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適逢課程百年及中國課程改革40周年,11月2-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舉辦的第16屆上海國際課程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以「課程研究:百年審視與未來想像」為主題,邀請來自美國、德國、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國家與地區的教材研究、教育社會學、課程與教學研究等領域的知名專家,以及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的300餘位專家學者、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一線教育工作者齊聚麗娃河畔,暢談「百年課程」。
臺灣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原院長蔡清田教授作為特邀專家出席論壇,並作題為「臺灣學生核心素養課程研究的審視與想像」的主題報告。
蔡教授分析了2005年到2013年臺灣學生核心素養研究的成果,以及K-12中小學一貫課程綱要核心素養與各領域連貫體系研究。他認為,「教育階段核心素養」到「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演變過程,也是中小學一貫課程中核心素養與學科領域的統整過程,據此有創見地提出了核心素養融入K-12課程垂直連貫與水平統整的架構,為核心素養融入學科教學提出了未來設想。
肖教授、崔所長,與會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來到上海,特別感謝崔所長邀請我來華東師大跟大家分享「臺灣學生核心素養課程研究的審視和想像」,看到上海在不斷繁榮、進步,更重要是看到我們華東師大課程所也不斷在繁榮,不斷地進步。每次來上海我都有很大的收穫,也非常珍惜這次報告的機會。中午又特別用心把內容調整一下,希望能夠滿足大家對臺灣學生核心素養課程研究的好奇和探索。
要談臺灣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其實我們從2005年就開始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到了2013年,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一直到今年10月底我們才發布了基礎教育課綱,剩餘的會在這一兩個月內完善。從2005年到2018年這中間經歷了13年,預計明年8月1日在小學、初中、高中會全部推動新的核心素養課綱。中國內地在去年底、今年初也公布了課程標準,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導向作為課程改革的方案。欣逢課程研究百年,清田能夠有幸來做這個報告,請各位方家多多指教。
首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的學校,臺灣中正大學,就在臺灣的阿里山山腳下,因此有一個外號叫阿里山大學。中正大學有東湖和西湖,東湖可以看日出,西湖可以看夕陽。臺灣非常有名的一部偶像劇叫做《流星花園》,就在這拍過。
言歸正傳,今天要跟大家談的是臺灣核心素養研究,這些研究都是想要去解決一些課程實際問題。臺灣幾十年來最大的教育改革問題就集中在課改的實際問題,特別是在課程標準和課程綱要這部分。我們從2000年開始就推動了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推動到今年已有18年。過去談臺灣的九年一貫課程,但現在已不稱它為新課程,因為經歷了18年,社會變遷非常的迅速,學校教育也必須迎合社會的變遷去做調整。因此我們推動了12年教育的課程改革,我們的12年基礎教育要用一套課標來適用所有的小學、初中和高中,這個在臺灣是非常大的挑戰。臺灣的基礎教育九年一貫制改革很強調基本能力。高中階段要準備高考,其課標比較強調教材大綱,是應試教育,大家最關注的是課標要考什麼,老師教什麼,學生要學什麼。至於要準備進入社會就業的職業學校,是比較強調就業核心能力的。臺灣還有綜合高中,強調十個基本能力,跟九年一貫制的基本能力是一樣的,表面上一樣,但邏輯上有點問題。臺灣有人批評綜合高中的十個基本能力是在打臉,因為初中、小學沒有把十個基本能力培養好,所以高中又要再來教一次,這個在臺灣引起了頗大的討論。
要感謝臺灣一位非常有名的學者,陳伯璋教授,他帶我進入核心素養這一研究領域。當時他擔任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籌備主任,想要解決臺灣課改問題,他邀我來跟他做一些研究。這個問題以前大家都不太敢去碰觸它,因為這個問題大家都很關心而且它牽涉到高考的問題,教科書立意的問題,課程典範的問題,大家都不太敢處理,因此我們費了很大的勁。陳伯璋是我的老師,我就跟著他學習,我們試著做一些努力,想辦法看能不能解決這些課改問題。
因此我們提出了臺灣中小學課程發展基礎研究的構想,根據這個構想先做了一點基礎研究,試圖將其綜合起來,作為政府 12年教育課程改革的依據。我們把這個成果報告先在臺灣各地先做一些溝通和推廣說明,如果沒有問題,政府再把它當成整個12年教育課程改革政策推動的理論依據。我們先有中小學基礎發展研究,後續公布了課程發展的建議報告書、課程發展指引。有了這些之後再去公布12年基礎教育的課程總綱,就相當於我們內地的課程方案。有了這個總綱方案之後再來公布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整個邏輯是先做基礎研究,之後做課程指引的發展,再做課程總綱規劃與各學科課標設計及核心單元設計實施;是依序先做課程基礎研究,再做課程發展、規劃、設計、實施。基礎研究這個部分,我們本來只打算做兩年,但是一做下去就一發而不可收拾。因為大家都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它也引起臺灣各個教育領域的非常熱烈的討論,因此研究時間不斷地在延長,特別是公布了課程發展指引和課程建議報告書的草案之後,各方的回應更是激烈。
陳伯璋老師調侃,我們可能每天出門都要戴鋼盔。剛開始大家都在質疑為什麼用核心素養去取代基本能力,基本能力九年一貫已經做了很多年,大家都非常上手,很有成就,為什麼要搞新的核心素養?後來我們還好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還能活到今天主要是因為中間做了許多溝通說明的工作,達到了預定的成效。這些課程發展指引和課程建議報告書的公布,把陳伯璋老師和我們推上了火線,當炮灰,讓學界各方面去攻擊,看看有沒有需修正的地方。經過一些努力之後,才較順利地公布了課程綱要總綱。這個總綱的公布,代表前面的這些研究是受到肯定和支持的,只是總綱和領綱公布的時間有拖延。我們臺灣有些名校的高中學生也非常關心高中課綱問題,討論非常激烈。而高中課綱非常複雜,有95課綱、97課綱、98課綱,像Windows系統一樣,不停地在變,也反映了大家對課綱的要求之高。要滿足各方不同的需求真的是很難的事情。陳伯璋老師提出整個課綱研發的架構體系,之後我們做了課程的基礎研究,之後公布總綱、領綱、再進行課程實施、最後做課程評價,每個階段循序漸進。陳伯璋教授在臺灣是非常有名的課程學者,他是12年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的總工程師,今天能順利進行,他功居首位。
陳教授和我們一起研究的這個課改問題不是短期就能解決的,因此我們就先研究了澳洲紐西蘭、日韓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然後研究了美國、加拿大這幾個美洲國家,再看歐盟的國家,如法國、德國他們所做的課改的相關研究。後來為了避免課程改革存在缺憾,被批盲目移植外國的研究,我們不只做單一的國家研究,還進行了跨國的研究,包括OECD的相關研究。做了之後仍非常謹慎,又進行了一系列的相關研究,包括《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等一系列的研究思考,希望能找到我們臺灣可以用的課程,以便推動12年基礎教育的課綱研究,進而能幫助個人成功生活,並建立功能健全的社會。
陳伯璋老師把這個2005年到2013年為期八年的一系列研究叫做「臺灣學生核心素養的八年研究」。臺灣的情境跟美國不一樣,不能盲目去移植美國的東西,臺灣的八年研究在整個世界課程研究的脈絡當中,先進行課程理論研究再進行課綱的規劃設計的循序漸進歷程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八年中,我們做了三四十個研究,挑幾個比較有意思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最早的工作是中正大學哲學系原系主任洪裕宏先生主持的「界定和選擇核心素養」,是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他從哲學的角度提出計劃,包括心理學、社會和歷史、教育、科學、文化、藝術,陳伯璋老師和我參與的部分是教育。特別是陳伯璋老師領導的全方位核心素養的教育研究,從2005年12月1日到2007年11月30日進行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我們從不同的學習理念去界定到底臺灣的課改要怎麼走。這些計劃都很重要,但特別是陳老師的這個計劃的研究成果後來就成為我們總計劃裡面最經典的部分,我們稱之為「臺灣全方位的核心素養」。它探討了OECD等國際組織及世界先進國家為什麼要推動核心素養的研究?歸納出的22個項目之多的核心素養後來完全納入了總計劃,它指出核心素養這個東西好像吃了可以強身,就好像大力水手一樣,吃了以後可以力量無窮,我們有這個期望和研究假設。但有人質疑,22個還叫核心嗎?我們後來也陸續進行了再修正。
我們到底怎麼樣用核心素養?怎麼樣將核心素養用到課程裡面來,或者怎麼用到課綱或者課程標準裡面來?因此我們又做了一個中小學課程相關之課程、教學、認知、發展等學理基礎與理論趨向。做了大概一年半的研究,做這個的目的是研究核心素養是否能與臺灣的課程標準相結合?是否可能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部分?它怎樣通過課程來落地?我們對臺灣早期的課綱、課標進行整理和研究,特別是從哲學基礎去修正我們現在要制定的課綱基本理念;從社會變動的角度看課標怎麼做研定課程目標;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學校現在在教的學科是否符合時代的需求;從教學原理角度看這個怎麼實施運作。
這一研究增強了我們對推動12年基礎教育改革的信心。過去談的學科知識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做的非常透徹,經過18年的實施也頗具成效。但是很多人批評,學生有知識、有能力了,那接下來呢?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知行有沒有合一?另外,知道後用什麼心態來做事情,是用動機良善還是居心不良?知識能力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價值態度情意。我們12年基礎教育就是在基本能力的基礎上,特別強調態度情意、價值,在臺灣把它稱為素養。我們的素養包含知識、能力和態度情意必備品格。我們講的素養,既包含了過去的東西,又與時俱進。但是這個概念剛推出時大家不了解,有很多人批評,以為我們推翻了學科知識,否定了基本能力,經過幾年的溝通和說明,大家較認同素養這一概念。經過反覆討論,核心素養已由22項修正為一個核心的三面九項。培養學生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我們叫「自動會」。過去我們推動課程改革,臺灣有些老師調侃:「教改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管它一樣不一樣,對我不會怎麼樣。」但現在不一樣了,大多數教師還蠻認同核心素養這個觀念,希望這個核心素養課程早一點實施。
一個核心的三面九項怎麼樣在學校落地?落地時要分階段來實施,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有不同的施教重點。我們把它分為4-6歲幼兒期,6-12歲兒童期,12歲-15歲青年期,簡單來講是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循序漸進地做課程規劃設計,實施課程,這比九年一貫的課改又進了一步。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在教系統思考時,小學講生活經驗的問題,初中講情境的問題,到了高中具體深化,由抽象到思考,慢慢加深,核心素養是要分階段來進行的。
K-12一貫課程綱要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與各領域課程統整研究的基本的構想是,核心素養和學科並不是敵人,他們是個合作夥伴。也就是核心素養不僅是要在各個教育階段裡面去教,而且也要在各個學科裡面來教。研究發現,在每個科目都教核心素養比單設一個核心素養這個科目來教效果要來的好。
除了分階段,還要分領域科目,最重要的是以核心素養為真正的核心。這裡要把學科做一個整合,剛開始我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很多學科專家不接受核心素養,經過我們的研究、溝通,將課程理念和各學科的基本理念結合起來,推動了各學科接受我們的各階段的教育核心素養,然後結合領域的基本理念與教育目標,然後提出學科核心素養,最後提出各學科的學習重點。前面完成之後,我們提出了12年課程發展指引的研究報告,特別強調每個學校都要教核心素養,每個科目都要教核心素養,以核心素養為主軸,促成各教育階段的連貫和各領域的統整。這裡面最難的部分是學科,所以我們對學科花了特別多時間,希望他們不僅有學科核心素養,還有學科核心素養編碼的邏輯,也就是說核心素養要跟學生核心素養相互呼應。這裡面有一些編碼的設計,分學科做設計。但是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三個項目必須要完全按照核心素養的項目,每個學科課綱設計核心素養時,一定要呼應九項核心素養。
最後要把學科的內容從一年級到十二年級打通。特別是,將初中三年級和高中一年級之間的課程橋梁成功地搭建起來了,這個對編教科書,甚至於對於中考、高考都有很大的幫助。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和學,我們更重視要教什麼,還有要考什麼,就是中考、高考的題目,除了顯示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呈現出考題是要考哪一條核心素養。只有能把核心素養點出來才能納入未來高考與中考的考題。最後是把核心素養當成是我們這次臺灣十二年基礎教育課改的關鍵DNA,最重要的是透過「核心素養」進行十二年基礎教育課程垂直連貫和水平統整。
因為時間有限,我今天所講的部分內容,在之前跟崔老師合寫的《核心素養: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一書以及今年出版的《核心素養和課程設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裡面有一些初步介紹,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看看。今天我所談的主要內容,部分是對過去所談進行歸納整理與審視,但是也有一些是較為前瞻展望的新東西,是以前的著作沒有處理到的部分,但今天所談的這些新東西還不是很成熟,又加上今天時間很有限,沒辦法講的非常詳細。希望未來還可以再跟大家做報告分享並進一步討論!
課程所將於近期持續分享大會特邀專家主題報告,敬請關注。
如需查看更多內容,也可搜索課程所官網了解。www.kcs.ecnu.edu.cn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上海市普陀區
中山北路366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