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清這個問題,先要明白一個問題。什麼是「五禮」?
「五禮」萌芽於夏代,發展於商代,成型於西周,周公制定《周禮》之後。「五禮」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其中,吉禮為五禮之冠,是祭祀天神、地祇、人鬼所用;兇禮是哀憫弔唁憂患的禮儀,用以禮哀死亡、災禍、寇亂等;軍禮是與軍事有關的禮儀,用以戰前動員,鼓舞士氣;賓禮是對於來訪的賓客所實施的禮儀,以示尊重;嘉禮比較瑣碎,用於國家或人民日常生活中對於比較高興的事情的慶祝。
這「五禮」成為後世歷代帝王乃至民間禮儀的基本骨架,後世大部分禮儀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引申發展出來的,其為後世王朝政治的穩定和社會運轉的有序提供了保障,中國能獲得「禮儀之邦」的美譽,不能否定它的功勞。
「封禪」和其中一禮——吉禮,有關。「吉禮」的服務對象,主要有三個:天神、地祇和人鬼。
祀天時,分三等。第一等:昊天元氣或者說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第二等為祀日月星辰。日月為天之明,星辰指「五緯」(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與民生關係最為密切的天體。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職所有司、有功於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
祭地時,也分三等。第一等為社稷、五嶽。社為土地,稷為百穀之主;五祀在此為五行之神;五嶽為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此五山被認為是天下五方的鎮山。第二等為山林、川澤。此類祭祀的對象還包括社城隍、四方山川、六宗等,主要祭祀四方的大河、大山;第三等是四方百物。包括戶、灶、霤(liù)、門、行等五祀。
祭祀人鬼時,被祭祀的對象倒是沒分那麼多等級,主要是祖先。就是對祭祀的規格有要求。按《禮記·王制》記載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昭、穆是指宗廟的排列次序,各個廟都向南,昭廟在左,穆廟在右,依次排列。
「封禪」的具體做法是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在泰山下或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功。至於為什麼是泰山,可能是因為傳說泰山聯通陰陽兩界,古人認為它很重要;也可能是因為泰山巍峨雄壯,有堂皇煊赫的氣象。
反正順利在「封禪」,才算受命於天,有了大義名分。因為君王祭祀時說的是「總理山河臣某某」,就意味著整個山河的主人都是天地自然,「我」只是個臣子,幫忙暫時照看而已。
從「封禪」的整個過程來看,它符合「禪」字的本意「古代君王祭地禮」,讀音是「shàn」。既然「禪」是祭的是地,那麼「封」與之對應祭天,也是很好理解的了。
從另一個角度說,「禪」也不可能讀「chán」。「禪」讀「chán」時,釋義都跟佛教有關,「禪房」「禪定」「禪林」「參禪」,究其原因「禪」讀「chán」,是後起,是巴利語jhàna音譯「禪那」的省略。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