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田:核心素養的學理基礎與教育培養

2021-03-01 MOOC

蔡清田. (2011). 素養: 課程改革的DNA. 臺北: 高等教育.    

蔡清田. (2012).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 核心素養. 臺北: 五南.    

蔡清田. (2014). 國民核心素養: 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 臺北: 高等教育.    

蔡清田. (2016). 50則非知不可的課程學概念. 臺北: 五南.    

蔡清田. (2017). 核心素養與學校課程的連貫與統整. 全球教育展望, 46(1), 24-34.    

蔡清田、陳延興、吳明烈、盧美貴、陳聖謨、方德隆、林永豐. (2011). K-12中小學一貫課程綱要核心素養與各領域連貫體系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 嘉義: 中正大學.    

蔡清田、洪若烈、陳延興、盧美貴、陳聖謨、方德隆、林永豐、李懿芳. (2012). K-12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與各領域課程統整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 嘉義: 中正大學.    

蔡清田、陳伯璋、陳延興、林永豐、盧美貴、李文富、方德隆、陳聖謨、楊俊鴻、高新建、李懿芳、範信賢. (2013).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草案擬議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 嘉義: 中正大學.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 (2007). 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臺南: 致遠管理學院.    

馮朝霖、範信賢、白亦方. (2011). 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系統圖像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 臺北: 政治大學.

高涌泉、陳竹亭、翁秉仁、黃榮棋、王道還. (2008). 國民自然科學素養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臺北: 臺灣大學.    

顧忠華、吳密察、黃東益. (2008). 我國公民歷史、文化及社會核心素養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臺北: 政治大學.    

洪裕宏. (2008). 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 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臺北: 陽明大學.    

胡志偉、郭建志、程景琳、陳修元. (2008). 能教學之適文化國民核心素養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臺北: 臺灣大學.    

黃光雄, 黃蔡清田. (2017). 核心素養: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彭小妍、王璦玲、戴景賢(2008). 人文素養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臺北: 中央研究院.    

人民教育. (2016). 定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 2016-10-21. 取自:http://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19344085525474    

中國教育報. (2016).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 2016-05-18. 取自: http://www.jyb.cn/Theory/jyfz/201605/t20160518_659920.html    

鍾啟泉. (2016). 核心素養賦予基礎教育以新時代的內涵. 上海教育科研, (2), 1.    

Canto-Sperber, M., & Dupuy, J. P. (2001).Competencies for the good life and the good society.In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Eds.).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pp.67-92). Göttingen, Germany: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European Commission.(2005).Lifelong Learning and Key Competences for All:Vital Contribution to Prosperity and Social Cohesion. Retrieved January 16, 2008 from: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olicies/2010et_2010_fr.html.    

European Union. (2007).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394. http://ec.europa.eu/education/index_en.htlm    

Giddens A.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oody, J. (2001). Education and competence:Contextual diversity. In Rychen, D. S. &Salganik, L. H. (Eds.).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 (pp. 175-189) Göttingen, Germany:Hogrefe& Huber Publishers.    

Haste, H. (2001). Ambiguity, autonomy, and agency: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to new competence. In Rychen, D. S. &Salganik, L. H. (Eds.).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pp.93-120). Göttingen, Germany:Hogrefe& Huber Publishers.    

Levy, F., & Murnane, R. (2001).Key competencies critical to economic success. In Rychen, D. S., &Salganik, L. H. (Eds.).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 (pp.151-173). Göttingen, Germany:Hogrefe& Huber Publishers.    

Nussbaum M. C. (1997). Cultivating Humanity: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5).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 Paris:Author. Retrieved June 12, 2010, From:http://www.deseco.admin.ch/bfs/deseco/en/index/02.parsys.43469.downloadList.2296.DownloadFile.tmp/2005.dskcexecutivesummary.en.pdf.    

Perrenoud, P. (2001). The key to social fields:Competencies of an autonomous actor. In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Eds.).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pp. 121-149). Göttingen, Germany: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Eds.).(2001).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Göttingen, Germany: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Eds.).(2003).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Göttingen, Germany:Hogrefe& Huber Publishers.    

Spencer L.M., Spencer S.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Trilling B., Fadel C. (2009). 21st Century Skills: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 San Francisco, CA USA: John Wiley & Sons, Inc.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2003). Nurturing the Treasure: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 Hamburg, Germany:Author.    

Weinert, F.E. (2001). Concepts of competence: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InRychenD.S., & L. H. Salganik (Eds.). 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 (pp.45-65). Göttingen, Germany:Hogrefe & Huber.    

相關焦點

  • 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素養
    「國民核心素養」具有理論依據和邏輯關聯,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為了給教育決策者提供參考,推動素養的界定與選擇專案研究,透過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分別就哲學、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以及社會學等不同學術領域,進行學理探討,透過多門學術理論研究以邁向學理的科際整合,尋求建立「國民核心素養」之學理基礎,而且合乎哲學、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以及社會學等學術理論依據,順乎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研究趨勢,具有未來學
  • 蔡清田 ∣ 臺灣學生核心素養課程研究的審視與想像
    臺灣學生核心素養課程研究之重要沿革,如洪裕宏、胡志偉、顧忠華、陳伯璋、高涌泉、彭小妍等人於2005年開展的《界定與選擇核心素養: 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2],特別是由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等人於2007年首先完成的子計劃《全方位的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中從「能使用工具溝通互動」、「能在社會異質團體運作」、「能自主行動」之三面架構了核心素養[3];蔡清田、陳延興、李奉儒、洪志成
  • 培養核心素養需要厚實的「基礎素養」打底子
    培養核心素養需要厚實的「基礎素養」打底子李福忠《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某小學便積極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制定了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方案,把六大素養培養工作分配到幾個時間節點當中,每個時間節點集中培養一種素養。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沒有節點,也沒有尾聲,且各要素之間相互融合,不可割裂。
  • 溫宏宇 楊麗: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呼喚教育理論
    2003年出版的該項目的最終研究報告《核心素養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和2005年專門發布的《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遴選:行動綱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內涵。然而,正如有學者所言,「從整體上看,DeSeCo項目組對核心素養的描述比較散亂,沒有形成嚴謹的指導性學理體系」[1],並認為歐盟關於核心素養的表述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 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
    核心素養不同於一般素養,需要通過各教育階段的長期培養得以形成。其具體內涵包括3個維度9種成分:(1)溝通互動(①語文表達與符號運用,②諮詢科技與媒體素養,③藝術欣賞與生活美學);(2)社會參與(①公民責任與道德實踐,②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③國際理解與多元化);(3)自主行動(①身心健康與自我實現,②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③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主題報告】臺灣中正大學蔡清田教授:臺灣學生核心素養課程研究的審視與想像
    臺灣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原院長蔡清田教授作為特邀專家出席論壇,並作題為「臺灣學生核心素養課程研究的審視與想像」的主題報告。蔡教授分析了2005年到2013年臺灣學生核心素養研究的成果,以及K-12中小學一貫課程綱要核心素養與各領域連貫體系研究。
  • 未來教育,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吳震陵  浙江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六院副院長【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一定要回歸教育常識,回歸教育本真,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聚焦「核心」中國教師報:「學生核心素養秦春華: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綜合表現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三個方面,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以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所以,我們要回歸教育常識,回歸教育本真,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 教育熱點 | 核心素養是什麼,如何培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由三個方面、六個要素和十八個基本點構成。
  • 但漢國:基於核心素養培養的生命教育實踐
    二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學生核心素養體系,進一步明確了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和目標要求。2016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師範大學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標體系。這種體系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包含「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個維度,並確定了十八個關鍵表現。
  • 核心素養,如何培養
    原標題:核心素養,如何培養   近期,《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維度定義「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發布後,有關核心素養的意義、實施路徑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焦點。
  • 聚焦核心素養培養:2016中國教育明德論壇召開
    今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該框架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
  • 深入推進生長教育著力培養核心素養
    讓教育浸潤生長,讓素養輝映教育。教育是生命成長的守望者,從昏暗走向明亮,從模糊走向清晰,從庸俗走向高貴,從平凡走向卓越。生長總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事不在。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當今教育改革的重大變化,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頭戲。
  • 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迫在眉睫
    人民網深圳11月23日電(袁儷芸)11月23日,「走向核心素養的初中教育變革」學術論壇在深圳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就「核心素養時代的學校變革」「如何讓核心素養及時落地」等話題進行交流。
  •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核心素養,如何培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核心素養,如何培養 原標題:   近期,《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維度定義「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 學校教育如何培養核心素養?
    教育歸根到底是育人為本。育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先來為一個優秀的人描摹一下樣子。我作為教師,我心目中優秀的人,其核心素養就是能夠「心、腦、手」合一做事。用心做事的人需要堅定的理想,這個的核心是信念。用腦做事的人需要科學的方法,這個的核心是思維。用手做事的人需要積極的行動,這個的核心是習慣。
  • 培養教師核心素養的新路徑
    在提升教師核心素養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導向性、科學性、創新性、發展性、實踐性原則,立足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的現實,著眼於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未來,積極探索、創新教師核心素養提升的路徑。教師培訓計劃是培養教師核心素養的重要支撐。《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為新時期加強教師教育、教師培訓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提出了要求。
  • 核心素養: 培養孩子未來競爭力
    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公民,以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21世紀不斷變化的工作與生活,是近十幾年來核心素養日益引起全球關注的重要原因,甚至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改革的基礎。我國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的概念。如今,我國核心素養教育逐步實現從理念向實踐的轉化。
  • 核心素養下特殊教育學校課程設置初探
    符合2016年特殊教育的新課程標準構建特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要求。【關鍵詞】特殊學生 核心素養 課程設置經過多年課程實驗與改革,學校逐步提出了「以生活適應課程為主線,國家級課程與校本課程為支點,生活教育家、校、社區全面覆蓋」的新樣態課程理念,力求由點帶面,以線帶片的全方位立體的課程結構,以此構建特殊學生的核心素養。
  • 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素養培養
    近年來,「核心素養」成為了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方向標,引領著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首先要明確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深刻認識核心素養的內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明確方向,勇於改革,大膽創新,培養出具有核心素養的學生。
  • 培養核心素養需要什麼樣的課程意識
    因而,學校課程建設必須強化學校本位意識,澄清自身的學校教育哲學。學校教育哲學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價值系統,是學校持續發展的理想支撐和精神動力。        面對知識經濟、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世界各國都在探尋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和未來需求、具有競爭力和勝任力的公民。核心素養、關鍵能力、21世紀素養、橫貫能力等成為教育改革的主題詞。