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華為,從誕生之初起,就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可是現在,華為不得不斷臂求生,曾經的長子,被迫送與人家寄養,而原來的榮耀員工,也不得不賭上未來,換上全新的戰袍,為新的榮耀而戰,為自己的生存而戰。
獨立出來的榮耀,管理高層沒變,研發團隊沒變,供應鏈及銷售渠道也沒變,這是好事。一直來,榮耀雖然是一個不同於華為的品牌,但終究不是獨立的,它的一切都與華為息息相關。不論是技術研發、生態建設,還是作業系統、售後服務,背後離不開華為,甚至大家對榮耀的認同感也大都來自華為。
但現在榮耀要出門遠行,他背後華為的影子就不能再若隱若現,它能帶走哪些,得留下哪些,都是關鍵的問題。對外的戰爭還未打響,新榮耀與華為的複雜交割問題就已經顯現出來。
下遊的經銷商以及渠道商一直對此報以樂觀態度,畢竟榮耀的一切都沒多大變化,在脫離了華為的庇護以後,榮耀反而能夠在供應商選擇上有更多可能,同時也不用再顧忌與華為的產品分級問題。
而榮耀則能夠獲得中低端產品線的全部研發技術與團隊,這對於榮耀進一步增強性價比與產品競爭力,絕對是一件難以忽視的好處。在榮耀的合作者看來,獨立出來妥善操作以後,榮耀反而會比以前更好。
但事實恐怕沒有這麼順水推舟。據內部知情人士透露,華為榮耀雙方關於資源分配交割的方案還在熱烈討論之中,一些原來計劃由榮耀打包帶走的東西恐怕並不會全部交付。
而同時轉入榮耀的華為員工也在聚焦討論,主要就是員工們最為看重的補償方案,心聲論壇也為此特別開設了討論區。此前流出的股票原價收購方案和1.7倍收入補償方案均被證實是謠言,最終的方案仍未確定。畢竟涉及到數千員工的重大利益,稍有不當雙方的員工都不會滿意。
狼性文化使得華為與榮耀分手非常決絕,但資源交割這樣的問題上也一樣體現得淋漓盡致。業務範圍的劃定,研發資源的歸屬,誰都會寸土不讓。
華為的困難處境,對於其他智能設備廠商來說,絕對是巨大的機會。失去了眾多供應商的華為不得不放慢腳步,它所佔領的市場,也逐漸被其他廠商所慢慢蠶食。
華為憑藉巨大的體量與其他業務支撐尚能保持推出強勁的Mate系列以及nova系列。但榮耀可就是苦不堪言,為數不多的零部件第一時間肯定要由母公司支配,而被重重限制的榮耀極為反常地在今年的雙十一銷聲匿跡。
據媒體報導,今年第三季度,小米銷量超過蘋果,重回全球第三。雷軍再提」重新創業「,他又一次拿到了一個絕佳的機遇點,特別是歐洲市場份額增長迅速,主要原因便是拿到了華為無奈放棄的份額,而線上銷售中則搶到了榮耀吐出的份額。
有小米員工透露,公司正在追加產量,若華為艱難處境繼續到明年,那麼釋放給小米及其他的廠商的手機市場空間將達到一億部。
而線下渠道也被小米重視起來,基於線下渠道拓展和服務能力提升兩個維度的綜合考量,小米要在未來一年的時間裡將小米之家開遍國內的每一個縣城;服務方面,將7天無理由退貨政策下沉到線下門店,同時推進銷售和服務一體化進程。
根據供應鏈的消息看,這僅僅算是小米的一個」小目標「。小米增加線下投入、培養渠道關係,是為邁向「重回中國市場第一」目標做出的很大改變。
不管怎麼說,我們都非常樂於見到國內手機市場百花齊放,我們也希望華為早日渡過難關,榮耀重歸正常,畢竟我們期待在著中國企業全面崛起,我們不希望看到外來勢力靠著一些不公正的手段肆意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