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期的都市深夜素人訪談節目「傲鷹巴士」中,90後男孩姬小卓的故事,引發了關於家庭教育的新一輪討論。
在姬小卓6歲時,母親派父親看他寫作業,結果父子二人雙雙睡倒在書房,母親見狀斥責父親不負責,殊不知父親一怒之下選擇用暴力管教的方法自證「負責」:他拿著一把30釐米的尺子站在小卓後面,每寫錯一個字就抽他,命令他全部擦掉從頭寫,這場「管教」從晚上7點一直持續第二天5點。
從小到大,每當姬小卓跟父親分享感興趣的話題時,得到的只有一句:「你作業寫完了嗎?」父親的冷漠讓姬小卓越發膽怯,「我現在也不敢對別人提要求」。在巴士上,姬小卓撥通父親的電話,鼓起勇氣請求跟父親「每個月一起喝場酒」,得到的卻依然是敷衍……
舒淇在《時代 我》中談原生家庭的畫面還歷歷在目,強大如舒淇,也要靠藥物來調節睡眠。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被灌輸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覺得「打」是必須要經歷的成長過程,作為我們可能也並沒有太多思考這個問題,但對於我們的下一代,卻大多都儘量避免動手教育。
下意識裡,我們已經因為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留下了些許的心理陰影,或輕或重。
暴力,不僅僅是肉體上的痛感,更讓人心碎的是心靈精神上無視和強制。我們這一輩人大多都是在這種管理模式下成長的,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後果只有我們知道,等到我們做父母的時候希望可以控制自己行為、情緒,有什麼問題矛盾和你們的孩子好好溝通,站在平等的角度,像朋友一樣聽聽孩子說什麼、想什麼,真正為他們好的前提下引導做更好選擇。
打罵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最要命的傷害,漠視,往往更具「殺傷力」。
有一天下班回家,看到隔壁家的孩子蹲在門口,8歲的小不點不停地用小拳頭砸牆。我問他怎麼不回家,一開始他只是一個勁搖頭,後來我把他領回家,喝了點飲料以後他才告訴我,原來他這次考試考了全班第三,對於他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好分數,當他興高採烈地回家告訴父母時,父母就很平常的「哦」了一聲,沒有表揚,沒有關注,就連他賭氣跑出來20多分鐘,父母也沒出來找找。
我把孩子送回家,告訴他的父母他在門口蹲了許久,就是因為他們的漠視,可他的父母也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說:「小孩子不懂事的,我們知道他不會跑多遠。」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存在,孩子無時無刻不想分享對於他來說的美好。但父母的漠視,不理解,往往會讓孩子異常失望。
作為父母,我們可不可以就體諒一下孩子的心情,從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珍視。
在一段親子關係裡,好關係優於壞關係,壞關係強過沒關係。
即使是被父母不正確對待的孩子,也要比被父母冷漠對待、視而不見的孩子要好許多。人類本身就是一種依戀型生物,對於依戀的需要比任何生物都要高,所以我們對於親密關係,最難以忍受的就是被冷對待、甚至沒對待。
父母的情緒在不少情況下都會在不經意間影響到孩子,比如在職場受了挫折,比如夫妻之間爭吵裂痕,再比如生活的壓力與日俱增。在這樣的時間裡,如果我們的孩子再過來要求陪伴,或者做錯了一件平時我們並不會太上心的事,我們可能都會控制不了情緒對孩子高吼或打罵。孩子一不小心就成為我們的出氣筒。
也許事後我們會後悔,但是,傷害已經造成。
我們不願意認錯,不喜歡道歉,拒絕承認自己的問題,總是以一個高高在上不會出錯的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這樣的不自知,才是最讓人心灰意冷的。
孩子在出生後就有了情緒機制的基礎,但因為小孩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所以他會參照父母管理情緒的辦法,父母情緒好,孩子就有好情緒,父母不會處理情緒,孩子也不會。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讓孩子承擔我們的情緒,就像工作中沒有理由把自己的工作隨意甩鍋一樣。我們在別處受到的風雨,憑什麼轉嫁給自己的孩子呢?
經常被父母情緒影響著的孩子,往往會不自信,或者缺乏安全感。為了讓父母能溫柔地對待自己,孩子慢慢就會學著討好,隱忍,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希望孩子有完整美好的精神世界,我們父母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予孩子更多的愛。
隨著時光的流逝,孩子早已不是襁褓裡嗷嗷待哺的嬰兒,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意識,情感,判斷。父母是孩子的情感歸宿,但如果有一天屬於孩子的情感堡壘坍塌,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搭建起自己的心理堡壘用來保護自己,但這所謂的「堡壘」往往已經變成了「屏障」。
我們要努力給孩子的心理生產陽光,讓孩子自由順暢的歷經所有的成長,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