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是「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
小麗非常喜歡吃雞翅,一次在家聚餐,因弟弟吃了盤子裡的最後一個雞翅,她也想吃,因此非常生氣,用力推弟弟;
小明在玩具店選了一個自己喜歡拼圖遊戲,回家後就開始玩拼圖,因自覺拼圖太難,不能完成而非常生氣,將拼圖摔了。
像和小麗、小明這樣情況的孩子很多。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全國各地大、中、小學、幼兒園已經延遲開學,個別地區因疫情反彈,而再度延遲開學,各個家庭取消了原有春節的探親、外出遊玩、走訪親戚朋友的計劃。有些孩子因原來假期計劃被打亂,孩子無法像以前一樣出去逛公園、逛遊樂場、買好吃的,孩子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他們會感到沮喪;又因孩子不能完全明白具體事件的由來,對接收的信息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容易產生抑鬱焦慮情緒,變得緊張、煩躁、害怕等;有些孩子可能會哭鬧發脾氣,也有可能會出現攻擊或冒險性行為。
兒童時期在不同年齡段都會出現情緒不穩定情況,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它由4種基本情緒構成:憤怒、恐懼、悲傷、快樂。情緒的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常見的影響因素有認識因素、氣質類型、環境刺激等。
一、認識因素
認識在情緒體驗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同的情境,如果做出的認識評價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每個孩子在一定情境下都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就會引起不同的情緒、行為和生理反應。
有一則寓言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兩個口渴的人找到半杯水,快樂的人想:「啊,我終於找到水了!雖然眼下只有半杯水,但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有良好的開端,我一定還能找到更多的水」,於是變得高興起來;而苦惱的人則想:怎麼只有半杯水,就這半杯水有什麼用,一氣之下他摔掉水杯,然後坐以待斃。
由此不難看出,一件事情到底是好還是壞,就看您如何認識它、如何評價它,看您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二、氣質類型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氣質是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情緒體驗的強弱、快慢上,表現在隱顯動作敏感或遲鈍方面,它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外部表現。人的氣質類型有四種,包括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不同氣質的兒童,情緒表現特點各不相同。
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對人的情緒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健康和諧的氛圍能促進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譬如:素雅整潔的房間,光線明亮,色彩柔和的環境,使人產生恬靜、舒暢的心情;而陰暗、狹窄、骯髒的環境,給人帶來憋氣和不快的情緒。擁擠的人群常會使人感到緊張、煩躁;灰濛濛的天空會使人感到壓抑鬱悶,而優美的田園風光、湖光山色則令人神採飛揚。
而家庭環境中父母的行為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兒童對情緒的表達還不成熟,因此會模仿家長的行為。父母喜怒無常的情緒產生的行為,會讓孩子無法判斷一件事的錯與對,也會因為此一時彼一時的不同態度,動搖了兒童對父母的信任。
如果您的孩子出現以下情況,說明您的孩子存在嚴重的情緒問題:
1.經常無理取鬧、憤怒、情緒消極;
2.容易發脾氣,嚴重時還會打砸東西;
3.有暴力傾向,喜歡打罵他人;
4.經常性離家出走,幾天幾夜不歸;
5.常常有不安、叛逆、自閉、焦慮的情況;
6.覺得處處不如別人,極度缺乏自信;
7.性格內向,孤立自己,不和人交往;
8.在意他人眼光,過於壓抑、悲觀、失望;
9.沒主見,別人讓幹啥就幹啥;
10.拒絕說話和表達,只想自己一個人待著;
11.情緒低落又愛哭,伴有焦慮失眠。
父母老師能夠管控好孩子的情緒,是成為孩子成功的必要條件。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孩子學習自我的情緒管理呢?
一、教孩子認識情緒
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感覺,這是管理自我情緒的第一步。知道現在是怎樣的心情,才可能發現原因、思索如何處理。父母可以在自己或對方心情不好時,趁機引導孩子知道:「我生氣了」、「嗯,現在我很緊張,心跳很快」、「媽媽好煩惱好擔心」等等。有些遊戲,如製作不同的情緒圖卡、表情臉譜等都可以讓孩子進一步學習,原來人的感覺有這麼多種。
二、教孩子學會講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天,或適時問孩子:「你現在是什麼感受啊?」「你喜不喜歡?」「什麼事情讓你這麼生氣?」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編故事、角色扮演等遊戲教給孩子疏導情緒的方法。有時還可以通過交換日記、寫紙條的方式說說高興和不高興的事。如此一來,孩子也就逐漸學會,如何用「講道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
三、教孩子疏導不良情緒
一件在成人看來是芝麻綠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發孩子十分強烈的情緒波動,甚至引起情緒的「海嘯」,使孩子的表情、聲調、手勢和姿態發生變化。當孩子生氣發飆或悶悶不樂時,大部分父母會做如下處理:
1.您比他還暴,以暴制暴,把他壓下去。
2.威脅他:「你再鬧我就不要你了!」
3.妥協,「算了算了,鬧得我頭疼,全部都依你還不行嗎?」
4.放棄,「你自己鬧吧,我不管你了」。
這些都是錯的,這些都會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埋下「地雷」,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因而動怒,既無法制止,也無法讓孩子學會如何疏導不良情緒。建議父母做如下處理:
1.「你現在情緒不對,我們不適合溝通,過一會兒你情緒恢復了再溝通。」
2.開始溝通,「父母為什麼不允許你那麼做,你這樣做的壞處是什麼?」
3.一旦與孩子談定了就不再妥協。
父母還要懂得利用此機會,教孩子幾招調節不良情緒的好方法,引導孩子適度發洩。
1.教導孩子用語言表達怒氣。研究證明,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因為他們懂得以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於是容易被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時,不僅有助於情緒宣洩,也能獲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父母可以在孩子生氣、難過的時候,教導他們用語言而非肢體表達怒氣。
2.換個想法海闊天空。如果孩子陷入某種負面情緒裡,通常是因為「想不開」,此時,父母可以帶著他想些好事情,或引導他發現原來事情沒有這麼糟。孩子能夠學習用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進一步也就可以用有創意的方式,自己想辦法解決困境。
3.放鬆心情玩一玩。壓力經常是孩子心情不好的來源之一。可以教孩子做做伸展體操,或是用力畫圖、用力唱歌,讓他體會這些「用力動作」對解除緊張情緒還是很有作用的。下回他就能有更多選擇,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了。
4.換個角度看自己:我真的很不錯!
當心情不好或遭遇挫折的時候,孩子很容易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看法,覺得自己真的很差勁,這時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他曾經在其它方面表現得很好。讓孩子時常記起自己成功的經驗,可以幫孩子找回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也更願意去接受挑戰。
5.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因為自信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快樂的情緒。父母應該經常多鼓勵、多讚美孩子,增強他們的獨立性、進取心。
另外,目前仍處於疫情期間,對於有情緒波動的孩子,家長一定多關注。對於孩子接觸的消息和進行科普時一定要進行篩選和過濾,選擇一些權威的報導和官網的報導,不信謠、不傳謠,給孩子提供關於疫情必要和可靠的消息,同時避免在孩子面前過多地討論疫情。讓孩子心存希望,相信不好的會過去,這場戰役我們必將取得勝利。同時,不能因為疫情原因就放任長期在家的孩子。一定保持孩子規律的生活作息,為孩子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保持生活的一貫性和穩定性,能幫助孩子保持心理穩定。在安全前提下,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一個每日計劃,讓孩子宅在家中的生活變得更有目標、更有意義。建議多安排一些像下棋、畫畫、手工製作、角色扮演類的活動或親子遊戲等。
總之,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一個直線上升的過程,而是呈波浪式上升的。孩子的情緒發展也是如此。面對孩子情緒波動期的無理取鬧和火爆脾氣,爸爸媽媽要多理解他們,教給他們調節情緒的方法。如果孩子情緒問題非常嚴重,就需要到專業的心理機構求助。擁有良好情緒、健康心態的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更容易獲得幸福和成功,這就需要我們儘早地關注孩子良好情緒的建立與培養,因為,培養、建立良好的情緒是他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何俊鵬,瀋陽市安寧醫院四療區科主任,主任醫師,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24年,熟練掌握精神科常見病的診斷與治療,以及對精神科急症的診斷與治療;主攻方向:物質使用相關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在精神疾病治療方面以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物理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為主,兼任MECT室工作,尤其擅長應用無抽搐電休克(MECT)技術治療精神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