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愧是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孔子都為之讚嘆!

2020-12-18 愛出行的小櫻桃

有人說,人這一生,一定要登一次泰山!為什麼這麼說呢?它又是憑什麼成為歷代帝王都前來封禪祭天的神山呢?本期就讓小編帶你們來揭開泰山的神秘面紗吧!

擁有五嶽之首的美譽的泰山,有著許多不同的叫法,比如古時人們稱它為岱山,也叫岱宗,如杜甫詩裡的「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又因為地處東部,也被人們稱為東嶽。

幾千年來,泰山一直是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2個君王來泰山會諸侯、定大位,刻石記號。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封禪泰山後,更是有漢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相繼仿效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他們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於是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

在此之後,文人名人也紛至沓來,他們紛紛留下眾多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雅章佳句。其中,孔子也都為之讚嘆,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佳句,此外,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更是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泰山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擁有大量的風景名勝!全景區共有山峰56座、溪谷130餘條、瀑潭64處、寺廟58座,從祭地經岱廟,到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千米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十分輝煌壯觀!

如果你站在高處俯瞰泰山,你會發現泰山是以主峰玉皇頂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出去的,且是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統一體!只有站在玉皇頂上,你才能真正體驗到"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情懷!

泰山一直以來都是歷代名人志士最為尊崇的名山,中國人更是把泰山看為立國之本,而且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把登上泰山視為一生的宏願!

泰山在春秋兩季較溫和,因此每年的4~10月會見到大量的遊客前來遊玩,這也是登覽泰山的最佳季節。

我們都知道,泰山以其雄奇險峻著稱,共有6293級臺階,這一路走來其中的艱辛與困苦自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每年仍然有大量的遊客來此旅行,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登泰山不僅是一種勇於攀登不畏艱險的意志力體現,更是一種對自我的徵服!

正如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概,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美譽,也許只有登臨其境的人才會明白這其中的寓義,而人生不也正是一條登往泰山的路嗎,只有履而泰,然後安方得人生之境!

趁年華正好,去領略一番泰山獨特的魅力吧!

相關焦點

  • 泰山名人——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成為歷代文人名士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沿襲成為積澱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為流傳久遠的文化風氣,演變成為傳統的文化中的一大景觀。孔子在泰山一帶有較多活動。泰山在春秋時期是齊魯兩國的交界之地。孔子一生儘管顛沛流離,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在魯國度過,這為他在泰山一帶的活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禪制度。泰山處於我國東部,稱東嶽。
  • 泰山只有1545米,卻是五嶽之首,是古代帝王祭天首選地,憑什麼?
    導語:泰山只有1545米,卻是五嶽之首,還是古代帝王祭天首選地,憑什麼?我們國家地域遼闊,擁有著數不勝數的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美景確實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無論是緩解壓力,還是改善心情,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而旅遊現在漸漸成為大家最喜歡的休閒方式,我們可以看到,每逢節假日,各個景點幾乎都是人山人海,而我國也是不斷的完善景點,但最受大家歡迎多的自然還是那些優美的自然風光了。
  • 泰山海拔最高僅1545米,並非最高的山,為何古代帝王都來這裡祭天
    而到了如今,很多人依然喜歡在閒暇之餘出去爬山,一方面是遵循這種傳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的接觸,旅遊成為很多人最喜歡的運動之一,而祖國的名山大川則遍布遊客的足跡。提到我國的名山,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跳出來的詞就是「五嶽」,這是我國著名的五座大山,而在五嶽之中,排名首位的泰山則更令人嚮往,它不僅風景秀麗,主峰玉皇頂巍峨壯麗,直插雲霄,而且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泰山一直有著非常吉祥的寓意,很多皇帝都來到這裡封禪祭天,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泰山海拔最高僅1545米,並非最高的山,為何古代帝王都來這裡祭天?
  • 泰山海拔並不高,何以稱為五嶽之首?
    論海拔,東嶽泰山(1545米)僅能排第三,那是哪些因素讓其成為五嶽之首呢?1.泰山歷史文化悠久,文化氛圍濃厚。(1)封禪文化:歷代帝王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 六次登頂泰山卻不封禪,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咋想的?
    五嶽之首五嶽之首,神山之身,就是它的特殊定義,神山之所以為神山,皆因龍氣加持。今日說來玄乎,可在天人感應盛行的時代,卻是國之大事中,少之又少的標杆事件。因此封禪泰山要求之高,也非一般帝王可想,自認為平庸的帝王,如果擅動這念頭,那就會迎來一堆人的問候,這問候,上可從祖輩開始,下可一直延續到後世百來年,喋喋不休同時,能讓帝王無地自容,更能讓後世子孫蒙羞!至於為何?不過資格問題而已。
  • 大地論語|孔子專門登上泰山,考察這種罕見的典禮
    原標題:大地論語|孔子專門登上泰山,考察這種罕見的典禮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舉行的祭祀天神地祇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所謂「封」,就是在高山之頂聚土築圓臺以祭天帝,增高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 泰山封禪大典大型山水實景演出 再現五朝六帝封禪盛況
    6月28日晚,「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於泰山腳下舉行。 孫宏瑗 攝中新網泰安6月29日電(孫宏瑗)6月28日晚,「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於泰山腳下舉行。遠方山腰處,幾名挑山工排成一線,漫步而來,拉開演出序幕。
  • 「封禪」是什麼?怎麼讀?
    這「五禮」成為後世歷代帝王乃至民間禮儀的基本骨架,後世大部分禮儀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引申發展出來的,其為後世王朝政治的穩定和社會運轉的有序提供了保障,中國能獲得「禮儀之邦」的美譽,不能否定它的功勞。「封禪」和其中一禮——吉禮,有關。「吉禮」的服務對象,主要有三個:天神、地祇和人鬼。
  • 泰山並不高,為什麼卻能成為五嶽之首,原因你知道嗎?
    自古以來,泰山便有「直通帝座」的神秘傳聞,據說,秦漢以前共有72代君王在此封神,秦漢至明清先後有13代帝王親臨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還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被多代帝王親cue的泰山,更是坐實了「神山」的地位。
  • 俗語:泰山石敢當,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何很多牆上都有?漲知識了
    泰山是一座神山,泰山穩穩地矗立在齊魯大地上,在世人的眼中這座山是神聖的,是一座吞吐日月的神山,於是歷代的帝王都有一個心願到泰山祭拜天地,這被稱為泰山封禪。秦始皇開了泰山封禪的先河,後代帝王前來封禪的絡繹不絕,總共有13位。
  • 華山更近,秦始皇為什麼跑到千裡之遙的泰山封禪?至少5個目的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三皇五帝,所以自封為皇帝。 秦始皇為什麼要封禪? 「封禪」的「封」指的是祭天,「禪」指的是祭地。 封禪一般是古代帝王的專利。並且並不是帝王就一定能封禪的。
  • 泰山那麼矮,為什麼是「五嶽之首」?就憑這一點,看完你就明白了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處在泰安、濟南、淄博三個城市之間,泰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指東西長200公裡,南北寬50公裡,面積達426平方公裡的一條山脈,寬大厚實,屹立穩固的山體,也就衍生出了後來的穩如泰山,國泰民安的說法。
  • 有「五嶽之首」的泰山,又是先聖孔子的故鄉,山東怎麼這麼厲害?
    不知道你們聽沒聽過一首這樣的歌「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那個看,風吹那個谷穗哎遍地香。」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這個是肉格上小學的時候學的歌,當時還在想「沂蒙山是哪裡?怎麼有人把它寫成了歌?」
  • 孔子在這裡誕生泰山在這裡崛起!讓世界感受齊魯文化的美與厚重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歷久彌新穿越2500年的歲月長河孔子仁愛和諧的思想愈發閃爍智慧的光芒山東,孔子在這裡誕生,泰山在這裡崛起,黃河在這裡入海……有著眾多天下獨一無二的風景。「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分不開的。每個到曲阜旅遊的人都一定會去「三孔」,孔府、孔廟、孔林,統稱曲阜「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三孔景區作為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和世界文化遺產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世界性的影響力。
  • 帝王璽寶,談歷代帝王之寶!
    從秦代開始,歷代帝王都有御璽。  漢代御璽襲用秦朝制度,但更加規範化。魏晉和南北朝劉宋時期的御璽基本上沿襲漢制,北朝的御璽制度稍有一些變化,如北齊除有「乘輿六璽」和「傳國璽」外,還增加了一方「督攝萬機」的四字木印,這木印長一尺二寸,寬二寸五分,鼻鈕長九寸,寬七分,厚一寸,是用於各種薄籍的騎縫章,北周也曾重新制定過御璽制度,規定皇帝有八璽,增加了一個「神璽」。
  • 霍去病身為人臣,為何敢登狼居胥山封禪祭天
    這個儀式,在狼居胥山祭天封禮,又在姑衍山祭地禪禮。狼居胥山和姑衍山在哪兒,後世莫衷一是。霍去病主導的這個儀式,像是對漢匈戰爭的階段性總結,也是對他人生的一個交代。完成這個儀式的兩年之後,他就與世長辭,而漢匈之間的戰爭,也暫時告一段落。為患多年的匈奴,終於遷居漠北。所謂「封禪」,「封」為祭天禮儀,「禪」為祭地禮儀。
  • 三山五嶽之泰山篇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則把封禪作為治國安邦、修身養性的第一要務,前後八次登封泰山。漢文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清乾隆等,都以不同的形式祭祀過泰山。泰山封禪意味著受命於天,昭示著國家統一,彰顯著國泰民安,因此,歷代帝王莫不競相效仿。
  • 揭秘孔子與泰山的不解之緣
    ▲泰山石刻孔登巖儒學創始人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的「聖賢之道」與泰山有著深厚的淵源。據史料記載,孔子一生曾數次登臨泰山,抒懷暢志、開闊胸襟、考察封禪、學習禮儀、體察民情、觀知時政,得道「仁愛」的真諦。
  • 泰山封禪的皇帝為何只有6位?1人拉低了標準,其他人不願與之為伍
    厥之有章,不必諄諄。依類託寓,諭以封巒——司馬相如中國有5000年的文化傳承,歷經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經歷了上百位皇帝。有明君自然也就會有昏君,在中國古代帝王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都是以君權天授的理論來治理國家。
  • 東臨泰山(四):行至泰山頂峰,才知道什麼是「一覽眾山小」
    當年孔子和顏回一起登泰山時,走到這裡兩人一齊向南望去便看見了吳國,於是孔子就問顏回:「你能看見它的都城嗎?」顏回回答道:「看見了。」孔子又問:「那麼你看那城門外有什麼東西嗎?顏回答道:「我看是半匹白絹。」孔子卻說:「不是,那其實是一匹白馬。」之所以兩人看到的事物不同是因孔子的知識非常淵博,看事物看得更全面,而顏回卻只能看到局部,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這建起了這座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