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侯雋) 兩會期間,個人所得稅這一議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建議將個稅起徵點調至1萬元;全國工商聯也向全國政協提出《關於進一步推進稅制改革的提案》,建議個稅起徵點從目前的3500元提升至7000元。
3月5日,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合理減負,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增加收入,邁向富裕。當日,財政部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的《關於201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也表示,將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附加扣除。
盧馨
對於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標準,全國人大代表、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盧馨也向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依據各地區的實際消費水平來設計免徵額和扣除項目。
「我國地域廣闊,由於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全國統一的費用扣除額沒有充分考慮到地區消費水平的差異。」盧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盧馨認為,個人免徵額的設計主要是為了保障納稅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對生活基本支出進行扣除有利於實現稅收公平原則。因此,對個人免徵額的設置應主要參照人們的基本生活消費需求,同時考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動情況及地域差異。
目前,我國規定的工資、薪金所得的免徵額為 3500 元/月,這是基於個人每月基本生活支出而制定的免徵額,但是我國各省份(地區)的人均月消費支出情況各不相同,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人均消費支出往往相差巨大。
我國 2015 年各省份(地區)人均消費支出數據顯示,各省份(地區)之間的人均消費支出相差較大,其中最高上海(人均年34783.6元)比最低的西藏(人均年8245.8元)高了 3.22 倍。「在全國範圍內規定統一的免徵額難以充分反映各省份(地區)的居民實際消費支出情況,是不利於實現稅負公平的。」
因此,在個人免徵額的設置上,盧馨建議結合各地區(省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情況,統一規定不同地區(省份)的基礎免徵額。
第二,將四類勞動所得進行綜合課稅,統一稅率,解決不同勞動收入來源的稅負不公平。
盧馨表示,工資、薪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以及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這四項勞動所得都採取代扣代繳的方式進行徵收,在綜合後比較容易進行綜合申報。因此,將這四類勞動所得進行綜合課稅是十分必要的。由於稿酬在之前適用的是 14%的優惠稅率,改革後可通過增加一定的扣除額來實現鼓勵創作的目的。
勞務報酬所得同為勞動所得,其個人免徵額卻一直沒有調整過,以勞務報酬為主要所得來源的人群中,收入在 3500 元的實際稅負為 15.43%,這遠遠高於工資、薪金所得的實際稅負。
「在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設計上,我國是偏高的。」盧馨說。
目前,我國工資、薪金所得的最高邊際稅率是 45%,世界上最高邊際稅率比中國高的只有丹麥 56.4%、挪威 46.9%、愛爾蘭 46.25%、芬蘭 54.25%、法國 49%等五個高福利國家。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最高稅率為 45%,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適用的最高稅率為 35%,勞動報酬所得適用的最高稅率為 40%,這三種最具代表性的勞動所得所適用的最高稅率均高於非勞動所得適用的最高稅率20%。
盧馨提出建議,「為了實現減小貧富差距,調節收入分配的目標,應該對勞動所得少徵稅,對非勞動所得多徵稅。」
第三,簡化稅率設計,使財產性收入和勞動性收入的稅收負擔更加公平。
我國對工資、薪金所得、個體戶生產、經營所得和勞務報酬所得等勞動所得均適用累進稅率,對股息、紅利所得、財產轉讓所得等資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使得勞動所得適用的稅率級次比資本所得多,當勞動所得達到一定數額時容易導致勞動所得稅率高於資本所得。
「簡單的提高免徵額無法解決相同收入不同來源的所得的實際稅負差距越來越大的不公平。」盧馨表示。
例如,一個家庭主要以工資、薪金所得作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另外一個家庭則以股息收入作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收入,那麼雖然兩個家庭的實際收入數額相同,由於工資、薪金所得需要根據收入情況按照超額累進稅率納稅,而股息所得則不需納稅,所以,兩個家庭的實際納稅額大大不同,家庭負擔不同產生的不公平。
第四,分階段逐步過渡到以家庭為徵收單位。
盧馨認為,我國的各項社會活動多以家庭為基本活動單位,因此衡量納稅人的實際收入情況應該綜合考慮家庭的收入情況。但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對於申報單位的設定是以個人為申報單位,並未考慮家庭因素,也從未考慮整個家庭的收入構成。
「隨著 4-2-1 結構的家庭迅速增多及『二孩』政策的推行,家庭用於育兒、養老方面的支出壓力不斷增大,生活成本上升。」盧馨舉例道,「若一個家庭既無需要撫養的子女,又無需要贍養的老人,家庭成員身體健康,沒有醫療負擔,而另外一個家庭則需要撫養子女、贍養老人,並需為老人看病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那麼顯而易見,這兩個家庭的實際生活負擔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