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不是練出氣息,是運用和保持控制氣息
練習控制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狗喘氣、唇顫音、氣泡音、哼鳴
你會發現都是控制多於釋放。
1 吸氣下降橫膈膜,就是上腹部鼓起
2 保持上腹部一圈鼓,然後驚訝說 :啊!一定在發聲時,上腹部不能縮,而是鼓。
3 你會感覺腰腹會用力,每次發聲都會用力,小腹會有個支撐點,力量整體向下走的感覺。
4 胸口會成為你的低位置發聲點(感覺聲音像憋著氣從胸口擠出來似的(不要用力過大))這樣你的發聲就不靠前了。
5 主要腰腹與胸口的配合,在保持上腹部,利用後腰小腹一起哼鳴的感覺,你會覺得哼的音是從胸口發出的,這樣你就讓橫膈膜積極起來,並利用到了所謂的丹田力,胸口也有了聲音低起點,就是我們說的發聲位置。
6 注意靈活,積極來練習。氣息不是大量流失,而是節約有控制的去用,唱歌時候,發而沒有氣息往外流失的感覺。
7 打開喉嚨,就是擴張口腔內部,提起軟顎,繃緊咽壁也非常重要,唱歌保持積極興奮的感受。
歌唱時從肩膀往上的部位都應該要完全放鬆才能達到最好的狀態,只有嘴唇能夠用上適當的力量來幫助聲音往前送。概括起來八個字「前松後緊,上松下緊」。
如果做不到,給你兩個小方法。
1.可以嘗試彎腰到大概和腿呈160度左右,手臂放鬆自然下垂的狀態,吸氣到後背,感受腰背支撐的感覺,邊唱邊慢慢起來,然後儘量在站直唱歌的時候找到同樣的感覺。
2.把胯往前頂,用雙手支撐住你的腰後部,這時你的肩膀往上全是鬆弛的,脖子也使不上勁,全靠腰部的支撐。這樣多練習、體會,慢慢就會找到正確的感覺了。
唱歌需要渾身的共鳴腔體共振又和諧地發聲,這在初學時期非常難把控,經常注意了頭聲少了胸,所以還是一開始還是建議請老師指導,不要唱錯了還自鳴得意,不要練錯了被要求重練還壞了聲帶。
關於唱歌的三種唱法:
1、民族唱法的由來是傳統民間歌曲,演唱方式上也是由此發展而來。在現代民歌誕生前的年代,傳統民間歌曲更多的是「山歌」,而山歌最重要的就是要傳得遠。
所以我們聽到的民歌一般會很尖亮,在聲音比例中,高頻多,低頻少,頭聲多,胸聲少,因為這樣的聲音會傳得最遠。
2、美聲唱法是從宗教音樂中脫離出來的,而這種音樂的形態主要是室內無話筒的演唱方式。
由於美聲唱法是由宗教音樂發展而來,所以在演唱的過程中,在站姿上會要求比較嚴格標準。
3、流行樂來源於黑人音樂,是普通大眾經常演唱的音樂形式。
在流行唱法的演唱中,由於對麥克風的依賴度高,所以在演唱中可以獲得更多的靈活性,聲音位置變化更多,音色上的形態也會更多,但與此同時聲音的穩定性也要比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