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輕鬆,抑鬱、快樂……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些看似矛盾的詞彙,已日益交織出現在兒童青少年的生活之中。
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記者日前走進校園、醫院診室等地,傾聽他們的快樂和苦悶,探究如何讓他們真正享有快樂人生。
10月10日,參觀者在2018年北京市心理健康體驗周活動的心理健康體驗區體驗人機互動宣洩系統。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的世界中忽然就沒有了光……」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的世界中忽然就沒有了光……」這是一部關注抑鬱症公益宣傳片中一個女孩的獨白。飽受抑鬱症折磨的她不僅在同學眼中成了怪人,就連父母都因難以理解而抱怨說,已經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她,怎麼還這樣……
視頻中女孩面臨的精神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正不斷上演。10月7日,這部宣傳片的策劃、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郭明接診了一對父女,正在上高三的女兒楊光(化名)總莫名哭泣,上課難以集中精力,手腕處因割腕留下的道道疤痕更是讓人揪心。
睡眠障礙、自殘傾向……郭明診斷認為,女孩的臨床表現符合抑鬱症,建議除藥物治療外,還需心理幹預。「青少年正處在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心理特徵還沒有完全定型,其精神衛生問題不容忽視。」他說。
和視頻中的女孩相比,楊光又是幸運的,她的父親很理解女兒,並主動帶她到醫院就診。在從業18年的郭明看來,身邊的人從漠然視之、難以理解到配合求醫,對青少年精神衛生事業而言,這是關鍵的一步。
「正確對待精神問題至關重要。」南昌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潘秉興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常說的「小心搭錯神經」並非虛言,長期焦慮、壓抑等會改變腦部某一特定細胞群體的結構,且持久而不可逆,以至出現異常行為。這一研究成果近期已在國際權威刊物《生物精神病學》發表。
潘秉興說,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正視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儘管有的煩惱來得略早,有的學生才剛讀大學,就已經為找工作而發愁;也有的來自當下,例如考試、戀愛等方方面面。
潘秉興帶領的團隊正在實驗室開展「精神疾病發病機制「研究
「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心理晴天』」
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郭明的科室並不輕鬆,6日、7日兩天門診量均達到五六十人。近年來還出現一個新情況,到他這裡來就診的初高中生比例明顯增加。
「精神衛生問題是遺傳因素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長期研究精神衛生問題的南昌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李葆明看來,當前青少年所處環境的變化,使得他們的精神衛生問題日益嚴峻。
「網絡成癮也是病,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非常嚴重。」李葆明說,網際網路充斥生活每個角落,一些青少年把虛擬世界等同於現實世界,一旦離開就無所適從,得不到快樂,缺乏自信,且難以戒斷,復發性極高。
「研究表明,當前網絡傳播環境下,一些精神衛生問題引發的極端個案還易引起群體『傳染』和效仿。」李葆明說。
留守兒童家庭關愛的缺失,也是造成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問題的重要原因。江西省信豐縣正平派出所教導員曾雯雋除日常工作外,還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心理晴天』。」她說,很多孩子一年到頭難見一次家長,家庭關愛的缺失會讓他們的內心滋生出更多孤獨、被遺棄等不安全感。
此外,一些重大創傷性事件也會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傷害,甚至引發一系列精神問題。「父母離異給楊光造成了很大的打擊。通常而言,兒童青少年時期受過重大創傷的孩子,在未來患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比率,會明顯高於那些家庭幸福者。」郭明說。
「探究精神問題,也是探究大腦的奧妙」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精神衛生工作,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制定的《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中要求,針對精神分裂症等重點疾病以及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常見、多發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開展基礎和臨床應用性研究。
江西省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處處長羅禮生介紹,當前各地已依託醫療機構、殘聯、基層組織等建立了篩查網絡,可為有需要的兒童青少年提供單獨上門、預約門診等多種形式的幫助。
「世界精神衛生日」到來之際,江西省大餘縣精神衛生防治專幹人員走進縣城南安小學,為全校1200多名學生講授健康心理知識,指導他們正確對待青春期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
」世界精神衛生日「到來前夕,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大塘埠鎮合興村鄉村醫生邱孔江開展精神衛生隨訪工作
在郭明看來,和人們對精神衛生問題日益重視相比,精神衛生服務供給仍顯不足。以他的科室為例,和其他診療項目相比,心理治療更需時間和耐心。通常,一個臨床心理治療師一下午只能看3個病人。如今,到科室預約進行心理治療的患者已排隊到明年的2月份。
「真正破解精神衛生問題,還需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探清精神疾病發病機制,為藥物研發和臨床幹預提供更精準的靶點。」李葆明說。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探究精神問題,也是探究大腦的奧妙。」在南昌大學學習生物專業的楊旻喆,抱著對精神科學的濃厚興趣,本科畢業後特意改變專業,到生命科學研究院攻讀研究生,跟隨李葆明的團隊從事基礎研究。
新華社記者高皓亮、賴星
延伸閱讀
如果這樣,你就需要看心理醫生了
新華社記者賴星、高皓亮
中學生為課業負擔抓耳撓腮、高校畢業生為就業憂心忡忡、上班族為工作業績疲於奔命……當前社會,工作生活節奏緊張,不少人飽受精神衛生問題困擾。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看心理醫生呢?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如果讓你煩心的問題解決後,你依然持續感到焦慮,那就該去看看了。
「除了遺傳因素外,大部分患者的焦慮、抑鬱都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當前社會生活節奏日益緊張,人們面臨多方面的壓力,比如買房、工作、婚姻等。」南昌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潘秉興和他的研究團隊所關注的是大部分人能感受到的焦慮或者壓力問題。
「人們要在特定的時間完成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這必然會帶來情緒上的波動,感到焦慮也是正常的反應。但如果長時間處在這樣的狀態下,且未得到正確引導,就有可能演變成精神問題。」潘秉興說。
一些經歷過重大創傷的人時常生活在夢魘當中,腦海經常會自動「回放」當時悲慘的經歷。潘秉興舉例說,比如經歷過戰爭的士兵、大地震死難者親屬,雖已事過多年,但仍難以擺脫當時的情景,這就需要心理治療師和心理醫生及時予以幹預和治療。
人們該如何看待焦慮和應對焦慮呢?潘秉興認為,壓力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動力,要緩解焦慮情緒,關鍵在於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例如,面對工作壓力,有的人選擇了辭職,有的人認為這是自己應該接受的挑戰,而且有助於進一步提升自我。」他建議,對於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能力不強的人來說,不妨求助心理醫生及時進行幹預。
「如果條件允許,不一定非要等到事情過了,才去看心理醫生。」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郭明建議,當人感到明顯的焦慮、憂鬱,自己又難以調整好的時候,就可以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呵護孩子心理健康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張泉)兒童青少年處於身體發育、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其「心理問題」如果未能受到足夠重視並及時解決,將會對未來成長造成不利影響,嚴重的可能導致心理障礙。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來臨之際,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中國科技館黨委書記蘇青在2018年北京市心理健康體驗周活動開幕式上表示,精神發育障礙疾病已成為全球性衛生問題,影響著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
由於兒童的發育尚未完善,其心理狀態的表達不如成年人明確。因此,表面上「風平浪靜」的兒童,其內心可能並不平靜。但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狀況也並非無跡可尋。
專家認為,當孩子的心理行為或情感表現與其年齡不符,或當孩子的行為及情感給本身或身邊人造成持續、反覆多次的痛苦時,就可能有了「心理問題」。
專家表示,如果發生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要及時處理誘因,並通過體育鍛鍊、放鬆訓練等進行積極自我調整,同時可以尋求專業幫助,通過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等更快解決問題。
「要圍繞健康生活理念等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傳播活動,營造人人關注心理健康、人人參與心理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賀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