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人們的生活無法離開吃和穿,在節日中人們更不能忽視飲食方面的需求。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在節日時食用的食品便成為了具有民族特徵的節食,而在節日裡吃食物的這一行為也就成為了飲食習俗。中韓兩國由於環境、歷史、文化和民族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在同源節日中,兩國擁有不同的飲食習俗。
中國春節飲食習俗--餃子和年糕
在北方地區,人們在除夕夜晚和初一早上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餃」與「交」字諧音,新舊年的更替稱為「更歲交子」,所以吃餃子象徵著團圓和吉祥。在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中已記載了月牙形食物。南北朝時,名為「餛飩」。宋代時,為「角兒。元代叫「扁食」。清代時,稱「餑餑」,餃子的名稱在增加,流傳地域也在擴大。餃子是過年時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在包餃子時,人們為了增加節日氣息,還會加入糖、花生、棗和錢幣。同時,它們還有不同寓意,即吃到糖的人生活甜蜜;吃到花生的人長生不老;吃到棗的人早生貴子;吃到錢幣的人財運滾滾來。
在南方,春節的食物以年糕為主。年糕諧音為「年年高」,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會一年比一年高。年糕的品種極為豐富吃法上也有所不同,北方人以甜味為主,採用蒸或炸的形式;南方人的口味清淡,採用炒或煮的方式。同時,因地域不同,年糕還有不同的做法。總之,餃子和年糕帶給人們美味之外,還有新年的期待和希望。
韓國春節飲食習俗--年糕(米糕片湯)
春節的節食是年糕。在春節的歲食中每一個家做的都是白餅。即在粳米的基礎上加入麵粉蒸製後放在糕板搗後,用手揉成圓狀。由於是在磨坊加工的原因,年糕的形狀很容易製作。這種做法做成的年糕用刀切後煮製而成的食物就叫做白餅。因為白年糕不僅要放在茶禮桌上,而且還是人們在新年早上必吃的食物,所以人們會禮貌性地詢問別人:「你吃了幾碗年糕片湯?」來代替詢問年齡。在古代時,人們用野雞作為湯底。但是在現代的春節中,一般用雞肉或牛肉作為湯底。
在春節必須吃米糕片湯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年糕是增歲餅,只有吃了年糕,才能長一歲,年糕作為成長的真實記錄。
二是古人崇拜太陽,圓片象徵太陽,即人們迎接太陽辭舊迎新的意義。
三是圓年糕還代表著銅錢,表達了人們想收穫財富的願望。年糕已經不僅僅是作為節食存在,它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並成為國家代表性的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