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讀小學的時候,所在的是福州一個很不錯的學校,可即使這樣的學校,工作日常中也存在著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會出現一些失誤。
有一天中午,孩子因為教室裡面剛拖過地,所以就滑倒磕在桌子上受了傷,當時就被送到醫院,嘴角上縫了幾針。毫不誇張地說,當時我真的有一種心碎的感覺。
不僅要忍受疼痛,而且還有可能留下疤痕,因此破了相。
儘管如此,我也沒有絲毫埋怨學校的意思,我選擇了接受這個事實,因為學校並不是故意這麼做的。
其實有時候學校的工作難免會有點小差錯,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另一方面,只能說有時候家長的工作也做得還不是那麼細緻,沒有盡心盡力地去教孩子一些安全問題,比如無論何時,在溼滑的地面上走動,一定要小心。
由此我就考慮到,從學校方面來講,它有可能是可以推動家庭關注這些的,從而使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更有責任心。
另外從家庭這方面來說,同樣也可以幫助學校,學校做得不妥的地方,不夠細緻的地方,家長就可以加以監督,可以出謀劃策,可以幫助學校把建設做得更好,這就叫「與其抱怨不如行動」,這樣做,才能真正實現家校共育的可能。
但是學校和家庭的關注點,既有重合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怎樣才能找到一種共同的基點,來實現雙方的直接溝通,而這種溝通的目的指向又是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呢?我覺得在沒有家校共讀一本書更好了。
這些年,我們用去了不少時間進行教學研究。我發現對小學老師來講,除去本身業務水平的研習提高,也許更重要的是用儘可能多的時間放在兒童研究上,要從「上好每節課」改變為「讀懂一個人」,而讀懂一個人遠比上好每節課要顯得重要。因為小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
我認為小學階段,教師在知識教育方面,有稍微的薄弱,問題不算太大,但是如果對兒童教育存在很多的誤解,對兒童的問題過多地採取簡單粗糙的處理方式,或許就會對他的一生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影響他精神方面的成長。
對家長,我也提出這樣的建議:在知識教育上,不要對學校要求太高,因為小學的知識教育根本不會有那麼深的深度與那麼高的高度。小學知識只是一些基礎的東西,而基礎裡面最重要的是培養習慣和興趣,然後確定目標。
更為重要的是,這三者其實跟老師擁有多麼深的知識度關係不大,重要的是老師擁有的知識背景,老師對教育的投入情感,老師對兒童教育要有更為深入的研究,有能力可以把孩子引領到更廣闊的天地。
同時,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特別是在孩子的低年段時期。更具體一些說,實際上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要關注這些。
2017年,我成立了一個民間機構,命名為「張文質一年級研究中心」—— 一年級所處的地位太關鍵了,所以我要專門研究它。
一年級有兩個任務:一是從幼兒園到一年級的幼小銜接,二是從一年級回看幼兒園,有個小幼銜接。幼小銜接與小幼銜接,我都是使用「生長」這個重要的詞彙來作為工作的重心。
我們必須依「生長」的角度來看待孩子。如果從生長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你就會發現孩子天生是有差異的:智力方面存在差異,身體能力存在差異,成長的思路存在差異,成長的方式存在差異,家庭文化也存在差異。
如果你從生長的角度來看待你的孩子,實際上自身就會少了很多焦慮,更多的時候,不再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做對比,而是習慣於從孩子身上找到他成長過程中內在的一些特點。
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其實從老師的角度來看,也是最難掌握的,因為他們畢竟是具體的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個體。
對孩子而言,從幼兒園到小學這個階段,是他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對學校的態度,對同學的態度,對班級的態度,對老師的態度等等這些方面,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對自我的認同。
自信心的缺失,會影響到孩子整個學業的發展。
因此,一方面,就算孩子上一年級了,父母也不要過多的焦慮——當然也不應該因為孩子上一年級了,教育他的主要責任就推由學校來負責,好像父母可以在教育孩子上無所事事了。
當然,擁有這樣心態的父母還是比較少的,反而非常憂心的父母會比較多。年初的時候,我在深圳講課時,一位媽媽就講她對孩子現在的表現很是焦慮,因為孩子偏科太嚴重了,數學學得很不好。
結果最後我了解到他兒子還在幼兒園大班!這絕不是我編出來的段子,真的是這樣的。
我就奇怪了,幼兒園需要學數學嗎?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得過早,你不要誤以為學得越早,就會學得越好。
根據大腦的發展來看,孩子在幼兒園根本就不應該學習,小學低年級階段要少學習,因為大腦需要被保護。
對大腦進行過度的刺激,過於繁重的要求,讓孩子每天生活在焦慮之中,這會對他造成不可修復的傷害。
因此在低年級時,對孩子學習知識的要求一定要放低,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遊戲中溝通交流,在活潑的氛圍裡,在寬鬆的環境之中,確立對學業、對成長的信心。
這個要求從家庭角度來看,重要的就是看該如何減少父母的焦慮。對於孩子的學習你不要過於緊張,孩子幼兒園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學也沒有問題,甚至有上了小學連名字都不會寫的。這些都不用緊張。
以上只是以低幼階段家長的疑慮和孩子的特點為例談了解孩子生命本質的意義,當然,還有其他階段孩子教育上,老師和家長會遇到的不同問題。
這些問題的表現形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是追溯根源的話,無論家長還是老師,肯定要去研讀一些書籍,要討論,要總結。
教育目的的實現,如果用共讀來達成,是最好不過的了。
同時,我要肯定地說,共讀一本書就是家校共育的起點,只有共讀一本書,才能更準確地了解兒童,這不只是老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