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肥西縣嚴格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要求,不斷提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能力,聚焦城市安全,全面提升防震減災工作力度,積極探索科技化、專業化、精細化的防震減災工作常態機制防震減災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完善地震監測預警體系 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
肥西縣地震監測中心於2009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為確保地震監測工作有效運行,先後安裝了較為先進的地下流體、電磁波、鑽孔傾斜、寬頻帶測震四種監測儀器。2019年,肥西縣地震監測中心儀器完成了定期檢修和中控設備再升級。四種監測儀器完善了功能互為補充,數據互相印證,信號真實連續的交叉一體化地震監測數據網。其中電磁擾動和鑽孔傾斜探測系統納入中國地震臺網系統,觀測數據實時遠傳到省市地震臺網,所產生的觀測資料為我縣地震監測預報提供了可靠數據。
在菁菁小學裡,肥西縣建成安徽省首個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基本站,標誌著合肥市地震預警項目基本站正式拉開序幕,「我們以5·12全國防災減災日活動為主線,在校園開展防震減災活動,今後我們要充分利用基本站的資源,以圖文並茂、生動有趣的形式向師生宣傳防震減災知識。」菁菁小學負責人告訴記者。基本站是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補齊了該縣地震參數和震源參數評估能力、地震烈度速報能力、重點防禦區地震預警能力的短板。以點帶面,串聯優化了境內震情監測及預警的各類方式和布局,是肥西縣接軌國家工程,全面提升科技水平,完善地震監測預警體系的重要環節。
業務、宣教兩手抓 工作力度進一步提升
該縣防震減災領導小組辦公室協調成員單位,按照「雙隨機一公開」開展事中事後監管的原則,對轄區內部分在建和已建成的重要建設工程通過現場調研、查看抗震設計圖紙資料、座談交流等形式,對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情況以及抗震設計情況進行了核查。查清了全縣地震災害風險基本現狀,摸清了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了重點地區抗災救災能力,客觀上認識了各地地震災害風險水平,為我縣有效開展地震災害防治、切實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災害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
2019年,全市第一個縣級地震科普館—肥西縣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館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該館位於紫蓬山地震監測站內,展館面積約300平方米,包括認識地震廳、應對地震廳、體驗地震廳、地震科普廳和地震模擬體驗小屋等6個主題展區。其中,地震模擬體驗小屋,可讓參觀者真實地感受到室內震前、震中及震後的整個過程。
「科普教育館將地震知識傳播、地震災難體驗、逃生技能掌握等融為一體,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學習地震知識和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重要平臺,遊客通過參觀科普館達到學習預防地震災害基本知識,了解災害防禦措施和正確應對災害的方法步驟,提高自身對災害認識、自救互救和心理承受能力。」肥西縣應急管理局救災減災科工作人員程玲介紹。
健全聯動機制 服務和履職能力進一步提升
該縣將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核定和驗收納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平臺管理,並將串聯審批調整為並聯審批。在並聯審批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聯合驗收機制,將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竣工驗收納入聯合竣工驗收環節,實現「同時受理、及時實施,統一驗收、限時辦結」。這不僅是國家及省、市關於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的部署要求,更是肥西縣在提升工作效能上所做的大膽嘗試和探索。
2020年,肥西縣在各鄉鎮(園區)成立應急辦的基礎上,設置了12個地震群測群防信息站,並建立了以地下流體、魚類、動物、植物為主要觀測手段的34個地震宏觀觀測點。目前審定工作已完成,全縣群測群防分布圖、站牌、工作日誌全部到位,宏觀觀測點運行正常。這項工作的開展,完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縣監測預報網絡,理順了新應急管理工作要求下的新型防震減災工作思路,推動全縣防震減災綜合進一步提升。(張曉豔 孫葦佳 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