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一定年紀,自我表達意識旺盛,有時候會顯得比較情緒化,父母有時候會很頭疼,不管自己怎麼說都不聽。在處理孩子情緒這件事上如果沒有掌握好度和方法,很容易讓孩子對情緒產生錯誤的理解。
我們要知道,孩子本身就是情緒的化身,他們不會刻意隱藏自己的喜好和情緒,喜怒分明。年紀小的時候是情緒先行,對於自己的訴求通過情緒表達來達成,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會被慢慢地藏起來。
而這個藏的過程,大多和父母面對孩子極端情緒時的表現有關。
如果孩子因為某件事哭鬧,父母不先了解原因,直接強制不許孩子哭鬧,表現得很嚴厲。
長期如此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需要做到父母期望的樣子才能獲得父母的愛,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隱藏起自己的想法,但情緒還在,並沒有得到宣洩,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非常不利。
孩子選擇說謊是在本能地逃避危險,如果自己的行為導致父母生氣,他們會有意去避免這種情況所以選擇撒謊。如果你因為孩子「撒謊」感到困擾和氣憤,不如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太過嚴厲,又或者是控制欲太強。
他們也需要自己的空間,他們應該有屬於自己的隱私,家長不該讓一起都掌控在自己手裡,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謊言」的背後也許是孩子不敢透露的心聲,家長應該意識到也更應該去努力了解這背後的信息,讓彼此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情緒。
調節情緒和解決事情需要分開進行,先穩定情緒,再解決問題。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思考能力是局限且極端的,孩子做錯事父母更需要冷靜下來,給孩子正面的情緒引導,然後再讓孩子直面問題。
勤藤教育一再說過父母不該用打壓的方式教育孩子,更不能把自己的情緒強加在孩子身上。但這不代表著我們可以溺愛孩子,遷就他們,還為自己找個培養孩子個性的藉口。
孩子思維成長有一個形成的過程,父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領導角色,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是需要嚴加規勸的,愛孩子更要教育孩子正確的三觀和品德。
情緒疏導裡最忌諱的就是定性,給孩子增添一些莫須有的標籤。
你貼的每一個標籤都是試圖在給孩子定性,一旦用了某些詞來形容他們,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向「標籤」靠近,並用那樣的標籤來標榜自己。
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了藉口,而在往後的人生中想要丟掉那些標籤並不容易,所以,不要給開口就說一些給孩子定性的話。
他們是自由的獨立的值得尊重的個體,父母應該學會接受、認可、欣賞、鼓勵他們。這些都是他們獲取能量的來源,使他們在成長的路上自信又積極。
而關於鼓勵,同樣不用刻意去想怎麼回應孩子的每一句話,而是打從心裡相信他們,給他們樂於分享自己的環境就可以了!
想要孩子人格健全,家長更應該時常審視自己是否做得好做得對,當然我們不是要把父母逼成絕對完美的存在,人必然是有自己的缺點的,但是要有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勇氣。
被情緒操控的人註定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有被情緒問題困擾的家長更應該學習怎麼面對情緒,成為孩子的榜樣。
孩子被情緒控制的時候能想到自己的父母是怎麼處理情緒問題的,他們也就能更好地處理自己面對的問題。
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為優秀的人,他們會明白你的用心,也感受得到自己最強大的依靠是父母,懂得愛自己,也懂得愛別人。
那麼無論今後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們都能堅強地度過,成為自己夢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