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美國、西印度和非洲三地的三十餘名黑人知識分子在倫敦集會,會議主張不惜一切代價向白人世界證明黑人文明的存在,大會呼籲在「文明」國家中實行黑人的平等權利。這次大會宣告泛非主義的正式誕生。所謂泛非主義,實質上就是黑人的民族主義,其核心內容是爭取非洲的獨立和統一。
泛非主義的出現絕非偶然現象,它是黑人與殖民主義、種族主以矛盾不斷激化的結果,也是早期非洲民族主義的繼續和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批較早具有民族覺悟的黑人知識分子在美國黑人學者杜波依斯的倡導和組織下,自1919-1927年間先後召開四次泛非大會,大會要求結束西方殖民主義者在非洲所犯罪行,廢除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給黑人以參政權,實現真正的政治和社會平等。
大會後開展了泛非大會運動,以此擴大泛非主義的影響。與泛非主義運動相呼應,20世紀30年代,在法國巴黎留法黑人學生中出現「黑人精神」( Negritude,又譯黑人性)運動。其表現形式是文學色彩多於政治色彩。其代表人物有馬提尼克的艾梅塞澤爾和塞內加爾的桑戈爾。
1939年,塞瀑爾發表長詩《還鄉筆記》,第次使用「黑人精神」一詞,隨後《黑照人大學生》雜誌借用過來,把「人精神」鼓吹成一種文化運動。他們又以非洲存在》為陣地,從理論和創作上擴展「黑人精神」運動。1948年,桑戈爾把「黑人精神」作品結集推向世界文壇。196年、第一次黑人作家和文化人會議在巴黎舉行,桑戈爾作了《黑非洲文明的精神》的報告,再次強調了「黑人精神」,得到了著名黑人作家比拉戈、狄奧普等人的支持。
「黑人精神」運動通過文學的途徑,宣傳黑人的獨立和統一。他們反對法國殖民者鼓吹的「同化」政策,主張剝去法國文化的外衣,還原黑人文明的固有面貌。桑戈爾在給「黑人精神」下定義時說:「熙人精神」是「黑人世界文化價值的總和,正如這些價值在黑人的作品、制度、生活中表現的那樣」。這些作家直接描述了傳統村社制度下的風俗、習慣,特別強調祖先精靈對發揚光大黑人文明傳統的重要性。
認為祖先精靈在冥冥中保佑著他們,抵制外來「同化」。狄奧普在《精靈》一詩中寫道:「死者並未離開我們,他們在忽明忽滅的火中。他們在神聖的懷抱中。他們在初生嬰兒的淚花中。」「黑人精神」文化運動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產物,也是反對殖民主義鬥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們在文化上反對「同化」,主張發揚傳統黑人文明精神,在政治上必然反對殖民統治,主張獨立和統一。由桑戈爾參與組建的「非洲民主聯盟」,就明確提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的主張。他也主張非洲統一,並認為在地區和文化基礎上,將獨立的非洲國家重新成聯邦,應是最可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