閒娛樂的遊戲,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愛,在麻將博弈過程中,也得出了許多麻將與人生的道理。
  • 四川麻將文化介紹
    當咱們提到四川,就會想起火鍋,可是除了火鍋以外,麻將也是挺有名的,前史淵源,玩法比較好玩。麻將也融入到四川人的日子中,成為一種文明的標誌。當咱們提到四川,就會想起火鍋,但是除了火鍋以外,麻將也是挺有名的,前史淵源,玩法比較好玩。麻將也融入到四川人的生活中,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
  • 中國特有麻將文化,徵服一眾美國人民,老外的麻將是英文嗎
    導語:中國特有麻將文化,徵服一眾美國人民,老外的麻將是英文嗎?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麻將,這種在中國的街頭巷尾,各個家庭中,都能看見,並且被廣大中老年甚至是年輕人喜愛的娛樂休閒活動,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而閒暇之餘打那麼幾圈麻將,也成為了很多人放鬆心情,溝通感情的好方法。不過這種在中國特有的麻將文化,幾個年也已經異軍突起走向世界了,那麼徵服了一眾美國人民的麻將,傳到國外之後,還是原來的樣子嗎?會不會就變成了英文的呢?
  • 麻將:走進中國的捷徑 其中的文化與故事你知多少
    從此他才下決心戒除麻將等種種「惡嗜好」,專心讀書、教書、寫作  麻將之所以遭到世人如此的冷視甚至痛恨,是因為它長期以來被視為一種害國害民的賭博工具。 事實上,這是對麻將文化本質的一種褻瀆。世界麻將組織主席于光遠先生曾說過一句很中肯的話:「麻將本身的文化魅力無窮,把麻將用於賭博,乃人的問題,而非麻將之過。」
  • 麻將中餅(筒子)牌的文化涵義
    從銅板的具體物象向抽象的圖案進化,是麻將牌圖案變遷的一個基本規律,也是文化屬性增強的一種趨勢。「圓包羅萬象,內涵一切。」盛琦老先生認為,麻將牌的餅子圖案應與天空的星星關聯密切,有道理。如果把餅的圖案與《河圖》、《洛書》放在一起比較,也很容易聯想到它們是否是河洛文化的顯現?那麼太極圖那?應該更能說明問題。
  • 雙語新聞:香港老去的麻將文化
    麻將在紐約的流行程度可與馬提尼酒相提並論,但在香港,這個中國遊戲還遠遠稱不上「酷」。   香港君俊商務酒店旗下的君寶麻將俱樂部在香港屬於普通麻將館,24小時開放。這裡不提供精緻的聚會點心,也沒有開瓶葡萄酒。麻將館的房間十分簡陋,在這裡玩麻將的人穿著也十分隨意,他們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玩麻將上了。幾乎所有麻將桌都一直被中國人霸佔,其中70%是四十幾歲或更老一些的婦女。
  • 細說麻將的歷史
    麻將運動的客觀存在是當今中國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現實。作為一種中國傳統的文化現象,麻將運動確有其表現形式上的多元性。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麻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價值堪稱國之瑰寶;也有人深惡痛絕,認為麻將是賭博之首,其罪惡程度幾與吸毒無異。麻將與賭博並沒有必然聯繫。
  • 《指尖上的麻將》厲害了!廣東麻將
    中國作為麻將的發源地,麻將歷史文化悠久,隨著歷史的發展陸續地出現了許多地方性麻將種類。麻將在地方性文化的影響下在規則或者是打法上有所變化。其中,廣東麻將是極具代表性的地方麻將種類之一。今天小發仔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廣東麻將的歷史發展歷程,喜歡打廣東麻將的雀友們可別錯過這一期的內容哦。
  • 在麻將裡「中、發、白」代表的中國古老文化
    對於麻將文化的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麻將文化是現實生活的符號化、模擬化、遊戲化。其牌面背後,代表的是特定時期的傳統文化特徵,以及當時人們的思想烙印、思維方式以及價值取向。它是一種文化符號,折射出的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價值觀。
  • 讓寧遠麻將非遺香播四海
    如今非遺挖掘,傳承,保護之風已越吹越大。有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有「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崑曲;有「琴者,樂之統也」的最古老最純粹的華夏本土樂器-古琴;有新疆維吾爾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總稱,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的木卡姆藝術;有象徵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標誌的「蒙古族長調明歌」等。
  • 麻將為什麼是108+28+8?裡頭的中國文化,你搓懂了嗎?
    玩了這麼久,你們知道麻將中蘊含的文化含義嗎?」麻將「不清楚,我就知道總共144張,每個人用13+1張打,具體的文化含義我還真不知道,霞客,你給我們講講吧。」「這8張花牌就更加暗含中華傳統文化的寓意了,梅、蘭、竹、菊盡佔春、夏、秋、冬,『梅』的高潔傲岸,『蘭』的幽雅空靈,『竹』的虛心有節,再加上『菊』的冷豔清貞,深刻表現了人們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是古代對『四君子』的典範要求,更是對清雅審美人格境界的嚮往。」
  • 孩子掀翻父母的麻將桌
    我認為孩子的方法雖然不禮貌,但孩子並沒有錯。因為,孩子告訴我,爸爸和媽媽天天搓麻將,嚴重影響了家庭生活並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孩子說:「我家雖然不大,住幾個人沒有問題,但我家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一個12歲的孩子,他氣急之下,把爸爸和媽媽的與別人一起玩的麻將桌子掀翻了。爸爸狠狠地教訓了孩子,孩子感到很委屈,發出了上面的諮詢。我答覆了孩子,讓孩子把我的回覆給爸爸媽媽看。
  • 話說麻將
    杭州要把「人間天堂」建成「休閒之都」,廣招天下遊客。可見人們的觀念變了:休閒成為工作的需要,學習的需要,健康的需要。巧妙安排,則是生活的藝術。  人生閒暇知多少?依我計算,平均壽命76歲,學前6年不計,餘下的70年總共613000小時。其中,上學16年,有19840課時;工作40年,有76160工時。
  • 「精英組」與「麻將組」
    、麻將組。顧名思義,精英組就是學習好、將來大有前途的學生;平民組是學習中等將來也不愁生計的學生;麻將組則是學習不好將來沒啥本事只會打打麻將的學生。如果只是按學生資質條件進行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這也算合理。可是給學生貼上一個「麻將組」的標籤,不僅名聲太差,有羞辱之意,而且還意味著把人看死了,在起跑線上就被定性,這可不是對學生負責任的態度。也怪不得「麻將組」學生的家長意見很大,紛紛吐槽。
  • 騰訊麻將錦標賽——四川麻將、國標麻將冠軍揭曉
    朱海波:麻將雖然中國人人都在打,但好像沒有一個專業賽事,這次騰訊棋牌年度盛典非常好,讓廣大老百姓也參與了一個非常高級的賽事,對於我個人來說,以後像這種賽事我會想經常參與。另外剛才第一名第二名也說過了,在這裡我們真的交到很多很多的朋友。我們有共同的愛好,我們有共同的興趣,所以我希望以後還是一直在騰訊棋牌這個平臺見面。記者::三位這一次競技之路上有沒有給三位印象最深刻的?
  • 華商報:日本足球與中國麻將
    所有這一切都是結合日本文化的實際。那麼在足球方面,日本人又是怎樣揚長避短的呢?  說起來,很有意思。當年日本足協在確定日本足球的風格時,曾經搞了社會調查,日本國民普遍認為,日本足球應該學習巴西,其一,巴西是技術足球,日本足球的未來就是走技術足球之路;其二,有大量的日本僑民生活在巴西等南美洲國家,便於進行足球文化的交流。就這樣日本足球的風格僅憑一項社會調查的民意測試就確定了。
  • 麻將起源於江浙,為啥四川人卻特別愛打麻將?
    (麻將)麻將,起源於中國。後來,為了讓看管著能夠守在糧倉旁看耗子,人們就用手中的「護糧牌」進行遊戲,也就是現在麻將的打法,人們樂此不疲。此後,麻將就成為一種人人都很喜歡的遊戲項目。曾有個段子,你坐飛機只有從空中看到下面有麻將桌,那麼恭喜你,你到了四川了。段子歸段子,不得不告訴你,四川人真的很喜歡打麻將,甚至於麻將文化聞名於世。關於麻將,和成都的地震結合還有一個小段子。當年汶川地震的時候,成都高樓四個老太在打麻將,其中一個說:「為什麼我感覺樓在晃啊?」另一個起身看了看窗外說:「沒事沒事,快出牌吧,別的樓也在晃呢。」
  • 美國人發明「白人麻將」?嫌棄中國麻將,引發群嘲:醜的別出心裁
    麻將是我們相當熟悉的一個東西,在我國很多地區,其實都有打麻將的習慣,也是我國的代表性物品之一,隨著我國的發展,其實近幾年麻將也漸漸地傳到了其他的一些國家中,並且掀起了一股潮流。而我國的麻將也走出國門,對於外國人來說,學麻將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上面其實都是我們的文字,或者是其他極具中國特色的圖案,因此很多人在打麻將的時候,就會需要一個中英文參照,或者甚至有人去上了補習班。這些人其實是真的熱愛麻將,對於我們來說,是相當的歡迎的,同時也是將我國文化傳播出去的一個重要表現,顯然是一個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傳出去的東西也總是會面臨著一些莫名其妙的改變。
  • 國標麻將推廣困難重重:"血戰"好玩但沒技術性
    國標麻將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在成都真正實現推廣?「血戰到底」規則是否具有恆久的生命力?  前者,沒有人說得清,據文殊坊茶與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王軍透露,根據他們的不完全統計,目前成都國標麻將的玩家,僅有數百位而已,因為規則相對複雜,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下,推廣的難度也許比想像的要大。
  • 麻將裡的萬、餅、條代表了什麼?
    在眾多薪火相傳的傳統文化技藝中,麻將估計是最不缺繼承者的——人有三急,其中一急就是三缺一。把那些個條條圈圈背得滾瓜爛熟,「碰」、「吃」、「槓」喊得擲地有聲的各位,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為什麼?對於麻將,我們在打它的時候有沒有站在它的立場上想問題?有沒有考慮過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