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質:為什麼提倡家校共育從共讀一本書開始?

2020-12-23 文質說

我孩子讀小學的時候,所在的是福州一個很不錯的學校,可即使這樣的學校,工作日常中也存在著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會出現一些失誤。

有一天中午,孩子因為教室裡面剛拖過地,所以就滑倒磕在桌子上受了傷,當時就被送到醫院,嘴角上縫了幾針。毫不誇張地說,當時我真的有一種心碎的感覺。

不僅要忍受疼痛,而且還有可能留下疤痕,因此破了相。

儘管如此,我也沒有絲毫埋怨學校的意思,我選擇了接受這個事實,因為學校並不是故意這麼做的。

其實有時候學校的工作難免會有點小差錯,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另一方面,只能說有時候家長的工作也做得還不是那麼細緻,沒有盡心盡力地去教孩子一些安全問題,比如無論何時,在溼滑的地面上走動,一定要小心。

由此我就考慮到,從學校方面來講,它有可能是可以推動家庭關注這些的,從而使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更有責任心。

另外從家庭這方面來說,同樣也可以幫助學校,學校做得不妥的地方,不夠細緻的地方,家長就可以加以監督,可以出謀劃策,可以幫助學校把建設做得更好,這就叫「與其抱怨不如行動」,這樣做,才能真正實現家校共育的可能。

但是學校和家庭的關注點,既有重合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怎樣才能找到一種共同的基點,來實現雙方的直接溝通,而這種溝通的目的指向又是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呢?我覺得在沒有家校共讀一本書更好了。

這些年,我們用去了不少時間進行教學研究。我發現對小學老師來講,除去本身業務水平的研習提高,也許更重要的是用儘可能多的時間放在兒童研究上,要從「上好每節課」改變為「讀懂一個人」,而讀懂一個人遠比上好每節課要顯得重要。因為小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

我認為小學階段,教師在知識教育方面,有稍微的薄弱,問題不算太大,但是如果對兒童教育存在很多的誤解,對兒童的問題過多地採取簡單粗糙的處理方式,或許就會對他的一生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影響他精神方面的成長。

對家長,我也提出這樣的建議:在知識教育上,不要對學校要求太高,因為小學的知識教育根本不會有那麼深的深度與那麼高的高度。小學知識只是一些基礎的東西,而基礎裡面最重要的是培養習慣和興趣,然後確定目標。

更為重要的是,這三者其實跟老師擁有多麼深的知識度關係不大,重要的是老師擁有的知識背景,老師對教育的投入情感,老師對兒童教育要有更為深入的研究,有能力可以把孩子引領到更廣闊的天地。

同時,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特別是在孩子的低年段時期。更具體一些說,實際上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要關注這些。

2017年,我成立了一個民間機構,命名為「張文質一年級研究中心」—— 一年級所處的地位太關鍵了,所以我要專門研究它。

一年級有兩個任務:一是從幼兒園到一年級的幼小銜接,二是從一年級回看幼兒園,有個小幼銜接。幼小銜接與小幼銜接,我都是使用「生長」這個重要的詞彙來作為工作的重心。

我們必須依「生長」的角度來看待孩子。如果從生長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你就會發現孩子天生是有差異的:智力方面存在差異,身體能力存在差異,成長的思路存在差異,成長的方式存在差異,家庭文化也存在差異。

如果你從生長的角度來看待你的孩子,實際上自身就會少了很多焦慮,更多的時候,不再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做對比,而是習慣於從孩子身上找到他成長過程中內在的一些特點。

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其實從老師的角度來看,也是最難掌握的,因為他們畢竟是具體的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個體。

對孩子而言,從幼兒園到小學這個階段,是他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對學校的態度,對同學的態度,對班級的態度,對老師的態度等等這些方面,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對自我的認同。

自信心的缺失,會影響到孩子整個學業的發展。

因此,一方面,就算孩子上一年級了,父母也不要過多的焦慮——當然也不應該因為孩子上一年級了,教育他的主要責任就推由學校來負責,好像父母可以在教育孩子上無所事事了。

當然,擁有這樣心態的父母還是比較少的,反而非常憂心的父母會比較多。年初的時候,我在深圳講課時,一位媽媽就講她對孩子現在的表現很是焦慮,因為孩子偏科太嚴重了,數學學得很不好。

結果最後我了解到他兒子還在幼兒園大班!這絕不是我編出來的段子,真的是這樣的。

我就奇怪了,幼兒園需要學數學嗎?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得過早,你不要誤以為學得越早,就會學得越好。

根據大腦的發展來看,孩子在幼兒園根本就不應該學習,小學低年級階段要少學習,因為大腦需要被保護。

對大腦進行過度的刺激,過於繁重的要求,讓孩子每天生活在焦慮之中,這會對他造成不可修復的傷害。

因此在低年級時,對孩子學習知識的要求一定要放低,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遊戲中溝通交流,在活潑的氛圍裡,在寬鬆的環境之中,確立對學業、對成長的信心。

這個要求從家庭角度來看,重要的就是看該如何減少父母的焦慮。對於孩子的學習你不要過於緊張,孩子幼兒園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學也沒有問題,甚至有上了小學連名字都不會寫的。這些都不用緊張。

以上只是以低幼階段家長的疑慮和孩子的特點為例談了解孩子生命本質的意義,當然,還有其他階段孩子教育上,老師和家長會遇到的不同問題。

這些問題的表現形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是追溯根源的話,無論家長還是老師,肯定要去研讀一些書籍,要討論,要總結。

教育目的的實現,如果用共讀來達成,是最好不過的了。

同時,我要肯定地說,共讀一本書就是家校共育的起點,只有共讀一本書,才能更準確地了解兒童,這不只是老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的一小步,教育改變的一大步——生命化教育發起人張文質訪談
    在此之前,張文質先後走進湖南日報小記者基地學校天心區先鋒小學、雨花區育新小學、雨花區楓樹山中航城小學,圍繞「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家校共育是對兒童最好的成全」、「回到兒童,理解兒童,促進兒童」等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給幾十萬家長傳授育兒教育之經。
  • 家校合一共讀經典
    原標題:家校合一共讀經典  「媽媽,快過來呀,咱們繼續讀《再見了,拖拉》吧!」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分,在膠州市康都綠苑小區的一個普通家庭,每天飯後都會上演這樣的溫馨情景。   每當青島膠州市振華小學5年級1班學生王碩書房燈亮起時,樓下路過的鄰居就會告訴你:「瞧,她們的親子共讀時刻又開始了。」
  • 【整本書共讀】如何構建詩意的共讀生活——從《毛毛》共讀談起
    整本書共讀的導讀課要在教師深入研讀共讀文本的基礎上,從文本本身的特點入手,達到激趣和隱含閱讀策略的目的,而非在文本之外苦下功夫。米切爾·恩德的《毛毛——時間竊賊和一個小女孩的不可思議的故事》,書名很特別,副標題很長,「不可思議」一詞很有誘惑力。即使教師不做什麼,僅僅將這樣一個書名呈現在學生面前,也會激發多數學生初步的閱讀興趣。
  • 人民路小學東校開展「共讀一本書」交流研討活動
    為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智慧,開拓教師視野,促進教師在「學習、實踐、反思」中成長,打造學習型教師群體,本周四,人民路小學東校開展了語文組第二小組「共讀一本書」讀書交流研討活動。交流活動緊緊圍繞於永正的《我怎樣教語文》一書開展,大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教學體驗,從不同角度暢談了自己讀書所思、所感、所悟,分享讀書的收穫與快樂。梅玲老師以教學過程中的導入環節為切入點,設計導入方法要因文而異,保持導入教學環節的新穎性,要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
  • 家校攜手,共育英才
    1.家校溝通的幾種方式家校溝通的方式應是靈活的、多樣化的,以適應家長的不同需求、不同特點及所要溝通的問題的不同性質。 (3) 家長會家長會,無疑是最傳統的一種家校溝通方式了。眾多家長匯聚一堂,面對面地溝通。
  • 三葉草班的共讀之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作為有著20多年教育教學經驗的教師,我深知閱讀的重要性。
  • 團隊共讀為什麼
    「敘事者」如何共讀一本書2010年春天,我開始致力於教師群體的閱讀和寫作推廣,組建了很多基於學校的教師讀寫小團隊。2016年,依託一次教師寒假讀寫挑戰活動,我倡議成立了「敘事者」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
  • 悅讀|鄭梁梅小學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開始了!
    親子共讀一本書書籍啟迪智慧,悅讀點亮人生!一本好書便是孩子的一個良師益友,並將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鄭梁梅小學一至六年級擬於11月16日到11月29日開展「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全校師生將在這14天時間裡,每天晚上和家人們一起閱讀20到30分鐘。
  • 家校共育,靜待花開!桐鄉打造家校合作新模式
    學校搭建平臺,不定期舉辦家教論壇、家長沙龍,邀請家長介紹經驗,交流困惑,共話青春期孩子成長話題,為家校共育賦能。打造未來家校共育新生態,現代實驗學校以個性化、菜單式、精準式的家校服務,讓每一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成為最好的自己。
  • 塔山中學開展親子共讀一本書
    (原標題:塔山中學開展親子共讀一本書)      本報威海
  • 支綏教師李佩玲:遙寄「一本書」 共讀「兩地情」
    支綏教師李佩玲:遙寄「一本書」 共讀「兩地情」 2020-12-06 1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校共育新策略
    「如果把學生比作一本書的話,那麼家長是作者,教師是編輯,社會是讀者」。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怎樣合理利用家長這一龐大的教育資源?班級家委會的效益怎樣實現最大化?
  • 家校共育丨陪伴·引領·薰陶
    為更好地融合學校和家庭的力量,為孩子成長提供親情的支撐與學養的培育,總結凝鍊家校共育的東營經驗,東營市教育局、東營日報社共同推出「家校共育故事」專欄,以欄目促動總結,以經驗提升實踐,講好具有東營教育特色的家校共育故事。
  • 家校共育,1911學堂彰顯第三方平臺力量
    很顯然,現有的家校共育達不到這三項標準:家長與學校的面對面交流機會,仍限於一年兩到三次的家長會;儘管有的學校開展家長課程或家長講座,也是蜻蜓點水式的,不夠深入;更別提家長接受教育之後效果如何,缺乏有效的評價和衡量標準。基於此,我們是否該去追究學校的「不力」與「失責」呢?筆者認為,單憑學校一方的力量,開展出卓有成效的家校共育,基本不可能。為什麼這樣說?
  • 親子共讀,我用心地和孩子共讀一本書
    合上書,看著孩子的面龐、聽著孩子的呼吸,我知道我愛極了這樣的時光,這是時間給我的最寶貴的饋贈,我不需要問為什麼,不需要知道,閱讀有多少種功用。我國兒童文學作家金波80歲的時候說,到了這個年紀,很多文治武功和子曰詩云都忘卻了,但我仍然記得小時候媽媽在煤油燈下給我講故事的場景,歷歷在目,溫暖鮮活。
  • 書香家庭親子共讀活動方案
    充分激發家庭「親子共讀」的興趣;營造共同閱讀的家庭氛圍;幫助家長對孩子的課外閱讀進行「親子式」的溝通和指導;以達激發全體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的目標。家校攜手,開展「書香家庭 親子共讀」活動,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長。
  • 醫生傳授共讀技巧促進孩童腦部發展從親子共讀開始
    ,或是變成對孩子考試,造成孩子壓力,漸漸的孩子就不想讀,甚至是拿3C產品讓小孩自己看,缺少能活化孩子腦部的「爸媽的聲音」,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小孩發展,所以要先知道到底為什麼要共讀,再用正確方法來引導孩子,才能事半功倍!
  • 家庭共讀收穫多
    今年暑假,我帶領全班學生開展了「每周一本好書」家庭共讀活動,密切了親子關係和家校關係,更促進了學習型家庭的建設。設計方案,明確家庭共讀步驟作為活動發起者,我首先帶領家庭明晰活動的目標、意義、步驟和過程,其次對家庭閱讀進行及時有效指導,最後總結、反思,提升活動品質。
  • 假期裡共讀一本書——《我和我的祖國》
    71載砥礪前行我奮鬥我拼搏因為祖國有我△視頻來源於網絡每當國慶節,我們對祖國的愛也許是唱歌,也許是朗誦,今年讓我們來點兒不一樣的:共讀一本書共讀一本書——《我和我的祖國》是「悅讀·成長」計劃推出的國慶特別活動。10月1日-6日,濟南市市中區泉海小學彭倩老師將為大家領讀張海迪主編的《我和我的祖國》這本書。屆時,「悅讀·成長」計劃現有的所有QQ閱讀群會在每天八點為大家解鎖課程,每天一期,連續推送六天。
  • 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上印「共讀一本書」
    上印"共讀一本書"紅網時刻9月7日訊(通訊員 趙慧) 9月7日上午,上印品牌運營中心和長沙市八?公益助學服務中心就「共讀一本書」公益項目達成戰略合作,將全年共同打造小學國學經典示範學校。本次「共讀一本書」項目自七月啟動以來,收到了全國60餘家愛心企業和個人的關注與支持,將為吉首市第三小學和寨陽小學的孩子們提供2021本國學經典。「上印」為上乘之印,代表一切美好事物,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更是我們應盡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